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指第八卷 月离四
太阴小论第二十八
第一论 太阴晦朔伏见
太阴晦朔伏见,古今论疏密迥异。汉儒洪范说:“晦而月见西方,谓之胐(也叫做脁),脁者,政缓所致;
而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者,政急所致。”其实晦在朔后,就是失晦;朔在晦前,就是失朔,历则失之,
而归咎于政治,是一种严重的诬告了。唐朝历家以晦日之晨,月见东方,因立朔之法,使月隐晦晨,明藏朔夕,
这就是钩索未能,而妄生迁变,使月有两朔,于是食就在晦,这是在欺骗谁呢?宋元史都不赞成这种做法,
进行了很多辨析,然而并未能搞清楚其所以然。
其实月距晦朔,见有疾迟,是天度的原因,是地度的原因。就是此方近处,合朔于亥子之交,而甲日之晨,乙日之夕,
两见徽明,也时而有之。此之进退,将安往焉?况且海以南数千里,则有甲晨乙夕,终年恒见者;漠北数千里,则有
朔在午中,早晚都能看见,再将使晨隐夕岁,还可行吗?
今法若时若地,应速应迟,都从筹算可以密推,用仪器刻意指数,先事可以预言,临时可以确按,又何庸移避就为?
以此备述所繇之度数,如下论。
问:太阴合朔以后,恒以三日见于西方,也有二日者,其在晦以前,亦如之。何故?
答:原因有三,
1. 因为赤道上之黄道升降度,有正有斜。正升则斜降,斜升则正降。正升斜降者,是秋半周六宫(秋分左右各三宫);
斜升正降者,是春半周六宫(春分左右各三宫)(都论斜球,而不是正球)。正升的赤道升度多,黄道升度少;
正降的赤道降度多,黄道降度少。斜升斜降则反过来(凡是南极出地的,与上论都相反)。如果太阴离正降六宫,
则朔后疾见;如果是离斜降六宫,则朔后迟见,其在晦前也是如此。离正升六宫,则迟隐,离斜升六宫,则疾隐。
如二图,各有子午圈,有地平,有极出地等,有黄道宫次。
上图,月离大,为正降宫次,距太阳15度,日入,月在地坪上为13度半,即能见下图;月离大火,为斜降宫次,
距太阳15度,日入,月在地平上为10度,即不能见。
2. 因为白道南北,如图,设月距黄道5度,距太阳都是15度,而纬分南北(日月各有一日所行之轨道,即赤道距等圈。
现在如图设黄道,左右5度各一圈,交于距等,月在这个位置;两月各至地平,其弧有大小,则入地有先后,
人见有迟速)。
3. 因为视行度。如果视行为迟叚,则朔后见月迟;为疾叚,则朔后见月疾。
以上第一个原因,月见界,以15度为限。其疾者,朔后1日又1/4而见。如果三因并合,又不待此。例如合朔在亥子间,则甲日太阳未出,
亦见东方。乙日太阳巳入,亦见西方。何以证明?
设月在黄道北5度,太阳躔实沈15度,本地北极高40度,即书长(甲之日)59刻(1天96刻)加1日刻(甲之夜,乙之日)一共155刻
(甲晨至乙夕)。此时月行约得23度,平分之(合朔前后),得11度半。用它加上实沈15度(日躔),得实沈26度半,就是乙日日入时间的
月之距日经度。用它减去15度,得实沈3度,就是甲日日未出时间的月之距日经度。日躔实沈15度,其斜升53度13分,月离实沈3度半,
又北距5度,其斜升35度半。日月两升度相减,得16度43分,为甲日之晨,日月赤道上出地平之差(月先日后),变时,为月出四刻半。
而日出,可以见到月再东方。乙日太阳正降为95度,月离实沈26度半,其正降为113度,两降度相减,得18度,为乙日之夕,日月赤道
上入地平之差(日先月后),变时为日入5刻,而月入,可以看见月在西方。
如果日躔冬至,月离黄道南,推日月出入之差,不过8度,变时为2刻,则不见。
结论1: 极出地越高,越快,因为斜升度之差更多;否则迟见
结论2: 极很高,则朔后数日不见
结论3: 月距黄道南5度,如果极出地62度,则月书夜不见
结论4: 极很高,合朔在午正,则一日之间,晨见东方,夕见西方。例如极高52度,躔离度同上,推得日月升降差12度,
时间为3刻,都在月见界之内。
、 结论5: 既定月之见界,为距日12升度,也可推迟见之日数。例如极出地40度,日躔降娄,月南距5度,推得两斜升差为12度。
即得月距日之经度为40度,月行当3日多。则朔后3日多可见月西方。晦前也是如此。
三个原因之外,又有两个原因。
1. 朦胧分(即晨昏度,也叫做昧爽黄昏)。日入地平下18度,为朦胧之未分。因为升降有正斜,斜又有大小,
则月距日12度,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
2. 气清浊差。例如同是子正时,有时见极微之星,有时看不见四五等之星,这是气的原因,其在月也是如此。
--
修改:moonwalker FROM 218.88.28.*
FROM 218.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