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汉晋时代,浑天说对天球地球有了初步认识。到了唐、宋,浑天说、宣夜说有混合之势,融合了二者优点。这时候中国的天文观已经很接近现代了。
“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为天中一物尔”。
——北宋《河南程氏遗书》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
——五代《灵宝毕法》引《真源义》
“天周于气,气周于水,水周于地,地内而天外,天大而地小”
——南宋·王应麟《玉海·总叙浑天》
张载就是一个典型的浑天+宣夜说。他提出恒星看起来旋转是因为地旋
“凡圓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恒星所以為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因一作回……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爾”。
——北宋·张载《张子正蒙·參兩萹》
“此段言天非左旋乃地左旋”。
——南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对此作注
【 在 ssava 的大作中提到: 】
: 绝无争议。认为有争议的,说明读书不全。
: 《晋书·天文志·仪象》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果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带天之紘,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
--
FROM 117.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