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口密集,地方狭小,仅以此为基地,不足以平天下。还是要有四川或河南才能伸展。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谈李密为什么不先入关中(送给forgauss兄)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7 17:01:40 2012), 站内
:
: 那是遭到战乱破坏之后或是遇到大灾荒时的事情,京城有太多的非生产人口,在漕运并非完全顺畅的情况下,单靠京畿供给肯定是做不到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障的。这跟关中本身很富裕、以及关中比太原富裕的结论并不矛盾。
:
: 关于关中的农业经济条件,可以参考下文:
:
: 《中国通史》
:
: 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二节 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
:
: 第二节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富庶的关中地区隋唐时期的农耕地区是相当广大的。西起陇山,北起燕山,东南达于海滨,都能耕耘播种,有所收获。地区这样的广大,天时地利又复不尽相同,人口多少亦间有差异,故同为农耕地区,富庶与硗薄就难得一概而论了。
:
: 说到富庶的农耕地区,首先应该提到关中。唐初始分宇内为十道,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为关内道。关内道北边沙漠,己远至阴山之北,其中大部分属于半农半牧地区,不能以富庶相称道。这里所说的关中,乃在济、雍、河、华之间,具体说来,就是由陇山之下,东至黄河之滨。远在更古的年代,这里就以膏壤、沃野千里相称,其民好稼穑,殖五谷。西周、秦、汉相继在这里建都,这应是其中原因的一端。隋唐时期也在这里建都,道理也是一样的。
:
: 关中土地肥沃,农田水利亦素所讲求。这可以远溯到秦时的郑国渠和汉时的白渠。这两条渠道后来不时湮塞,也陆续得到疏浚。就在隋朝建国以前,宇文周还作过一次修理,使隋朝得以受益。关中八水,泾、渭而外,还有沣、滈、灞、浐、潏、涝诸水。隋唐时期对于这八条水道都作了充分的利用,作为农田灌溉的渠道是相当繁多的。这些河流和渠道形成一个稠密的灌溉网,都城长安就位于这个灌溉网的中心,因而关中也就成了富庶的农耕地区。
:
: 关中作为都城所在地,人口是相当繁多的,隋时关中三郡为京兆、冯翊和扶风(治所依次为今陕西西安、大荔和凤翔)。平均各郡每县都有万户人家,有的还超过许多。唐时京兆府和同州(即隋冯诩郡)、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天宝年间平均每县也都超过万户。平均万户人家的县在黄河下游是相当多的,不仅关中一地为然。夫中作为都城所在地,有些人口是不列入这样数字之中的。贞观年间,始置府兵,天下十道,共置府六百三十四,关内道所置二百六十一,居全国的少半,而京兆府和同、华、岐(即隋扶风郡)、陇(治所在今陕西陇县)四州,就有一百九十四,其中京兆府独有一百三十一,为数实非甚少。即令府兵不脱离生产,自食其力,西北边兵的根秣,也需要取资于关中。突厥颉利可汗破灭之后,其酋长相率降附,入居长安者竟有数千家。其他各色人等来往居住于都城的应更非少数。人口繁多,粮食消耗自必相应增加。关中虽云富庶,亦将难于支应。早在隋初,这样的问题即已显露出来,不能不由关东各地调运粮食。为了转输粟米,还特地引渭水自大兴城(在今西安)至于潼关,开凿了一条长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可知其间严重的程度。隋初肇其端倪,唐朝继之,竟其一代,皆国循守旧,莫之更改。
:
:
: 【 在 gas (汽油)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关中沃野千里,为啥隋唐皇帝经常要就食东都呢?
:
: --
: 欢迎转载我的文章,但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 一、不得用于赢利性用途,否则本人将要求经济补偿
: 二、尊重作者贯名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任意删改文章的标题或内容
: 三、本人保留对文章的一切著作权
: BTW:本人所发文章,除注明转载或原作者名外,均系本人原创
:
: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10.83.228.*]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