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oJiXue 讨论区 】
发信人: beep (菜M.曹兄弟走好!),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门外汉说说中国工业统计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27 01:15:27 2011), 站内
发信人: beep (菜M.贪官奸商刁民的三角形), 信区: SSgroup
标 题: 门外汉说说中国工业统计
发信站: 自由空间 (Sun Feb 27 01:10:17 2011), 站内
http://beeplin.blog.163.com/blog/static/172544160201112651233396/
关键是图,看上面链接
门外汉说说中国工业统计经济 2011-02-26 17:12:33 阅读28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上周花了些时间了解中国过去这些年来工业统计的事情,因为看中国工业改革的历史,书
里面大量用到统计数据,所以需要看懂这些数据的来龙去脉。而本人又不是统计出身的,
看这些东西很痛苦。。。
我关注的主要是中国工业总产出在过去30年的结构变化,分几个方面,一个是按所有制分
的结构,这个对于理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很关键;另一个是工业产出的城乡结构,这个主
要是看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和90年代以后工业重新向城市集中;其他可能有用的还有按
照规模划分的结构和按照行业划分的结构,尤其是规模,也可以看出工业集中的趋势。
数据来源主要是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实最理想的是
拿到比较详细的原始数据,自己做“所有制-城乡-规模-行业”四个维度的自由的aggrega
tion,这样得出的信息量最大。可惜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是年鉴给出什么样的已经aggrea
te过的数据,我们就用什么数据,其他的如果要细化,只能大略估计推算了。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Barry Naughton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p164 Table 4.2 和
p331 Table s.2。Ts.2是从工业年鉴里面直接拿出来的数据,然后加工成作者真正需要的
数据项,有些是直接可以用的,有些则是需要经过作者自己的大略估计才可能转换的,比
如年鉴只给出了某年私营企业总产出,但是我们需要使用“小规模私营企业”总产出的数
据,没有这个信息,只能估计一下,比如说猜测小规模的私营企业占到总的30%,所以就这
么大略折算一下(只是举个例子)。
也就是说,由于统计年鉴给出信息的限制,虽然我们可以得到在“所有制-城乡-规模-行业
”四个维度上工业总产出分别的结构变化,但是要想交叉起来,看“私营小规模”或者“
集体乡村大规模”的比例,就信息不够了。
所以我自己经过了很艰难复杂的推算,发现这种推算还是太不靠谱,只能放弃完美交叉的
努力,有啥数据就论啥数据,把四个维度的结构分别画一下就好了。
下面是按所有制看的工业总产值结构比例变化:
分析之前首先提一下建国以来工业统计口径的变化。1990年之前,统计的是所有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的产值,而1999年之后,不再统计规模以下(年度营收500万以下)的非国有企业
,所以口径就变成了“全部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其他企业”。我估计这可能是因为非国有企
业发展的太快了,小企业遍地,一一统计起来太困难了,只好放弃小规模的其他企业的逐
项统计。到了2007年,规模一下的国企也不纳入产值统计了,就变成了“全国所有规模以
上企业”的口径。这可能是因为国企抓大放小的结果,规模以下的国企已经很少了。
因为这两次口径变化,我上面的图里面空出了两个格,以作表征。其中1999年的口径变化
,因为放弃了总量其实很大的规模以下非国企(199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126111.00亿,其
中规模以下非国企就占了53403.96亿,站到了总产值的42%),所以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
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纯粹是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我们可以看到,图中从1999old到199
9new,口径变化之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比例突然增大,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比例突然
减小,就是因为国企不受口径变化影响,而外企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的,也不怎么受影响,
而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里面规模以下的很多,砍掉这一块以后总量就小多了。
而对于2007年的口径变化,把规模以下国企也排除在口径之外,可是从图中看到,比例没
怎么太大的变化,可见规模以下国企的总量是很小的,减掉以后影响不大。
(据说今年开始又有大的口径变化了,规模以上的定义变了,从500万门槛提高到了2000万
门槛。大同统计局的工作人员也提到过这个事情。)
还要补充的是,1999年不仅仅改变了统计口径,而且企业分类也做了很大变化。94年之前
,公布的统计数据里面,企业分类只有四大类,国企(深蓝色),集体企业(粉色),私
企(浅蓝色,当时叫城乡个体),和其他。这个“其他”(橘红色)里面,就包括了外企
、港澳台投资的、还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资本合资入股的。1998年的一个年鉴在此基础上稍
微细化了游戏ia,把94年之后外企+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成分也单独列了出来(这个叫什么蓝
??),由此可以计算出除了外资之外的混合经济的成分(紫色)。后来又有些年份会随
