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儿化韵”,以及“儿”字的读音。
首先,儿化韵作为表示小可爱事物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汉语各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就表现为在某字后面直接加上“儿”,然后这个“儿”在读音上会与前字融合、变形。
其次,“儿”字的读音在各方言中有不同的变化。
杭州话的话,因为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发类似/l/的边音,听感上相对接近北京话里的儿化音的效果。不过杭州话儿化韵貌似大多还没有与前字融合。
但另一方面,“儿”在吴语其他方言中,通常读作接近/n/或/ng/的鼻音,或者类似/ni、nie/这种(无法输入音标,只能近似写)。所以,吴语中的儿化韵通常是后缀上这些音。
比如义乌话中的“糕”儿化就是/ko/->/kon/。当然,在有些方言中,儿化韵的小称可能已经融合变化得连说话的人都意识不到是在说儿化韵了,比如宁波话的“牌”儿化是/ba/->/be/,而舟山话的“狗”儿化就成了/kai/->/ki/。
最后,必须说明一下。上面这些内容中吴语的部分是从方言学资料中得到的。我本人不会说吴语,您懂吴语,可以检查/体会一下上面的材料是否确实是这么回事儿……比如,自己熟悉的吴语方言中,“儿”怎么说,是否有一些概念,在涉及“小可爱”个体的时候,说法会与平时不同。这时这个说法的韵尾是否可能与本地“儿”的说法有关……
【 在 photohawk 的大作中提到: 】
: 江苏不熟,上海是宁波话
: 整个浙江,除了杭州,我就没发现有用儿化音的。大哥帮忙举个例子看看
:
--
修改:molar FROM 61.178.77.*
FROM 39.14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