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oJiXue 讨论区 】
发信人: beep (菜M.曹兄弟走好!),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门外汉从工业统计看中国经济改革之二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27 04:44:20 2011), 站内
图见
http://beeplin.blog.163.com/blog/static/172544160201112744152652/在 Barry Naughton 的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p164 那个重要的table4.2里面,给出了他自己对工业产值结构的分类法,如上图所示。这个分类法不是机械的按照“所有制-城乡-规模”三个维度分成好多组分,而是根据分析的需要,适当的分类。上图里面78-85-91三年的数据是Naughton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加上自己对口径的理解和调整估算,自己整出来的。
这三年的数据变化说明啥呢?
某些改革派在解释80年代乡镇企业和私有个体企业迅猛增长的时候,认为面向计划经济和双轨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机智灵活的私有和乡镇企业,所以大国企在80年代败下阵来,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挤占掉了大国企的份额,这也是大国有干不过小集体小个人的一个例证。而Naughton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整个80年代的改革,虽然乡镇企业和微型个体企业在比例上迅速增长,但并不像这些改革派所说的那样,新势力挤占掉了国有大企业的份额。国有大企业在整个80年代的产出比例是稳定的,一直在40%左右(橘黄色)。城市中小集体企业(Naughton解释说,这包括了二轻系统、街道办厂、以及五七工厂 p165-6)的份额也是稳定的,在14%左右。要知道,从78年到91年,工业总产值4422亿增长到28248亿(95年调整前数据,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后91年数据调整为26625亿),增长了5倍多,大国企和中小城市集体企业既然比例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它们也同步增长了5倍多。
这就是Naughton一个很不同于中国传统改革观的解释:80年代,整个大国企系统的效率并不低,至少保持了按总量比例同步增长。这也是Naughton为什么不同意简单的从产权角度评论企业效率,而是花了一本书去讲陈云和zzy怎么一步步的探讨改善大国企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讲承包制的试验、讲利润包干……他的结论是,84年之后的zzy主导的国企经营管理改革,一直到89年,至少在大国企上看,可以说是成功的。
那么可能就会提出问题,既然成功,那93年之后激进的国企产权改革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国企效率低下真的主要是个管理机制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那么,只要继续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就好啊,为什么一定要卖成私有企业呢?
既然大国企比例没降,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增长挤掉的是谁的份额呢?是城市中小国企的份额,就是绿色的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到很清楚。这可能可以解释上面的问题。90年代的国企所有制改革,核心是“抓大放小”,放掉的就是这些中小国企。(当然,很多中小乡镇企业和中小城市集体企业也顺便放掉成私人的了)这说明主政者从80年代的经验中已经看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激励制度安排的话,大国企是可以保持竞争力的(因为虽然再提高激励水平也达不到私有企业的水平,但是只要积极改革,激励水平不要拉下太原,那么大国企的规模优势和借助政策而来的半垄断优势、行业优势,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而中小国企则没有规模优势和政策优势,所以干不过私有企业,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没有挤掉大国企却挤掉了中小国企的原因。既然如此,不如干脆把中小企业放掉算了,安安心心整合大国企,搞规模,搞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同时积极提高国企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这样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局面。
可以说,正是因为80年代谨慎改革的经验,中国主政者毕竟意识到,国有企业并不一定是无可救药的,所以避免了苏联东欧那种极端的全盘私有化的路径。朱镕基的“抓大放小”国企改革,虽然比起80年代遮遮掩掩犹犹豫豫的国企经营管理实验要激进许多,但是并不是前社会主义世界里面最激进的。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甚至还计划组建100个巨型企业集团,模仿日韩的官商大财团模式。这件事情,Naughton提到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提到了。后来97东亚危机,韩国大宇扑通一下倒了,中国才意识到,原来官办大财团也不一定靠得住,所以刹了车。2000年代,成立了国资委以后,这个思路又有所回潮,整合了100多个巨型央企,并使其很大程度上市场化,使得中国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巨大比例的国有军团,而且是很有竞争力的。
上图99年的数据是我自己算的。为啥要算99年的?因为99年数据最多,有新旧口径两套数据,加加减减可以得出不少信息,其他年份、尤其是之后的年份,没有这个优势了。但是数据还是不足的,所以99年的这几个数很多是我随便估算的,尤其是最下面的三个数据,大家看着玩就好,不要当真。上面关于大规模和中规模的数据,大约还是比较可靠的。
从91-99这个变化,是Naughton写书的时候还没有发生的。(他的书写到93年。)90年代的变化,根据我杜撰的数据看,比较符合Naughton最后一章的预测。私有企业上升很快,集体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乡镇企业也衰落,而大国企虽然也在行业上放弃了一些不重要的行业比如纺织轻工之类的(这部分放弃的行业导致大国企份额由一定下降),但是由于保留了很多关键行业并且通过整合扩大了规模(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大国企依然保持重要的份额和竞争力。另外就是混合所有制比例上涨——这里面国有控股的比例也是较大的,参看我的前一篇文章(
http://beeplin.blog.163.com/blog/static/172544160201112651233396/)。
--
FROM 70.3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