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至少是中国独立培养的,河姆渡时期就有水稻种植了。
从以下的引文来看,水稻起源于印度是obsolete的说法了。
不知道该文的权威性,但至少中国独立发明水稻的种植技术是没有疑问的。
作者:易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民族科技文化史研究。
zz from
http://agri-history.net/scholars/others/yh2.htm稻
·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中国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我国国内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并从印度传入我国。日本学者加藤将灿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国际上流行的称呼。但是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和西南地区大量野生稻的存在,使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日本民族学家佐佐木高明等根据我国西南、东南和日本植被与文化的类似性,提出了照叶树林文化传播带假说。他们认为不仅日本的稻作栽培技术,而且其它许多文化习俗都来自中国西南的“半月弧”。渡部忠世的《稻作之路》具体探讨了我国西南与日本以水稻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传承。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最典型的稻作文化遗址。它表明距今七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原始稻作文化。该遗址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900年,在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折合稻谷当在100吨以上。稻谷虽已碳化,许多谷壳和杆叶尚保持原来的外形,有的颖壳上稃毛尚清晰可辩,有的叶脉和根须还很清楚。经鉴定为栽培稻,以灿稻为主,也有粳稻和不属于灿粳的过渡类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种质基因。在同一遗址中还发掘出170余件骨*2,人们用它来开挖排灌用的沟渠和整理稻畦,表明当时已进入*2耕农业的阶段。还发现了木桨、陶舟、大量射鱼用的柳叶形骨镞。说明他们已能荡舟捕鱼。他们还修建了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制造了精美的木器、可以移动的陶灶生活用具。看来这里的居民早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创造了与北方粟作文化面貌迥异的适应江南水乡的稻作文化。
种稻食鱼、习水便舟、住干栏房等正是后世百越族系的主要文化特征。因此,创造河姆渡稻作文化的无疑是百越族系的先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上百处,其中90%以上分布在百越民族生活的江淮以南地区,只有不到10%分布在黄河流域,且时代较晚。百越族系分布于南方的广大地区,云贵高原亦是越人的世居地。云南出土古稻的地点多与傣族先民有关绝非偶然。
傣族的民间传说和创世史诗中都记述了他们祖先在渔猎中驯化野生稻、寻找谷种、学会水田耕作的过程。百越民族发明了水稻耕作,其技术至隋唐时臻于成熟。水田耕作(特别是耖田技术)、多熟种植、育秧移栽、增施肥料、水浆管理、良种培育等构成了具有精耕细作特点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当然这些不是由某一单一民族创造的,但百越民族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样吧
: 你能否给我一个殷商以前有井存在的例子?如果举出来了,我认为我说错了。
: 我的证明也很简单,现在的考古没有发现井的遗迹,我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
: 认为那时候商人还不会挖井,要知道,挖井的确是一门技术,尤其是距离河比较远的地方。
: 而商代早期也不知道是否存在文字,所谓甲骨文得井字是没法证明的。
: 因为甲骨文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还是外来的也难说。
: 起码据我所知,现在人们吃的绝大多数粮食都不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仅仅有个小米
: 还基本上不吃了,大米国际上主流的认识是印度人发明的。
: 商代也有家畜了,但是这些家畜也都是外来的,因此没有理由就一定认为文字是自己发明的
: 而不是传来的。
: 早商经常迁都,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不会挖井,因此人们只能生活在靠近河边的低地
: ...................
--
修改:Hygeris FROM 152.104.150.*
FROM 152.1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