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史学家方面,对辩证法研究不足的黄仁宇,只谈蒋对上层建筑
的贡献,不谈他对上下两层的破坏,而且对于中国发展太过乐观;
而结合辩证法,吃过大苦头的陈旭麓,就清醒认识到,前进必伴随
过激,后退必伴随反动,对中国发展整体认为向好,但……然后顺
便给茅海建泼了盆冷水(而茅在二十年多后坦承泼得有理)
黄仁宇把中国近现代史,在纵向上纳入中国两千多年的整体时段,
在横向上纳入全球资本主义演进,纵横放大到Macro History的规
格,是很有的创意研究。
但把观察尺度收敛回中国近现代史本身,黄的史料掌握不足和自
身感情/潜意识的局限性,使得他在这个尺度上的事实陈述,以
及评论分析出现大量错误和偏差,这是他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
比陈旭麓差一大截的地方。
前面我就说过,黄认为蒋领导了上层建筑的构建,就是没看到老
蒋本人40年代以后对币信、金融运营、私营工商、大学教育、现
代军事方面的种种干扰和反动,只看到蒋的Construction而没看
到他的Destruction,更回避了蒋对下层组织革命的干扰。作为
对比,陈旭麓的观察和论述则较为全面;
举几个具体小案例:黄仁宇认为蒋的种种兼职,是由于现代化上
层建筑和基层组织之间的配合裂缝,使得老蒋不得不拿自己去当
粘合剂 ---- 实质就是老蒋喜欢包揽把持,并且试图采取分而治
之,反而妨碍了相关各机构的运转,属于老蒋身上的传统政治权
术对现代上层建筑的反动。
还有就是回到史迪威案例,黄仁宇对史迪威以“新戈登”目之,
全然无视史迪威对于国府基层士兵的整训,其实中国基层组织改
造这个大课题下,士兵改造这个子项目的具体体现;Wel,以黄仁
宇自己在回忆滇缅从军时,对于基层士兵鼻孔朝天的小资军官作
风来看,要他当时认识到这点很难;而几十年后,他做为历史学
家大谈老毛对于中国社会基层的改造,而无视史迪威训练国军也
是基层改造的一种,就只能说是他的视角不够宽和潜意识作祟了 ----
这种职员和劳动大众的巨大心理隔阂,黄仁宇意识不到,白修德
就注意并指出了。
从史迪威案例展开来说:茅海建认为曾国藩的湘军是对近现代军
队的反动,是乡绅带农奴的军队(或者说,回复到中世纪西欧/中
国春秋/日本幕府时代那种feudalism式的军队)。
如果说,湘淮军以及民国一些军阀部队里,还存在一点乡戚或者
基于人身依附的官兵感情的话,那么可以说,进入1940年代以后,
蒋介石的国军大多数单位,士兵在征召、训练和日常使用上遭到
的是简直是罗马奴隶式的待遇,比湘淮军更加倒退---陈诚部下
那些三公开的单位算是些许例外。
而史迪威基于他的十年中国经验,和自己的现代化军事素养,所
作出的改变,就是利用手上的物质和权力,试图把这些奴隶兵改
造成公民兵,而在驻印军中剥离国军后勤军官,真实这种努力不
可获取的保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和国军产生矛盾,而且基于
双方对如何训练军队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矛盾从后勤延伸到战
场战术指挥,到最高级的战区军事指挥权,最终史迪威完蛋 ----
黄仁宇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
这种军队的改造,不是只提供物资就完了的。魏德迈1947年8月22
日在国府联席会议上,把一众高官教训得狗血淋头的讲话中,对
于官兵关系的指教是:
· 受伤士兵应自战场撤回,由医院或救护站加以照顾,军官应
在可能范围内到医院慰问
· 军官应当与士兵做篮球足球一类的游戏
· 低级军军官应当知道其领导的单位中每个士兵的名字 (黄仁
宇知道他手下的名字咩?)
· 他们应当与士兵交谈,并鼓励士兵讨论他们的问题
· 向士兵讲解为什么他们要作战,讲解政府的目标并鼓励公开讨论
· 造成军官与士兵间才能发生一种互敬挚爱的情感。
这是美军试图教国军的,而在国军中要做到这些必须就大范围插
手国军人事。这些在基层组织层面,把中古军队改造为现代军队,
不可少的环节
史迪威很积极插手,最后被免职了;
魏德迈忍着不插手,最后忍无可忍爆发了,变成不受欢迎的人
----于是共军跑过来掀翻整个国军军官团,把国军的奴隶兵变
成在朝鲜战场上可以和米国佬打平的解放战士。
这些体现一个部队凝聚力和精神的地方,米军教国军而国军不
肯学;而30-40年代的共军在这些方面完全可以做米军的老师;
共军差的只是物资和战术战役技能培训,而这些是TG非常乐意
接受和学习的东东,如果勾搭上史迪威……。而且,共军军内
的党组织足够对抗老美在人事上的插手企图~
--
FROM 21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