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距地率日月实径率地景长率总论 第二十三
如图,乙甲丙为日。巳丁戊为地,日光照地,以两光线从乙过巳,从丙过戊而遇于丑,产生巳戊丑角体之景。
然后从乙、从丙至地心,作乙丁、丙丁二线。又作甲丁丑线过日地两心,然后从地心丁上下,取月距地心之数
(以地半径为度,入上文所定),作丁庚、作丁寅,两距相等。作庚辛壬、巳戊、寅子线,都平行。其太阳
似径之度为31分20秒(欲解上义,先定太阳之似径。此在三圆说有各种法。现在用的是古多禄某所定。又太阳
行最高最低不等,似径也不相等。本章所用得,是日在最高之似径,论月也在小轮之最高,如下文)。
庚辛丁直角形,有庚丁(月距地)64又1/6,有丁角(甲丙度)15分40秒,求庚辛。法为全(内)与丁庚64又1/6(外),
与丁角之切线455(内),与某数(外)相比,得地半径10万分之29196,再求寅子(庚壬丑三角形内,有庚壬、丁戊、寅子
三线相距等,用循加法,三率之第一、第三相加,为第二率之2倍)。庚辛为月最高半径度,按照多禄某说,约与日半径
相等。又寅子为地景之半径40分40秒,即两数之比例(庚辛15分40秒,寅子40分40秒)大约为5比13。先得庚辛29196,
用三率法,得寅子为地半径10万分之75909,加上庚辛,得10万5105,以满丁戊之倍数20万,为不足地半径10万分之94895
为辛壬(丁戊乘2为20万,与庚壬、寅子之和相等,于倍数内减庚辛、寅子之和,余数为辛壬)。
然后丙戊、戊丁两线所作戊角,拟为直角(实际不是直角,其差极微,非算所及),丙戊、甲丁
两线也拟为平行(实际不平行,差异微)。用几何法(第六卷第二题),将戊丙与壬丙,比丁丙与
辛丙,又将丁甲与庚甲,比戊丁(地半径10万)与壬辛(94895),则甲丁为10万(比戊丁),
庚甲为94895(比壬辛),所余之庚丁,必为5105。先定庚丁为64倍1/6地半径,依变率法,求甲丁,
得1210是日距地心,按照地心半径,则为1210倍。
以上是古法。后世累代密推,有亚巴德,于总积5604年,为唐昭宗大顺2年辛亥,推得1146倍;
哥白尼于正德年间推得1179倍;第谷于万历年间推得1182倍。此差列数至微,推算极难。
或月径,月径加减以分计,则其差以数百倍计。故名历家于此,殚思竭虑焉。现在所用大都为
哥白尼之率。
1. 按照上论,丁戊地半径为1万分,庚辛月半径为1万分之2926,这是地月之两实径,
用此比例可推两体之比例。
2. 甲丙丁、庚辛丁两形相似,则庚丁与庚辛,比丁甲与甲丙,推得日实径与月实径之比例。
3. 可得甲丙与丁戊,日地两径之比例。
以上三个结论,详见三圆说。
4. 置日距地度,及日与地之比例,又距月行本轮距地度(于上图为丁寅),可得月所过地景之径,
列表,其引数为月本轮自行之数。但是图说所设的,日在最高。如果去最高,就与此不一样了。
所以表有本行,称为地景差,其引数为太阳之引数,以所得之分,与引数相减即得(无加法),
这是因为日在高,景大;日在地,景小。
--
FROM 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