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求助:几位明宋史大拿进来一下。
关键是当时明初统治者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自己没有翻过《明史》
【 在 trytry (T.T.おじさん)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灭亡是因为外敌,说经济政策比较勉强了吧。
--
FROM 219.224.169.121
是不是因为朱元璋喜欢一种保守的统治策略,通过重农抑商将人们牢固的束缚在土地上,强化政府的约束能力?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毕业设计)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是当时明初统治者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 自己没有翻过《明史》
--
FROM 202.114.73.*
北宋的河南也养活不了汴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何况开封附近没有有利地势,面对
辽的燕云压迫,北宋一直是用重兵集团保卫首都。巨大的粮食物资消耗都是北宋的难题
。北宋一直到南宋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方式,解决农民问题和游民问题
,所以国家有不少的赤字,但是相对的来说,国内的经贸和外贸都很有发展,这一点比
封海的明朝要好很多,整体经济形势也要好。
宋朝的弱兵很大程度是后代史家的春秋笔法,单论战斗力,宋兵绝对不弱。宋朝禁军、厢兵的区分方式,确立了禁军的兵源素质,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单兵战斗能力很强。在与辽、夏的战斗中,宋军获胜的次数远远超过打败的次数。宋军最大的难题是机动力,重型的步兵集团移动速度很慢,大胜之后无法追击游牧民族,一旦失败就逃都逃不了。在主要歼敌成果都依赖追击的战场上,宋军就很难有优势了。
初期,宋军总是大规模的集团出动进行战略决战,也是失败的理由之一。到了宋夏战争后期
宋军基本上都是依托有利地势,逐步蚕食拱卫西夏灵州的山地,缓慢的修筑堡垒前进,跟西夏拼正面战斗力和物资,就把西夏搞的很受伤。如果不是女真的迅速崛起,西夏基本上就向着完蛋狂奔了。
至于粮价,宋朝的实际交易粮价绝对要低于明朝,明朝的粮食一直不是特别充足,只有张居正那个年代积了几仓库粮食,明朝的粮价低在于物资流动小,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北宋时代粮价甚至能达到500-700文一石,大约150公斤,走卒类士服,农夫着丝履,国家还有能力养几百万军队加民夫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基建项目。说宋朝冗员的话,可是没办法,那是跟古代比,随着政府机器的复杂化,中国每个朝代都比上面多不少官员,具体的数字我忘记了,不好意思~哪位兄弟见过?我记得是一个关于各朝各代公务员比例的论文,宋朝公务员与民众的比例是比明清都小很多的。明朝养兵的方式是军户,直到后期军户户籍逃亡严重才募兵的,和宋朝的募兵制度有本质的差别。
【 在 woaichina (我爱中国)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因为朱元璋喜欢一种保守的统治策略,通过重农抑商将人们牢固的束缚在土地上,强化政府的约束能力?
--
FROM 211.71.13.*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开始变得刚愎自用,对周围人根本
不相信,也听不进意见。
这可能就是个性使然吧,与他的农民出身关系不大。
有意思的是,明朝的皇帝大多数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毕业设计)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可是农民出身
: 是兼并的受害者
--
FROM 159.226.47.*
靠河南是养活不了汴梁这个首都。但是开封周围的山东河北等地在北宋还是相当发达的,足以供应这个首都。摘录一段文字:
《宋代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在农业上,宋代的垦田最多的在东南的两浙路、江南东西路和福建路。到了神宗的元丰年间,垦田数及农业的生产率都是南方诸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和福建路)超过了北方诸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各路及开封府)。两宋和辽、金的战争受到破坏最重的北方,到了南宋,北方的农业生产相对南方说,是更落后了。有两点事实应该注意到,一是在北方,北宋特别是北宋的前期,开封周围以及到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相当的发达,因为它们向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另一个事实是辽、金统治下的北方在其统治稳定后,在北方恢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业生产。辽朝的太宗、圣宗时期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在章宗时期,全国常平仓的积粟达3700余万石,米800多万石。这主要也是在燕云及其以南北宋原来的统治地区,南方诸路最重要农业生产地区是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两浙路。