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一定,可能西夏人读洛,东夷读各
这类的可能呢?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前面帖子所说,不同于中古汉语的拟构,上古汉语的拟构资料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对于韵母部分的拟构还有韵文可以参考,而对于声母部分的拟构,材料就更少了。主要也就是汉字造字时的谐声关系,以及参考其他兄弟语言的情况了。
: 这里所举的“gl”这个就是一例。现在学界的确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通过以下几个现象可见一斑(下面括号内为某家拟测的该字上古音):
: 1、一些联绵词的存在,如“孔(klong)/窟窿”、“车(kla)/轱辘”、“巷(grongs)/胡同”等;
: 2、一些方言词汇中的语言现象,如“岗(glang)/圪粱”、“埂(grang)/圪楞”等;
: 3、一些汉字谐声比较,如“监”中古读/kam/与“蓝”中古读/lam/。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了学界对于“上古汉语有复辅音”的认识。
: 总的来讲,汉语在世界各语言中,是相对发展变化比较快的一种。不只是复辅音声母,上古与今天还有很多其他变化。再举几例:
: 1、上古汉语可能没有声调(或晚些时候的两个声调)。
: 2、上古汉语可能有格的变化,比如“朕”的本义为“第一人称所有格”,表示“我的”,如“朕皇考曰伯庸”。
: 3、上古汉语可能有主被动的差异,如“解”的“jie”和“xie”两音。
: 等等…………
: 参考书的话,可以看看王力或者郑张尚芳的。貌似俺没见过其他比较好的科普书,一般都是大部头,比较难啃。也是因为这领域太小众了吧。。。
: 械亩羕?
--
FROM 11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