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由 wolfgan 发表于 西西河中文论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早在建国前
的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就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
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
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指出在建国
后首先进入的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3年8 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指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
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
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
误。”当时毛泽东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
仅仅到1956年,中国就已经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原来估计要用十五年的时间一下被缩短到三四年。这里面发生了什么
呢?
让我们看看一五计划编制的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2年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8 月,中财委编出
“一五”计划轮廓草案;1953年4 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
同年,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根据中央指示,并参考苏联国家计委意见,对“一
五”纲要又修改了一次;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
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 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
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同年6 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
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 7
月30日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
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
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
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
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在实际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等到它正式出台的时候,已经是在1955年7 月,这时候一五都已经过去一半时
间了,并且基本任务也变成了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
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苏联援助
建设的156 个项目既然是经济建设的中心,那么国内原有经济成分的重要性必
然就急剧下降。对于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来说,既然苏联给了你中国那么多东
西,你中国老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没有必要,也很不妥当。没有必要是因
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上的,苏联的援助显然
会缩短这一进程,不妥当是因为如果苏联给了中国那么多东西,如果中国还停
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家怎么可能对国内交待的过去,怎么可能放心的给。
这样一来,中国尽快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全面加入共产主义大家庭就成
为一个必然。
中国的工业革命建设主要是从苏联援建的156 个项目起步的,这是中国工
业革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一个显著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构成了中国工业革
命独特的起点,使得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苏联援
助的156 个工业项目涉及到了经济的各个层面,等于给了中国一个完整的重工
业生产体系,并且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免费的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国人
当时不仅在国内向苏联专家学习,更主要的是向苏联派出了庞大的留学生队伍。
苏联这次大规模的援助质量非常的高,在世界经济史上规模也是空前的,也很
有可能是绝后的。如果中国在当时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物质和技术积累,将是
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一边倒,如果没有朝鲜战争,苏联不可能给中国如此大
的帮助。可以这么说,无论当时中国采取两边不偏不倚,或者是采取倒向美国
的态度,都不可能获得如此大规模的外部援助。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当时
完全是正确的。
苏联自己的经济模式也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不发达的典型。这就决定了
它给中国的项目也必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重极低。这样一来,中国开
始建立的工业体系也必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不发达的局面。中国前三十
年的经济建设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工业体系的建立,扩展,完善来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可供选择的经济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
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
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
上工业强国。毛泽东开始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其实是偏向于前者的,因
为那条路线是建立在当时中国自己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工
业全面落后,轻工业相对重工业还是有优势的。如果毛泽东真的按照他的最初
设想把民主主义经济路线坚持十八年的话,那些宣称他不懂经济的人说不定就
会改口了。但是,苏联援助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变成了一个重工业对轻工业占明显优势的局面。这样一来,选择第二条经济路
线显然更能发挥中国已有的经济优势。重工业发达,轻工业不发达必然会导致
人民消费相对较低,而积累相对较高,也必然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而国防军事力量相对强大。一句话,不同的起点会产生不同的路径依赖。当年,
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利用资本主义大萧条建立了远超过苏联国民消费能力
的工业体系,使得苏联一直处于重积累轻消费的路径依赖下,中华人民共和国
立国时的工业化同样形成了这种路径依赖,而这种路径依赖造成的影响是深远
的。
--
FROM 218.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