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主要特质
王学典(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特质,从起点上就与西方文明不同。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能够为文明进程提供重大动能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新工具与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及广泛使用,二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大规模的变迁。这种由新工具和新技术作为社会变迁标志、文明进步重要推动力量的,可以称之为技术主导型文明范式。但要认识中国早期文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或者说政治、伦理、制度的因素,所起的作用可能更为关键,这种由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迁,从而推动文明进程的形态,称之为伦理主导型文明范式。
中华文明早期阶段属于伦理主导型文明范式,这是中华早期阶段文明的一个基础特质,伦理主导型文明范式推扩至族际关系的处理,其成果便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伦理主导型文明模式还可阐释中国古代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这便是天道。天道有其自然与物理的内容,中国古代天道之天,不仅仅是四季的轮回、日月星辰的运行,更是伦理之天、伦常之天。天道循环、天网恢恢等观念,带有鲜明的伦理性内容,进而以此来说明乃至界定人间伦常,并进一步作为探索和认识历史规律、社会结构的一套系统。天道在中国上古并非宗教信仰的对象,而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社会法则、历史规律的一种古典式表达,中国古代文化才具备了其强大的包容性。
王震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天圆地方”乃中国上古的宇宙观,包含有先民对天地的认识和敬畏。天道观在中国古代有其演进的过程,它在上古有多层内涵:其一是“以天地为道”以及“天地人”三才的天道观;其二是作为至上神的天命观;其三是把“敬天”与“保民”联系在一起的天道观。伦理观是中国思想文化和哲学的一大特色,它以慈孝和人际关系为核心,包含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德政观,指的是仁政和善政,这种德政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以民为本”。
礼义教化观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礼的精神是秩序——天地人之秩序、人神之秩序、人伦之秩序;礼的功用是维持社会和睦和谐。礼义教化始于五帝时代,到了夏商周时代,一方面中原王朝把从周边吸收汇聚的文化因素加以提炼升华,成为华夏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国家向外辐射传播文化,把中原华夏礼制传到四方,所以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义之邦”。
对立统一观指的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大一统”观是中国思想文化又一显著特点。“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一种传统,是正统思想,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第二,在“大一统”思想意识中,国家的统一、对国家统一的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乃三位一体的关系。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