作者 饮马史海
日本人并不是没有防御的打算,而是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他们刚开始与苏联还处得很不错。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欧战的分赃,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到对日作战问题。大部分涉日问题依然是之前《开罗宣言》的老调重提。
苏联没有参与起草《开罗宣言》,所以此宣言只与中、英、美相关。甚至在这三国中间都存在不同的解读,如英国就多次否定过一些被公报的内容,直到战后还否认。
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其实很难看,这次美、英、苏三巨头同样玩不清白,许多实质内容都是以密约的方式签署的,不少国际分赃令人作呕,比如依然搞瓜分中国的把戏。
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大吃大嚼,一会儿要日俄战争的日占部分全归苏联,一会儿要蒙古独立,一会儿要大连旅顺,要么就是库页岛归苏联,南满铁路要有苏联的份儿。
这些都是密约部分,美国的保密工作都做到蒋委员长头上了,2个月后才告诉国民政府。
你说,这种东西日本人能知道吗?他们连苏联承诺了要打自己都不知道!
(当然,蒋公还是隐约知道一点的,所以他在日记上发脾气抒发爱国情怀)
许多明面上的政治表现,背后都有潜规则和暗箱操作,并不会把政策细则拿到国际上来讲。帝国主义为了战后利益连脸都不要了,他们并不太关心彼此的合作抗日,而是如何获取战后的权利。
最后《雅尔塔协定》制定了一个瓜分战后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会议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公报项目,主要就是《被解放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
关于对日作战的问题虽然有,但美苏都很暧昧地没有去扩大这个话题,以致到7月26日“波茨坦公告”被广播,苏联都没有把自己贴在对日作战的墙上。
对,你没看错,“波茨坦会议”也有苏联参加,他们是会议三巨头之一,但苏联没怎么吭声,努力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参与欧洲战后事务的战胜国。
波茨坦公告在发表前征得了蒋委员长的同意,然后以“中、美、英”三方的名义发出。苏联很聪明的既开会分了赃,又把自己撇除在外。
所以,早期的波茨坦公告只有中、美、英三国,它的全名是《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苏联什么时候加入的呢?鸡贼的苏联人直到1945年8月8日深夜,把日本大使拖了几个小时并当面下战书后才宣布加入了《波茨坦公告》。
他们在8月9日零点全面出击,将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准备了几个月的三路大军撒了出去。
日本这时候就是想防备也没辙了,关东军司令甚至没有得到国内传达的苏联开战消息,他当晚很放心的沉浸在喝花酒后的宿醉中。
至于日本为什么没好好防守,这个其实就是能力问题。
一个如日中天的刚刚揍瘪了第三帝国的苏联,要搞死一个被中国人磨了十几年,又被美国人在海上蹂躏了几年的日本,这事儿有难度?
苏联的狡猾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他们一边打着仗,一边把局都做了,对国际战略的把控堪称老辣。
日本1941年就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还合作开发萨哈林油田。
这一切都发生在1939年日苏爆发“诺门罕事件”的情况下,日苏在1939年互相认识到对方实力后,结束了长期无意义的试探,开始谋求更趋于利益的合作。
于是日苏恢复了和平交流,双方在逐渐的谈判中交换了利益需求。
日本放弃了“北向政策”,让苏联在远东空出一部分人手。同时苏联也撤出了对华的援助。
但是日本并没有放松对苏联的警惕,《中立条约》签订以后,哪怕双方关系缓和,日本也依然在准备对苏用兵。
不过,因为日本的南向政策开始起作用,其内部发生了很大的争执,哪怕德国对日本透露了将要攻苏的情报,期望日本予以配合,日本也依然在犹豫和混乱。
一方面日本期望能利用这个好机会继续进攻北方,另一方面日本又认为有点打不过,应该继续观望,静待良机。
所以在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日本参谋本部通过了一个极为矛盾的《适应形势转变的国防国策》。
怎么矛盾呢?他们又想打苏联,又想打东南亚,同时又怕打不赢对手。
巴巴罗萨以后,日本人最终还是没对苏动手,毕竟现在与苏联已经媾和并且拥有了部分资源的开采权,算是吃进嘴里的东西,而来自英美的压力和“德意日三国同盟”的义务也让日本不得不做个选择题。
但是日本仍然搞了个“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一方面对苏展现牙齿,一方面巩固和整编了关东军,大大加强了关东军的力量。
哪怕选择了南向政策,日本也没有对苏联放下戒心,他们很明白自己可能会遭遇来自苏联的挑战。而且日本确实也没完全放弃攻苏的念头,关东军和朝鲜、本土的一些部队都在为此做准备。
换句话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对苏政策并非一味的防御,而是存在进攻思维的。
至于为什么日本没有进攻苏联,这恐怕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问题出在大实力上。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和随之而来的东南亚作战,将日本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源都吸过去了。他们没有余力两线作战,苏联也没有完全减少远东的兵力,这让日本“预计25个以上师团攻露”的战略流产了。
在中国战场都打得头破血流,还遭到了美国的制裁,日本当前的策略是最快的速度拿下东南亚,然后利用其资源回血,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关东军方面其实也并没有撂荒,打苏联是没辙了,但防御苏联的工作还是要做的。于是关东军在东北大肆修建各路要塞,企图在海拉尔,大兴安岭一线构筑一个大防御带。
不过,日本大本营对关东军是老实不客气,由于太平洋战争坠机一样的失败,他们不得不从关东军中抽调精锐人员、装备、物资,不断地填进太平洋战争的大坑。其结果就是关东军最后活生生被抽成了空架子,从“关特演”那时兵强马壮的精兵,变成了后期充满老弱病残的破烂部队。
更可笑的是,在1945年最后的时间,日本方面病急乱投医,他们想起与苏联这些年挖石油的哥们情谊,便不断地请求苏联帮忙“斡旋”,试图以分割部分利益给苏联做代价,让苏联在国际政治上把美国的战车拉停,让日本“体面地结束战争”。
换句话说,日本人已经惊恐的认识到自己将被盟军活活踩死,却又不甘心于全盘的失败,他们期望苏联做好人,帮助日本止损。
苏联有这么好心吗?当然不会。莫说美苏之间早就有利益分赃的协议,就瞅日本1945年那模样,苏联不拿好处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于是,日本找苏联“斡旋”的资料,全都送上了杜鲁门的办公桌。苏联一边准备对日作战,一边与美国博弈,日本人成了个二傻子。
不当二傻子也没辙,日本当时实在没有余力继续进行战争,他们能维持的仅仅只是本土的“彻底抗战”、“一亿玉碎”,在本土的心都操不过来的情况下,哪还有闲心去管远东。
关东军在最后的时期其实也做得挺用力的,他们疯狂的填补之前的空架子,将大量侨民、学生拉进军队,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战斗力,就连女学生都送去学打仗了,甚至掏出了老张家当年压仓库里发霉的装备。
不过战斗力差就是战斗力差,乱七八糟的关东军是肯定打不赢百战余生的苏联老兵的,更顶不住苏联的钢铁洪流,而且国家都完蛋了,怎么可能抵挡得下去?
其实部分关东军残军抵抗的还挺凶猛,关东军要塞也起到了部分作用,给苏军带去了相当的伤亡,但不要忘了,8月9日苏军进攻时,美国已经砸下第二颗原子弹了。
--
FROM 114.22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