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不少用拟构的上古汉语读《诗经》的视频,请教一个疑惑:拟构的基本原则或标准有哪些?比如拟构出某些字开头的辅音读音类似现代拼音的gl,那么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呢?是在一个较大地理范围内古人都读gl?还是有的读gl,有的读g,有的读l,或者有的读kl,有的读k?
换个问法,拟构的结果是概率最大的历史真实呢,还是诸多可能结果的“叠加态”?
另,原始印欧语的拟构原则是怎样的?古汉语拟构原则和它们有何异同呢?
先行谢过。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唐宋)”、“近古汉语(明清)”。
:
: 上古汉语的资料非常缺乏,拟音很难。主要可资利用的资料也就是上古韵文(比如诗经)和汉字的声旁等等。而且现在一般认为,上古汉语可能有“格”和“时态”等变化,也有复辅音,因而比较复杂,拟构很难。
:
: 中古汉语的资料就很多了。首先有韵书,是记载音韵比较系统的专门著作;其次如前面帖子所说,有类似“三十六字母”这种受外语影响而来的方法;在就是现生汉语方言及周边语言中的汉语借词。
:
: 近古汉语的话,跟现代汉语就差别不是特别大了,资料也很丰富。。。
--
FROM 153.3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