机的公布这些混合经济中国有控股的有多少(红色,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身就是90年代之后
的新事物,尤其是94年公司法颁布以后才流行开来。但是这个数据在90年代公布的很不系
统,有些数据还明显过大,不合常理,所以上表中96 97年已经99new的红色数据是我自己
估计的,特此说明),由此可以算出非国有持股的混合经济有多少。
到了1999年,统计分类大变革,从原来的“国企-集体-私企-(外资)-混合其他”变得更
细了,这个“混合其他”里面有详细划分了好几种联营、好几种有限责任公司、好几种股
份有限公司。这里面其实有些成分,比如“国有和国有联营”“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等,实际上还是属于纯国企,同样里面也有“集体和集体联营”还是属于纯集体企业的,
这些我就都分别归到“国企”和“集体”的份额中了,而不是留在“混合其他”中。所以
上图在1999年之后的比例份额,和《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表2-3里面体现的比例份额有所不
同。
好了,罗嗦了半天,终于可以看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了。
首先,56-57年之前,集体企业几乎为零,私企和其他还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这两
个份额被国有和集体所瓜分。
然后,整个WG时期,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出比例是在增加的。这反映了老毛当时的工业分散
化政策倾向。这里面既有城市集体企业,也有农村集体企业。70年代的农村工业化,奠定
了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的基础。可以说很吊诡吧,作为80年代市场化转向最鲜明的代表,
乡镇企业,起源竟然是WG时期毛所号召的社队企业。Naughton在p145-6讲了WG时代的“五
小”农村工业是怎么转变为改革时代的异军突起排头兵的。
78-79集体份额下降,国企份额上升,也许反映了华时代“洋跃进”的比例变化。
同时,也可能是由于洋跃进引进外资的结果,80年开始,橘红色又开始出现了,这时候基
本上应该是外资。
1984年zzy正式主导改革之后,个体经济慢慢放开了,浅蓝色也开始上升。
84-89是zzy改革的高潮年份,橘红色和浅蓝色份额不断增加,而集体粉红色的份额也在迅
速增加。乡镇集体企业+乡镇个体企业+城市个体企业+外资,这些都在侵占国企的份额。但
是我们知道,这时候这个比例的变化主要是依靠新经济力量的增量来实现的,国企绝对量
并没有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的事情。
89-91是zzy倒台、改革回潮的时期,以上两种颜色比例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国企卷
土重来。
92-97,改革加速,正式转向市场化,国企份额迅速减少,很大程度上是抓大放小卖掉的,
剩下的国企重组为市场化的大企业,产出和竞争力也变强了。集体企业份额保持较为稳定
。私企和外企份额迅速扩大。这一段已经是我自己记事并且有直观感受的时代了。
98-2001,国企继续下降,外企私企继续上升,而有趣的是,集体企业的份额也开始下降了
。这也许表征了乡镇集体企业的正式衰落,有部分转为私企?具体怎样,还需要有所有制
-城乡交叉分析在可以得到,可惜。。。数据不足啊。。
2001-今,国企集体继续下降,集体基本上快消失了,国企却趋向于稳定在13-15%,加上1
5%左右的国有控股的混合企业,国企依然保持了30%左右的控制力。外企的增长却停滞了,
大概也稳定在30%左右,近年来甚至有所下降。私企继续增长,现在也有将近30%的份额。
现在的“三分天下”,已经没有了乡镇企业的位置,而是“国企-外企-私企”三足鼎立。
可以预见的未来,国企会稍微继续下降一点点,私企会继续迅速上升,而外企基本上已经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该到了慢慢萎缩的时候了。当年引入外资,是因为中国缺乏外币资
本来购入外国厂房设备仪器原料技术,以及中国需要通过向外资接触学习,来获得所谓“
先进的管理方式”。现在,这些东西,一般来说,中国已经不缺了。外企已经用处不大了
。呵呵。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分析。
再来看看工业总产出的城乡结构:
这个图很不完整,91-97的农村工业数据是年鉴里面“乡办工业”和“村办工业”的相加,
这里面少算了农村的私营个体工业的份额,但是同时有些乡办工业或者镇办工业或许已经
不再“农村工业”范畴了,又是多算了。所以很不精确。01-03、06-07的数据,是这些年
的工业年鉴里面专门有个“农村工业”的条目,而统计口径和标准未知。所以其实不太能
够和90年代的数据相比。
但是,如果把90年代和00年代的分开看,还是可以看出不同的趋势来的。90年代,直到97
年,“乡办工业”和“村办工业”还是在比例上升的,也体现了当时乡镇企业最后的辉煌
。00年带,虽然中间缺了些数据,但是还是可以看出01-07年农村工业份额的急剧下降。0
0年代工业生产已经极大的向城镇集中了,拜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和开发区所赐吧。这也
是我们正在亲眼看到的状况。
至于单纯的规模分析,和所有制、城乡不综合起来的话,意义不大,而且99年之后规模以
下的不统计了,可以弄到的数据就不完整。
而行业的结构分析,目前还不是我的重点,以后再说吧。
最后贴一个如何使用《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总结表格。使用与2001年之后的固定格式了
的工业年鉴。下图表示了年鉴中的每个表格(1-2、3-4之类的)具体对应着那些项目的交
叉分析数据。
最后感慨一句,从80年代的工业统计“年鉴”一直看到现在的,从前的那叫一个混乱和简
陋啊,有些年份的工业统计就仅仅是一片写满了数据的文章,数据也极不系统。到了90年
代,有些口径还是不清楚,我有时候计算发现本来逻辑上A包含B的,结果B竟然比A还大,
减法得到个负数。。。。这就是我对A和B的统计口径有误解了,这只能说明他没把口径说
清楚啊。。。2000年之后的年鉴,数据质量就很高了。从工业统计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整
个经济管理系统、整个工业,越来越成熟了啊,有模有样了啊。
--
FROM 70.3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