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a1rtjD89g-_9qwK87o9JfQ乾隆皇帝的无意之举,竟让八旗子弟满文水平集体退化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2-16 12:00 发表于北京
朝廷三令五申,以各种方法防范翻译考试作弊,但效果不彰。除了替考还有其他作弊方式,如外场考试弓马有替考、改年龄者(《清仁宗实录》卷三三二),“翻译房官,开送不公;应试士子,于派出考官后私行嘱托”(《清仁宗实录》卷三四四)等等。
图片
清代贡院
翻译考试作弊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八旗制度本身。清代旗人表面上受优待、享有诸多特权,但实际上出路很窄,基本仅限于当兵、当官,最理想的当然莫过于仕途,“因科甲人员升迁较速,遂各争趋文事”(《清仁宗实录》卷三四三),然而在官缺有限、人口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入仕并不容易,所以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旗人选择通过作弊蒙混过关。
舞弊盛行的直接原因是旗人整体的满文水平下降。现代学者通常把此现象视作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果:旗人生活在汉文化的洪流中,为了与汉人交流渐渐放弃满文。
不过笔者认为谆谆教导旗人保持满洲淳朴旧俗以及母语、骑射的乾隆帝本人难辞其责。
入关之初,官方和民间曾经大量翻译汉文书籍, 上自《四书》《五经》,下至医术占卜,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特别是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平庸作品(如《归莲梦》《好逑传》),旗人可以阅读的满文书籍种类丰富,但从乾隆朝开始,满文小说被禁止出版。乾隆十八年,乾隆帝提出:
近有不肖之徒,并不翻译正传,反将《水浒》《西厢记》等小说翻译, 使人阅看,诱以为恶……似此秽恶之书,非惟无益,而满洲等习俗之偷,皆由于此……将此交八旗大臣、东三省将军、各驻防将军大臣等,除官行刊刻、旧有翻译正书外,其私行翻写并清字古词,俱着查核严禁,将现有者查出烧毁, 再交提督从严查禁,将原板尽行烧毁,如有私自存留者,一经察出,朕惟该管大臣是问。(《清高宗实录》卷四四三)
所谓“正书”,无非经史,虽有价值,但不适合消遣阅读。这一道禁令对满文图书的出版产生了深远影响,满文小说大多遭到禁毁,民间翻译活动停滞,直到道光时期才增加了《择翻聊斋志异》一种。既然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被禁,多数旗人又不可能埋头经史,便弃满文转而读汉文书籍。正如嘉庆帝所谓“从前满洲尽皆通晓清文,是以尚能将小说古词翻译成编。皇考深恐为习俗之害, 严饬禁止。今满洲非惟不能翻译,甚至清话生疏、不识清字。其粗晓汉文者, 又以经史正文词义深奥,难于诵习,专取各种无稽小说,日事披览”(《清仁宗实录》卷一〇四),这样一来,满语文在旗人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下降,如果不追求考试、挑差,旗人完全可以不学满文,语言水平自然每况愈下。虽然在道光时期开放驻防旗人参加翻译考试后,出现了满文图书出版热潮,但多为语法书、字典、公文套语集成等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应试书籍。说明对于此时的旗人而言,满文退化成了考试用的敲门砖。乾隆帝为端正旗人风气,严禁满文小说,无形中把一种原本自由发展的语言变成了教化工具,导致很多旗人疏远母语,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这位以保持满语国语地位为己任的皇帝所始料不及的。
--
FROM 121.2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