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3点都不正确。
1.孙承宗的方案是,逐步筑城推向满清控制区。
我没见到有这个记载。
以当时的辽东海岸线,右屯是最窄处。直到右屯都是利用地利进行防守,而不是推进。
袁崇焕的战略是守而后战。先防守,训练野战军,再进攻。
不是用堡垒推进。
2.孙承宗的方案,耗资巨大。
恰恰相反。
王再晋的方案,别说另造山海关新城。光加修一道墙就要100万两。
而修宁远四城,只用了50万两。耗资比较少。
何况前进政策,得来土地军屯,得到大量军粮,也降低了朝廷财政负担。
土地还可以作为财产,奖赏家丁和将官,也降低了朝廷财政负担。
3.围点打援。明军不利。
也是恰恰相反。
你只要不援,不利的就是后金了。
宁锦之战的时候,袁崇焕就是打死不援锦州,只骚扰。魏忠贤比崇祯强,催了一下就不催了。
松锦之战前期,洪承畴也是不援锦州,只骚扰。后期被崇祯出战。
类似的还有北宋著名的平夏城之战。
北宋众将也对为啥不能增援,做了解释。
明军住在城里,后金驻在野外,长时间不能回家,士气低落。
明军用城中存粮,后金陆路后勤运输400里。
元气大伤的是后金。
最后,孙袁的体系从来都不是注重防守,而是进攻。
但是,当时明军战斗力很差,守的守不住。一直推,被消灭,根本没有时间练兵。
结果朝廷还总是自大,要攻出去。
所以讲“唯办一个守字”,先转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
获得稳定的战线,然后练兵。然后反击。
袁崇焕崇祯年接手关宁军后,马匹的编制预算8万匹,对应4万骑兵。
防守,可不需要那么多骑兵。
【 在 Gary1981 的大作中提到: 】
: 孙承宗的方案,依靠不断筑城逐步向满清控制地盘推进,算是积极进取、主动进攻,但耗费巨大,且修筑在关外的宁远、大凌河等城池远离内地,很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反复被满清围城打援,大明最后基本上就是被这样一点点放血+盲目浪战(明清松锦战略决战),慢慢被掏空的。。。
: 收缩关外兵力,集中于依山傍海的山海关,依靠持久战耗死满清,大明才会有一线生机。
--
修改:hidenfly FROM 122.9.80.*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