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悬关外的城池是守不住的,毕竟即使提前存了粮食,若被满清长期围困最终肯定是城破被屠。无论救与不救,吃亏的都是大明,因为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满清手里。
1.若救援,正好被满清围点打援,一点点给大明放血;
2.若不救,先不说朝廷面临的巨大道德风险,最终结果也难以承受,城中上万精锐官兵要么饿死,要么城破后被屠戮殆尽,损失不是几百万两白银可以弥补的;
3.满清在自己的控制区长期围城,后勤补给虽也困难,但以一域抗一城,满清还是有优势的,首先撑不下去的肯定是被围在城中的明军,而满清作为围城一方并不强攻,人员不会有太大损失;
4.除非沿江或傍海的坚城,并能控制水师持续后勤补给,否则存粮再多也守不住,历史上很多战例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5.比较孙承宗和王在晋的方案,不能仅仅比较“王再晋的方案,别说另造山海关新城,光加修一道墙就要100万两;孙承宗方案修宁远四城,只用了50万两。耗资比较少”某项具体花费,而要从明清两方此消彼长角度整体统筹权衡。
孙承宗表面上花费较少的筑城主动进攻方案,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忽视了明清双方野战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结果就是城毁兵溃、人地皆失;王在晋收缩关外兵力集中于山海关,虽然表面花费较多,但这是一步到位的一次性投入,山海关背靠内地腹地、依山傍海、锁钥之地,满清无法彻底围死,有效保存关宁铁骑有生力量,这样的长期对峙就变成了明清两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明才会有胜算。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3点都不正确。
: 1.孙承宗的方案是,逐步筑城推向满清控制区。
: 我没见到有这个记载。
: ...................
--
修改:Gary1981 FROM 124.127.42.*
FROM 124.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