淮水、大散关一线的两侧,受到宋、辽或宋、金拉锯战的影响,受到的损害很大,但这些地区原先有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两浙路再往东南,便是福建路,和江南东西路,生产虽赶不上两浙,但也还是一个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荆湖南北路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广南东西路土旷人稀,是一种粗放经营。四川成都平原是一个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四川和荆湖不少地区还是刀耕火种。在北方由河北往北则是宋辽的交界地带。以辽朝为例,这一带农业生产虽不如开封府等地,但在北方它又是较为先进的地区。原来渤海地区,生产较为发达。南京道和西京道山海关及古北口一带往北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区;再往北是中京道、东京道,是半牧半农的地区。辽朝的北部地区是上京道,主要是游牧区。少数地方是经营农业。其它各个经济部门大体上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以淮水、大散关为一线划分出南、北两部,在这一线附近,受到战争的破坏,一时生产衰退。就经济的地位说,南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从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走向上看,从这一条轴线向南、北推移,越是远离轴线的地区,经济越落后。有的地方,如南方四川的成都平原和北方的原渤海人居住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而大体上以这条轴线为不平衡的对称。蒙古族建立元朝,在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北方的生产又得到较快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变化,元朝很快走下坡路,但这样的经济格局未能改变。
宋元的经济发展情况,表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又有规律可寻。这种以中间的一定的轴线为对称,经济上发展的高低,由中心地带向四周推开的态势,是历史运动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和凝聚力形成的必要的经济条件。
【 在 koeis (奥森)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宋的河南也养活不了汴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何况开封附近没有有利地势,面对
: 辽的燕云压迫,北宋一直是用重兵集团保卫首都。巨大的粮食物资消耗都是北宋的难题
: 。北宋一直到南宋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方式,解决农民问题和游民问题
: ,所以国家有不少的赤字,但是相对的来说,国内的经贸和外贸都很有发展,这一点比
: 封海的明朝要好很多,整体经济形势也要好。
: 宋朝的弱兵很大程度是后代史家的春秋笔法,单论战斗力,宋兵绝对不弱。宋朝禁军、厢兵的区分方式,确立了禁军的兵源素质,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单兵战斗能力很强。在与辽、夏的战斗中,宋军获胜的次数远远超过打败的次数。宋军最大的难题是机动力,重型的步兵集团移动速度
: 初期,宋军总是大规模的集团出动进行战略决战,也是失败的理由之一。到了宋夏战争后期
: 宋军基本上都是依托有利地势,逐步蚕食拱卫西夏灵州的山地,缓慢的修筑堡垒前进,跟西夏拼正面战斗力和物资,就把西夏搞的很受伤。如果不是女真的迅速崛起,西夏基本上就向着完蛋狂奔了。
: 至于粮价,宋朝的实际交易粮价绝对要低于明朝,明朝的粮食一直不是特别充足,只有张居正那个年代积了几仓库粮食,明朝的粮价低在于物资流动小,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北宋时代粮价甚至能达到500-700文一石,大约150公斤,走卒类士服,农夫着丝履,国家还有能力养几
--
修改:woaichina FROM 202.114.73.*
FROM 202.114.73.*
说宋兵与辽夏战斗中获胜的次数居多,是不是有点抬高宋军
宋辽之间,多是辽国主动进攻,宋军凭坚拒守,逼退辽军
从战术上说,算个平手,从战略上说,辽军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略处下风
而对西夏,两国互有攻守,不曾听说宋军有什么大战绩,都是凭借着修筑城堡
步步为营,逼退西夏军,反而西夏军不以一城得失为念,机动作战
屡屡打败宋军,斩首万人以上的战役数次
有点像国共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表现,虽然国军占领许多地方,但有生力量却屡屡被
解放军消灭,最后导致失败
【 在 koeis (奥森)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宋的河南也养活不了汴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何况开封附近没有有利地势,面对
: 辽的燕云压迫,北宋一直是用重兵集团保卫首都。巨大的粮食物资消耗都是北宋的难题
: 。北宋一直到南宋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方式,解决农民问题和游民问题
: ,所以国家有不少的赤字,但是相对的来说,国内的经贸和外贸都很有发展,这一点比
: 封海的明朝要好很多,整体经济形势也要好。
: 宋朝的弱兵很大程度是后代史家的春秋笔法,单论战斗力,宋兵绝对不弱。宋朝禁军、厢兵的区分方式,确立了禁军的兵源素质,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单兵战斗能力很强。在与辽、夏的战斗中,宋军获胜的次数远远超过打败的次数。宋军最大的难题是机动力,重型的步兵集团移动速度
