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对于某个字,古音读什么,今人是怎么知道的?
难道古代汉语也有拼音?即使有拼音,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又是怎么知道拼音的读音呢?
--
FROM 218.249.201.*
有个切音系统来注音,是从翻译梵文借鉴过来的,不过始终没有像梵文那样搞成字母。
这事也成为发展科技,建立公式推导系统的一个难点。
汉字音复原还借鉴了一部分汉字的外国读音,比如日本的汉字音读。
也有人总结出一些声母,比如三十六字母。
【 在 phoenixhills 的大作中提到: 】
: 难道古代汉语也有拼音?即使有拼音,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又是怎么知道拼音的读音呢?
--
FROM 1.202.126.*
先有切音还是先有梵文,这个存疑。
而且比梵文诞生更早的,还有日语的片假名。
也有可能切音借鉴的不是梵文,而是日语片假名的拼写。
【 在 hyrap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个切音系统来注音,是从翻译梵文借鉴过来的,不过始终没有像梵文那样搞成字母。
: 这事也成为发展科技,建立公式推导系统的一个难点。
: 汉字音复原还借鉴了一部分汉字的外国读音,比如日本的汉字音读。
: ...................
--
FROM 111.9.5.*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唐宋)”、“近古汉语(明清)”。
上古汉语的资料非常缺乏,拟音很难。主要可资利用的资料也就是上古韵文(比如诗经)和汉字的声旁等等。而且现在一般认为,上古汉语可能有“格”和“时态”等变化,也有复辅音,因而比较复杂,拟构很难。
中古汉语的资料就很多了。首先有韵书,是记载音韵比较系统的专门著作;其次如前面帖子所说,有类似“三十六字母”这种受外语影响而来的方法;在就是现生汉语方言及周边语言中的汉语借词。
近古汉语的话,跟现代汉语就差别不是特别大了,资料也很丰富。。。
【 在 phoenixhills 的大作中提到: 】
: 难道古代汉语也有拼音?即使有拼音,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又是怎么知道拼音的读音呢?
--
FROM 111.201.70.*
日本的 假名在古代有传到中国的吗?有什么影响力吗?
梵文是多少有些影响力的,很多人接触到梵文 佛 径并翻译,而且中国古代寺 庙留下的一些雕刻,天 城 蹄,巴 莉文,都有。
btw敏 感 字太多了。真不容易发文,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有切音还是先有梵文,这个存疑。
: 而且比梵文诞生更早的,还有日语的片假名。
: 也有可能切音借鉴的不是梵文,而是日语片假名的拼写。
--
修改:hyrapn FROM 1.202.126.*
FROM 1.202.126.*
平假名本来就是日本遣唐使在中国,根据楷书汉字创造的。
【 在 hyrapn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本的 假名在古代有传到中国的吗?有什么影响力吗?
: 梵文是多少有些影响力的,很多人接触到梵文 佛 径并翻译,而且中国古代寺 庙留下的一些雕刻,天 城 蹄,巴 莉文,都有。
: btw敏 感 字太多了。真不容易发文,
: ...................
--
FROM 111.9.5.*
天城体、巴利文,也敏?
【 在 hyrapn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本的 假名在古代有传到中国的吗?有什么影响力吗?
: 梵文是多少有些影响力的,很多人接触到梵文 佛 径并翻译,而且中国古代寺 庙留下的一些雕刻,天 城 蹄,巴 莉文,都有。
: btw敏 感 字太多了。真不容易发文,
: ...................
--
FROM 111.201.70.*
不知道是哪个,只能乱改一气。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城体、巴利文,也敏?
:
--
FROM 1.202.126.*
没有录音机,不知道。
不过目测,自从有了录音机,一个地方的方言好像基本上变化不大。
清朝时候的河南话,和现在的河南话,没有任何区别
--
FROM 120.219.119.*
网上有不少用拟构的上古汉语读《诗经》的视频,请教一个疑惑:拟构的基本原则或标准有哪些?比如拟构出某些字开头的辅音读音类似现代拼音的gl,那么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呢?是在一个较大地理范围内古人都读gl?还是有的读gl,有的读g,有的读l,或者有的读kl,有的读k?
换个问法,拟构的结果是概率最大的历史真实呢,还是诸多可能结果的“叠加态”?
另,原始印欧语的拟构原则是怎样的?古汉语拟构原则和它们有何异同呢?
先行谢过。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唐宋)”、“近古汉语(明清)”。
:
: 上古汉语的资料非常缺乏,拟音很难。主要可资利用的资料也就是上古韵文(比如诗经)和汉字的声旁等等。而且现在一般认为,上古汉语可能有“格”和“时态”等变化,也有复辅音,因而比较复杂,拟构很难。
:
: 中古汉语的资料就很多了。首先有韵书,是记载音韵比较系统的专门著作;其次如前面帖子所说,有类似“三十六字母”这种受外语影响而来的方法;在就是现生汉语方言及周边语言中的汉语借词。
:
: 近古汉语的话,跟现代汉语就差别不是特别大了,资料也很丰富。。。
--
FROM 153.3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