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废除领事裁判权跟大正有关系才是年代错误。你反复强调的大正天皇本身就是个笑话似的人物,精神不正常,国内混乱,早早让裕仁摄政了(21年)。
日本借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大大加强了对东方的掠夺,垄断资本看似蓬勃发展,但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劳动人民的生活越发困难。如以1914年的物价指数为100,则1916年为144;1917年为179;1918年为230;而实际工资指数如以1914年为100,则1916年为74;1917年为71;1918年为68.当时维持普通生活一年需2千日元,可是日本工人有92.7%收入在5百日元以下。日本工人生活的痛苦,不言而喻。农民生活也在恶化,负债破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逐年增加,大量沦为佃农。国内矛盾加剧。这是包括民权运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深入发展的背景。而不是什么自由民主的恩赐。工人罢工和“佃农争议”随之逐年高涨。1914年,发生50次罢工,参加人数为7904人;1918年罢工417次,参加者66④57人。佃农争议次数:1917年为85次,1918年256次,1919年326次。而著名的米骚动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这都不是什么用来贴金的招牌。带来的是残酷镇压,意识形态和社会钳制,国家专制机器钳制人民自由的日臻成熟。带来的是残酷镇压,意识形态和社会钳制,国家专制机器钳制人民自由的日臻成熟。一战后,列强再度在东方下场,卷土重来,日本陷入1920~1921年的危机,加剧了失业现象和剥削程度。危机开始后,资本家采取加重剥削的办法,日本政府则采取增加公债和捐税去救济工商界的办法,把灾祸转嫁给日本劳动人民。紧接着是关东大地震带来的经济巨大损失。即便之后相对平稳时期,产业获得发展,工业生产之所以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实行所谓“产业合理化”,这当中虽然包括技术设备的改善,但主要是降低工人工资、解雇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强劳动强度。例如:1924年八幡制铁所的固定资本是11041.8万日元,“合理化”后的1928年为12691.4万日元,机器设备增加很少,而钢产量却从493千吨提高到937.千吨,增加将近1倍;生产费用减少一半,每吨成品的利润从1.75日元增加到14.8日元,上涨了8倍多。可见,这时日本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加强剥削而来。残酷的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造就了垄断寡头“财阀”在日本经济生活中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和天皇是垄断日本经济命脉的五大财阀。它们掌握了日本金融、产业和商业资本的60%。随着财阀统治的加强,日本政府日益成为垄断资本发财致富的工具。好景不长,1927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好死不死还未完全过去,29年全球经济危机又赶来了……深层原因是国内市场因“合理化”剥削加强而愈加缩小,而必然依赖对外掠夺,反而导致国际关系恶化,国外市场因人民抵制日货而致日本商品出口困难。商品滞销,工矿业大感流动资金缺乏,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而银行信用的扩张,则伏下了支付危机的根子。而日本政府降低外汇牌价,扩大倾销,同时又不得不大量输入必需物质和原料,这就使输出价低,输入价高,国际收支逆差更加恶化。搞来搞去,彻底法西斯化的春药才能维持大日本帝国啊……这不是大正天皇开明,昭和天皇愚昧的问题,这是明治维新开创的道路的必然结果。
【 在 histospr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谈历史连年代都没有,像作文。
: 附件是大正民主 1918-1926年的
: 农民运动和劳动工会运动,深入平民。
: ...................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