: 初期,宋军总是大规模的集团出动进行战略决战,也是失败的理由之一。到了宋夏战争后期
: 宋军基本上都是依托有利地势,逐步蚕食拱卫西夏灵州的山地,缓慢的修筑堡垒前进,跟西夏拼正面战斗力和物资,就把西夏搞的很受伤。如果不是女真的迅速崛起,西夏基本上就向着完蛋狂奔了。
: 至于粮价,宋朝的实际交易粮价绝对要低于明朝,明朝的粮食一直不是特别充足,只有张居正那个年代积了几仓库粮食,明朝的粮价低在于物资流动小,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北宋时代粮价甚至能达到500-700文一石,大约150公斤,走卒类士服,农夫着丝履,国家还有能力养几
--
FROM 159.226.96.*
不能拿宋夏之间的战争和解放战争相比。宋夏战争,初期之所以宋军屡败就在于太冒进,常常孤军深入。后期接受教训之后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在战略上开始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对付西夏这样的游牧民族,就应该这样打。
【 在 knower (吼吼哈哈)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宋兵与辽夏战斗中获胜的次数居多,是不是有点抬高宋军
: 宋辽之间,多是辽国主动进攻,宋军凭坚拒守,逼退辽军
: 从战术上说,算个平手,从战略上说,辽军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略处下风
: 而对西夏,两国互有攻守,不曾听说宋军有什么大战绩,都是凭借着修筑城堡
: 步步为营,逼退西夏军,反而西夏军不以一城得失为念,机动作战
: 屡屡打败宋军,斩首万人以上的战役数次
: 有点像国共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表现,虽然国军占领许多地方,但有生力量却屡屡被
: 解放军消灭,最后导致失败
--
FROM 202.114.73.*
我想说的是,西夏兵一直以机动作战为主
不能把流夏军的退走看作是宋军的胜利
那只是西夏军机动战术的一部分
虽然后期宋军采用堡垒战术,形势有了改观
但是仍然是得势不得分,没有消灭西夏军的主力
反而因为兵力分散被西夏军打了几个胜仗
【 在 woaichina (我爱中国)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能拿宋夏之间的战争和解放战争相比。宋夏战争,初期之所以宋军屡败就在于太冒进,常常孤军深入。后期接受教训之后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在战略上开始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对付西夏这样的游牧民族,就应该这样打。
--
FROM 159.226.96.*
宋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难以对付就在于他们既有骑兵的机动性又有城邦等战略堡垒。一旦失去堡垒那么他们也就只能等待灭亡了。
【 在 knower (吼吼哈哈)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说的是,西夏兵一直以机动作战为主
: 不能把流夏军的退走看作是宋军的胜利
: 那只是西夏军机动战术的一部分
: 虽然后期宋军采用堡垒战术,形势有了改观
: 但是仍然是得势不得分,没有消灭西夏军的主力
: 反而因为兵力分散被西夏军打了几个胜仗
--
FROM 202.114.73.*
把三冗三费当成宋廷为解决人口问题有意而为之,还套上
拉动内需的概念,恐怕过于一相情愿了,呵呵
有史料证明这是宋廷有意为之的吗?
我还是第一次见宋禁军厢军战斗力强的说法,ft了
战斗力强为何八十万禁军被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只能用天灵盖对付狼牙棒?
西北军是宋军中的异类,不能代表整体
【 在 koeis (奥森)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宋的河南也养活不了汴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何况开封附近没有有利地势,面对
: 辽的燕云压迫,北宋一直是用重兵集团保卫首都。巨大的粮食物资消耗都是北宋的难题
: 。北宋一直到南宋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方式,解决农民问题和游民问题
: ,所以国家有不少的赤字,但是相对的来说,国内的经贸和外贸都很有发展,这一点比
: 封海的明朝要好很多,整体经济形势也要好。
: 宋朝的弱兵很大程度是后代史家的春秋笔法,单论战斗力,宋兵绝对不弱。宋朝禁军、厢兵的区分方式,确立了禁军的兵源素质,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单兵战斗能力很强。在与辽、夏的战斗中,宋军获胜的次数远远超过打败的次数。宋军最大的难题是机动力,重型的步兵集团移动速度
: 初期,宋军总是大规模的集团出动进行战略决战,也是失败的理由之一。到了宋夏战争后期
: 宋军基本上都是依托有利地势,逐步蚕食拱卫西夏灵州的山地,缓慢的修筑堡垒前进,跟西夏拼正面战斗力和物资,就把西夏搞的很受伤。如果不是女真的迅速崛起,西夏基本上就向着完蛋狂奔了。
: 至于粮价,宋朝的实际交易粮价绝对要低于明朝,明朝的粮食一直不是特别充足,只有张居正那个年代积了几仓库粮食,明朝的粮价低在于物资流动小,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北宋时代粮价甚至能达到500-700文一石,大约150公斤,走卒类士服,农夫着丝履,国家还有能力养几
--
FROM 61.1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