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嫁从来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对古代女子的要求。
这无疑制约了女子的行为,限制了女子的自由选择,是女性地位下降的标志,也是对人性的不尊重。但这样的观念竟然延续了几千年,这是多么残酷的现象。
虽然在宋明理学兴盛之前,这样的思想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还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思想的禁锢,这样的要求似乎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风尚。
到了明朝更是全国效仿贞女,掀起了贞女热浪潮,为了得到贞女牌坊不惜牺牲生命。
(二)建国巩固思想,大力发展贞女观。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正人心、后风俗、敦教化,加紧了理学的学习,于是理学要求的贞洁观念也被大肆宣扬。
同时,这个开国皇帝更是做了一件大事儿,深化了贞洁思想,他制定了一本《女戒》,从此开始了女子贞洁的大改革。
政府要求的百姓自然会争先模仿,于是这本书开始在民间流传。它不仅仅局限于记载后妃的光辉事例,还被推广为全国学习的教科书。
明朝政府为了培育贞洁的氛围,可谓大费周章。他们规定了“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经过地方选举成功的话,就能获得表彰。
而且还对守寡的女性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族表民间,除免本家差役。”
只要你能守住寡,你就可以享受和仕宦家庭一样的免除差役的政策
同时,明朝政府统治者对女性做出了严苛的要求以外,而且进行立法来打击寡妇再嫁,男性再娶寡妇的行为。
朱元璋在奖励文官夫人时,就专门作出了:“其妻非礼聘正室、或再蘸,及娟优脾妾,并不许申请”
这样的条件限制,才展现出对再嫁再娶行为的嫌弃。也推动了贞女之风的发展,制约了明朝妇女的脚步。
文人作为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也在这场贞洁运动中做了不少努力。
他们提倡贞洁思想,把它渗入到了作品中,一个叫吕坤的文人就是写过一个本《闺范》来阐述守节殉葬的好妻子的好处。这本书文字简单,又有图片佐证,对于普通群众理解也是很方便的,于是就被百姓接受,成为效仿的对象。
===============================================
《礼记》中所载的“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记载了文明早期的贞节观。不过,在“礼不下庶人”的特殊背景下,这种关于“夫死不嫁”的禁止性观念,应当是针对“士”及其以上阶层的妇女提出来的要求。
明朝政府发布的一项正式命令,直接催生了后世所见到的贞节牌坊。《明会典》(卷79)记载,朱元彰在登基的第一年就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从此,贞节牌坊不断地矗立起来,成为贞节观念、贞节制度符号化、定型化的象征。
贞节牌坊这种奖励性的制度安排符合皇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构成了明朝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支撑点、一个组成部分。它间接地夯实了“忠臣不事二主”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
修改:sosei FROM 101.24.98.*
FROM 101.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