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徐偃王传说解读:周徐楚三国演义(下)
- -------以下都是我自说自话的解读----------
 
 徐本为淮夷和殷商残部的融合,和夏商西周三朝相始终,其淮夷一支
 的先祖与后羿灭夏少康中兴可能都有关系,并在商周革命之际可能和
 其他东夷部族一起,与周东西呼应夹攻殷商。商周革命之后,在成王
 年间,武庚、管蔡等纠合徐淮夷对抗周公,被周公东征苦战三年后击
 破。然而淮夷、徐夷依然不甚伏贴,成王之子康王在位时又有东夷大
 反。周昭王16年,在伐楚之前再次出兵东夷,这次东夷各国见力所不
 敌纷纷表示归顺,然而三年之后宗周六师在楚全军覆没,周昭王身死
 汉水,周在南方的大败连带影响到对东南的控制力。
 
 穆王13年,徐夷乘周穆王在西边巡狩之际,发动南淮夷诸部起兵攻周,
 一路深入打到伊洛之间,而且最嚣张的还是在路上籍朱弓朱矢祥瑞称王,
 公然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周穆王轻骑疾驰回中原,由于兵力不敷,不得
 不向父辈死仇楚国借兵击退徐军,然而徐国在东方仍然势大,周不得不
 暂时承认徐的王号,并同意徐对东方36国诸侯拥有部分宗主权。徐之
 称王,还在楚之前数代,这就出现了罕有的天有二日,民有二王的情形。
 
 然后徐偃王发现纯军事手段暂时还不能和周、楚的暂时同盟抗衡,于是
 施用政治手段,效仿周文王以仁义反衬商纣的无道,对百姓和周围诸国大
 施手腕,以自己的仁义反衬穆王的无道,拉拢人心。
 
 天有二日让周穆王不甘和愤怒,“仁义”则激起周王基于历史更深的恐
 惧。但而且自命以礼治国的周也不好直接攻击仁义的徐,于是就策动楚国
 当打手,出兵击破徐国。面对楚军兵锋,一方面是力量不敌,一方面为了
 维护自己仁义的名声,徐偃王不做抵抗偕同民众撤退到彭城一带,同时
 削去王号,自我流放,徐国向周妥协。周不为己甚,更不想让楚完全吞
 并徐地作大,于是出兵援徐败楚,再次册封徐伯。
 
 若干年后,宣王中兴时,徐国又不服,劳动周军东征迫其服从朝贡。再后
 来,吴灭徐,楚灭吴,终据徐地,而徐在淮泗之间悠久的政治、文化、
 经济、军事底蕴又培养出了项羽、刘邦和整个丰沛集团。
 
 中国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
 --
 FROM 210.21.227.*
 
- 钱穆以为
 徐偃王传说来自宋王偃的事迹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都是我自说自话的解读----------
 : 徐本为淮夷和殷商残部的融合,和夏商西周三朝相始终,其淮夷一支
 : 的先祖与后羿灭夏少康中兴可能都有关系,并在商周革命之际可能和
 : ...................
 --
 FROM 60.208.242.*
 
- 这个恐怕有问题,韩非子说徐偃王以仁义而亡,
 表明那时徐偃的仁义已经成为一种传说,而宋偃
 参与战国争雄,联赵,攻齐战楚伐魏,事迹与
 徐偃相差太远,要说离宋偃时代只有几十年的韩
 非子会把这两个人搞混,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穆以为
 : 徐偃王传说来自宋王偃的事迹
 --
 FROM 210.21.227.*
 
-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
 :‘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
 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
 ‘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
 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
 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
 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
 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
 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
 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
 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
 虽大,何畏焉?”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恐怕有问题,韩非子说徐偃王以仁义而亡,
 : 表明那时徐偃的仁义已经成为一种传说,而宋偃
 : 参与战国争雄,联赵,攻齐战楚伐魏,事迹与
 : ...................
 --
 FROM 60.208.242.*
 
-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 ’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
 : ...................
 
 这个不说明问题。
 还是钱穆的考证,孟子来到宋国是在B.C.328年宋君偃称王稍后的
 时间,传说宋偃王在位四五十年,到B.C.286年齐灭宋是还是他在
 位,那么孟子赴宋应该是宋偃王年轻时代;可以猜测,当时宋偃
 还年轻,正想整顿内政积蓄国力,所以才有“行王政”的宣传放
 出去,招揽士人和百姓。《孟子》里的“齐楚恶而伐之”和后来
 齐楚魏联兵灭宋隔了整整四十年。在四十年里,宋偃王由年轻时
 候的“仁义”,到中年的自大和横挑强邻,最后转入老年的昏庸,身死
 国灭,是很自然的事情。
 
 作为一个旁证,孟子入宋后就发现宋偃王对仁政缺乏诚意,不采纳
 其主张,于是孟子离回邹。这好像也是钱老自己考证出来的吧?
 --
 FROM 222.64.46.*
 
-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不说明问题。
 : 还是钱穆的考证,孟子来到宋国是在B.C.328年宋君偃称王稍后的
 : 时间,传说宋偃王在位四五十年,到B.C.286年齐灭宋是还是他在
 : ...................
 
 刚想到“仁义”、“王政”的内容:
 对一般民众最有吸引力的仁义,无非轻税,宽刑等等,
 反之,重税苛刑为不仁。在列国纷争的年代,丁壮苦
 军旅,老弱疲转漕,妇孺死沟壑,如果突然听说有国
 家“仁义”,那么百姓逃亡该国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仁义”可能就是一种用优惠政策招徕民众的手段。
 而被挖走民众的邻国自然要“恶”而“伐之”,不伐
 的话,自己的墙脚就要被“仁义”国家挖空啦,这大概
 也就是西周时楚要伐徐的原因:当时周楚交恶,人口
 稀少的楚国要对抗大周,人民压力必然很重,这时淮
 上的徐仗着自己的经济基础搞“仁义”,楚国政府应当
 会感受到压力,官员说不攻徐则会被徐的仁义所亡,
 后来联周攻破徐也是可以想象的。
 
 到战国时期,那么宋偃王执政初期宣传的“仁政”引起
 齐楚邻国的不满,也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孟子去宋一看,
 发现宣传只是Demo版立刻跑路^_^
 --
 FROM 222.64.46.*
 
- 戴氏之前那些宋君是姓什么的?比如微子启,是姓微还是姓子?
 好像后世的名字都是“子”打头的。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刚想到“仁义”、“王政”的内容:
 : 对一般民众最有吸引力的仁义,无非轻税,宽刑等等,
 : 反之,重税苛刑为不仁。在列国纷争的年代,丁壮苦
 : ...................
 --
 FROM 152.88.96.*
 
- 都姓子
 戴氏也姓子,戴是氏,指宋戴公的子孙
 
 【 在 fullerene (花牛) 的大作中提到: 】
 : 戴氏之前那些宋君是姓什么的?比如微子启,是姓微还是姓子?
 : 好像后世的名字都是“子”打头的。
 --
 FROM 60.208.242.*
 
- 西周时期无所谓百姓逃亡的问题
 周与徐的战争(如果有的话)一定是一种残酷的
 你死我活的民族战争
 不存在行不行仁政的概念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刚想到“仁义”、“王政”的内容:
 : 对一般民众最有吸引力的仁义,无非轻税,宽刑等等,
 : 反之,重税苛刑为不仁。在列国纷争的年代,丁壮苦
 : ...................
 --
 FROM 60.208.242.*
 
- 那微子启的“微”算怎么回事?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姓子
 : 戴氏也姓子,戴是氏,指宋戴公的子孙
 --
 FROM 152.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