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ern_CHN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enland (苍野),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原创】陈旭麓和黄仁宇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9:55:21 2010), 站内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就一
直在求变,而治现代和当代的史学家也一直在研究这个求变的
历史,提出了不少的范式和解释。
黄仁宇基于大历史长期合理性,上下层社会各自重组-结合,达
致数目字管理社会是一种范式,陈旭麓新陈代谢说是另一种范式。
陈旭麓和黄仁宇于1918年同年出生,就二人的著作时间段来说,
陈旭麓新陈代谢说的集中研究成果发布期是1978 - 1988年(陈
先生病逝),黄仁宇比陈长寿12年,《万历十五年》 ~ 《从大
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的创作期是1982 - 1993年 (后面
好些书是在炒冷饭 XD),长期合理大历史说的时间比陈略晚4-5
年,大致可看做同一世代的学者和学术成果。
黄仁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也可看做他自己那套全球资本
主义大历史解释的一部分,是有趣有益的他山之石,但存在如
下问题:
1. 试图用共通模式解释全球的大历史尺度资本主义发展,对
全球共性关注度过高,对中国"特性"关注不足,难免削足适履,
这一点和以前马派历史学家硬把全球塞进五段论有类似弊病
2.身在海外,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对中国近现代具体史料的
掌握远不如国内一些大家,例如陈旭麓
3.过于看重社会组织制度的变化,对于社会的文化思想演进评
估严重不足。近现代中国的求变,是从坚船利炮的器械 -> 造
枪造炮的军工厂 -> 近现代的工商企业 -> 宪政共和的制度维
新 -> 文化思想启蒙创新 -> 血流成河的大革命 -> 革命内
部的革命曲折走上来,每次都是走了一步,都发现这一步还不
够还得更深化;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信用扩张",其实还
不脱大炮货畅其流人尽其用地尽其力那一套,加一个"币尽其
信"以及组织和制度重组,相关社会重组的看法,民初很多政
党也已经提过----然后走进了死胡同。
4. 他自己毕竟是那段历史的局中人,中国流那么多血,吃了
那么多苦,到底有什么正面的意义? 潜意识中一直想为自己
曾经归属过的组织和领导寻求正当性,于是就有"大历史的长
期合理性"----中国毕竟在进步,"蒋介石重构上层组织"----
老蒋还是贡献较大,等等的观点就出来了。
而陈旭麓先生,他接触的近现代史料更多,人在大陆,亲身
经历的苦难曲折也更多,对于中国近现代一路走来到底有多
么曲折、血腥、黑暗,在艰难进步的同时又要面临着多么强
大的反动,很多血的确就是白流了,很多人和事,就是没有
正面的意义----远比黄仁宇了解得更多。对于给具体的人和
组织的评价,对于寻求其合理化解释就相对淡然,所以也公
正得多。
所以陈的新陈代谢说,史料基础比黄仁宇厚实,史观史识也
更经得起推敲。黄说是对主流学说很有益的补充,但也就是补充。
实际上,不仅近现代的中国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前进之路,进
步与反动同在,近现代中国史学自身,也是整体有前进,不时开
倒车。如果说在大陆,1965 - 1978年间是在“左”的方向上搞
得乱七八糟,最近几年则很多人在“右”的方向又走得太远,因
为革命的血腥黑暗而整体否定革命、对于民初宪政等不恰当的
吹捧等等。
在史学上,也并不是说晚出的就能胜过先前的~
--
FROM 58.6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