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失汉中作为魏灭汉的第一阶段战役,有很多地方实在让人看不懂,列出来与大家探讨。
1、姜维的汉中战略。
魏延、王平主汉中之时,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到了姜维掌军,改为诱敌深入,
其核心内容可以表述为:汉中外围各城不与敌军战,只坚守,放敌军深入,我军
集重兵于阳平关,让敌人师老于关下,等其撤退时再加以邀击,希望能重创敌军,
消耗其有生力量。
按理这也不失为一条以守为攻的战略,但在具体布置上却很有几处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阳平关显然为实行这一战略的核心要塞,一旦此关失守,敌军长驱直入,前面所作
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但蜀军却将主力集中于汉寿,而汉寿相距阳平关实在是有些远。
其次,在汉中采取诱敌战略,相对蜀汉国力,绝对是一个庞大的计划,蜀汉理应将全军主力
放在涪城、汉寿一线,以随时支援阳平关。但姜维却只令胡济守汉中,自己率主力却
远在沓中,这个“诱敌深入”的阵势摆的实在是够大胆。
2、蜀汉的汉中主将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汉中主将经历了吴壹——王平——胡济的更迭,但到了魏大举攻蜀,
没见到胡济有什么表现,估计此时已经病亡。那么此时主汉中的主将是谁呢?没见史书
有记载,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傅佥在守关,很轻易就被魏军攻下了。难道蜀汉的行政管理
已经混乱到没有及时选定胡济继承人的地步?
3、廖化、张翼、董厥军的盲动
蜀汉发现魏军大举出兵后,按照姜维原先上奏方案,派廖化赴阴平接应姜维,张翼、董厥
赴阳平关防守,可是这两路人马的动作实在诡异。廖化没看住阴平桥头,被诸葛绪占了,
害姜维费了大劲才逃回来。似乎在姜维过桥之后,廖化才与其会合。张董二人就更奇怪了,
让他们去阳平关,他们却奔阴平,到了阴平听说诸葛绪要来,就晃悠了一个月,其间
也未见他们有什么积极举动,阴平桥头也没有抢占。结果宝贵的时间被白白浪费,等他们
转过头来要支援汉中的时候,才到汉寿,阳平关就失守了。
应该说魏军在行动初期表现的并不好,没有长驱直入直取关口,攻乐城不克,还耽误了几天
时间,如果蜀军动作快一点,完全可以抢先到达阳平关,这样汉中就很可能守住,也不会
有后来的邓艾偷渡阴平了。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48.*
FROM 221.2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