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募兵制。
唐均田制和徭役被土地私有和两税制取代之后,募兵制似乎是必然的,除非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在对付盛唐以来的各种外族势力时,募兵是否比府兵更有力?
募兵的优点:较专业化。分工明确,不大扰民。有专门的军工部门,兵器技术发展迅速。
募兵的单位成本高。禁军和厢军都是终身制的。财政不仅要养活青年兵,而且要养活战斗力低的老兵,以及兵的老婆孩子。
比较其他兵制,
两汉的徭役,以及近现代的兵役制度,财政只需要负担青年兵服役时的费用(甚至口粮都是兵自带)。
府兵、军户制度 ,兵自己种地,养活家小,享受一定的赋税优惠和补贴,战时打仗。
假如北宋的正规军不取终身制,而是服役若干年后须退役,可行么? 会有什么后果?
a 对农民出身的兵,怎么安排他当兵前后的土地转移。以及当过兵可能就不想回去种地了。
b 对灾民游民出身的兵,他们退役后怎么办。
2 京师的重兵
太祖兄弟之争,导致定都于缺乏地理屏障的汴梁,需重兵护卫。更重要的是,对唐代强枝弱干的情况矫枉过正,取消了地方正规军,只留禁军集结京师。
这样,遇事而从京师向边境调兵,又成为一个大的财政问题。只好派一部分禁军常驻边境。但即使在战争时期,也始终令京师驻军不少于各地军队的总和。因此,冗兵的一半以上,恐怕是为了维持这种京兵-外兵平衡而产生的。
3 边籴
向边境长途运粮代价高。通过向商人开放盐茶香料犀象等交易特权,引其去从事边境粮食贸易。
这样极大降低了财政支出成本。
现钱实物交换的现钱法,被更便利的现钱钞法,三说法,三分四分法取代。这样大大减少了交易运输成本,但增加了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但不可避免的,边境因受战乱损失,产粮日减,加上官商勾结虚抬物价,导致粮价飞涨。在边境省份如陕西造钱,虽然短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但却涨价进一步恶化。
4 边境屯田营田的失败
士兵没有屯田的积极性,因为既已付出代价“卖身”刺字从军,当然不愿从事种地加打仗的双重工作。募兵待遇较高,也没有种田的动力。
农民更不愿边境屯田。去边境意味着生命危险。而且农民和士兵共处,会被士兵欺负。
5 北宋内患较轻。
南方各省虽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只有1/10左右的禁军指挥驻扎在南方。地方秩序更多的由乡军维持。
6 马政
主要从西蕃和广西境外买马。马匹的运输费用极高,超过了买马本身的费用。平均岁费300万贯。
在黄河岸边尝试官营养马。王安石变法实行保马法(让老百姓养马,政府给予微薄的补贴),废除了许多官营马场。
保马法失败,因为补贴太少,太坑人。此后因两头落空,愈加依赖于进口马。
7 保丁和乡兵
保丁制度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领域的另一尝试。希望借此逐渐用民兵性质的保丁取代过冗的募兵。
但在募兵为主体的现实下,这很困难。庞大的募兵已经令百姓负担很重,在不对募兵做大手术的情况下,保丁进一步增加了人民负担,是西北各路荒患频仍的重要原因。
宋神宗的雄心太大,他在实行高风险的改革的同时,又对西夏打仗。打仗,就必须依赖募兵,不可能对募兵做大手术。这样财政越来越紧张,改革蜕变成 为了应付一时之需的敛财手段。
--
修改:Arjuna FROM 210.82.118.*
FROM 210.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