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汉相争中诸势力的兴废
1、项羽分封战略的失败及诸势力的复兴
事实证明,项羽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局势,以他的实力,并不能应付所有敌对势力的一起发难。分封不久,刘邦、田荣首先发难,刘邦攻入三秦,围章邯于废丘,逼降司马欣、董翳;田荣杀田安、逐田都,统一齐地。之后,陈余得齐兵支持打败了张耳,占据赵地;彭越受田荣煽动在魏地起兵,屡败楚兵。项羽意图削弱的刘邦、田荣、陈余三股最大的势力,几乎在一夜之间完全恢复,秦地、齐地、赵地落入三人之手,项羽 “削强” 的企图完全失败。
项羽分封失败的教训:
(1)实力再强大,也无法应对所有反对者同时发难。项羽的分封方案得罪了几乎所有的有实力者,而且其野心昭然若揭,这些人在共同的威胁下一起起兵,项羽虽勇,毕竟不是三头六臂,无法同时对付所有的反对势力。
(2)项羽选择的主力驻扎地有问题。自古欲定天下者,必据中原,即韩魏之地,此地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项羽回到楚地彭城,虽然可以监视齐地,但离关中实在太远。当时倒项派中有军力者不过田荣、刘邦、彭越,如果项羽把主力驻扎在魏地:西可以及时支援三秦,利用地形优势把刘邦堵在汉中;东可以威慑田荣;近可以压制彭越的游击队,调动军力十分方便,田荣、刘邦等人掀起的叛乱不至于一下发展的那么迅速。
刘邦、田荣、陈余、彭越等人先后造反后,在首先攻击谁的问题上,项羽再次犯了错误。受张良的游说,项羽把主攻方向放在了齐国,而只派副将龙且、郑昌等人守韩、魏之地以阻刘邦。田荣本无大志,只有做齐王之心;真正与项羽争天下的是刘邦。虽然项羽攻入齐地后很快就杀死了田荣;但由于他却对齐地采取类似“三光”的残暴政策,激起齐人强烈反抗,田荣之弟田横趁势起兵反击,使项羽及楚军主力深陷齐地泥潭无法脱出。
刘邦攻入三秦后,虽然屡战屡胜,但章邯在秦地势力盘根错节,一时难以完全肃清。刘邦留下部将继续围攻秦地,自率主力一举冲入中原,打败楚将龙且、郑昌等人。刘邦当年反秦时,在韩魏之地就有积累,部下有不少韩魏之人,如张良、韩王信、傅宽以及后来的陈平等,此时韩魏的很多小势力,也很自然的倒向了刘邦:驻兵南阳的王陵,本是刘邦故旧,此时也就正式归汉;就连项羽封的常山王张耳,丢掉赵地后也来投奔刘邦,原是张耳旧部的河南王申阳自然也倒向了刘邦;剩下一个殷王司马卬在楚汉之间反复不定,被刘邦灭掉。
这样,在项羽深陷齐地之时,刘邦完全控制了韩、魏之地,为未来与楚军长久的拉锯战赢取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空间。
得到了诸侯支持的刘邦一时信心爆棚,率联军攻下了项羽的首都彭城,欲一举灭楚。可是他没想到的是,项羽的实力并非在其政治影响力,而是其强大的军力,刘邦前期的胜利并没有伤及楚军主力,攻下彭城只会激起项羽的复仇心。果然,项羽率其精兵反击,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狼狈逃回中原。
此时原来依附刘邦的不少小势力又纷纷倒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逃归楚,王武、申徒、程处、柱天侯等人反于魏地,形势一时十分危急。所幸刘邦派说客随何说反了英布,项羽分兵平定英布之叛,使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将秦、魏等地的反叛势力一一扑灭,保住了与项羽打拉锯战的资本。
英布背楚投汉,不仅拖延了项羽攻打刘邦的时间,还使刘邦得到了一个熟悉楚地底细、在楚地有很高威望的重要人物,这对后来刘邦瓦解楚地势力、断项羽后路有莫大的作用。
英布、张耳等人均是项羽封的诸侯王,从项羽那里得到过好处,又是项羽故旧,他们为什么倒向刘邦而不支持项羽,确实令人奇怪。根据史书记载,张耳是听从了部下“五星聚东井,先入关中者必称霸,因此汉必胜、楚必败”的说辞;英布也是相信随何“楚不如汉”的理论,才决定支持刘邦。张耳、英布原来均是楚怀王下属的一方诸侯,与刘邦、项羽都很熟悉;他们的观点其实代表了绝大部分六国势力的看法,即认为项羽残暴、寡恩、短视,成不了大事。
2、楚汉相争中后期诸势力的兴废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间形成均势,在荥阳、成皋一线拉锯。诸势力中,韩之韩王信、张良、赵之张耳、魏之彭越、楚之英布已明确支持刘邦;魏之魏豹、齐之田横、赵之陈余、燕之臧荼则保持中立,处观望势,不愿介入楚汉争霸,只想保自己诸侯王的地位。其中陈余的情况较为特殊,因汉收留了张耳,陈余已不可能投汉,但也无联楚之意。
此时刘邦据秦、韩之地,项羽在驱逐英布之后全据楚地,魏地处于二人争夺之中。总体来看:刘邦、项羽各占天下三分之一,齐赵燕魏等独立势力居三分之一,刘邦、项羽谁能先争取到属于中间势力的三分之一,就能掌握战略上的主动。
先动手的又是刘邦,他派韩信、张耳、曹参等人首先消灭了魏王豹,夺回了西魏之地;之后又攻入赵、代之地,韩信以背水阵大破赵军二十万,杀陈余,掳赵王歇,立张耳为赵王;接着又用李左车之计说降了燕王臧荼。在项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中间势力这三分之一的一半已归了汉。
当韩信进军最后的中间势力——齐国时,项羽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援齐;汉亦尽遣灌婴所部精锐骑兵支援韩信。两军会战于高密,此战之重要性并不亚于楚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甚至还有过之。最终结果是韩信用半渡而击的策略全歼齐楚联军,杀龙且,擒齐王田广;齐地势力土崩瓦解,田横逃亡依附彭越。
齐国灭亡后,天下三分之二已归汉,大势已定。项羽无奈之下遣武涉游说韩信背汉,但被韩信所拒。此时灌婴的骑兵已深入楚地,攻下了项羽的首都彭城,楚整条战线已难以支撑。不得已项羽只能与刘邦以鸿沟为界,率军东返。
刘邦已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韩信、彭越等有实力者需要在最后一战前确认自己的赏金,刘邦为了平衡同盟者的利益耽误了一些时间。一旦刘邦、韩信、彭越对地盘划分达成共识,项羽的末日也就到了。加上英布又说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断了项羽的后路,四路大军合围项羽于垓下,此后虽然还有一场困兽之斗,但楚霸王已回天乏术了。
3、汉一统天下后诸势力的余波
项羽灭亡后,刘邦又趁势灭掉了也是为项羽所封、不太可靠的燕王臧荼、临江王共尉。剩下的异姓王还有齐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韩王信以及代替臧荼新封的燕王卢绾等(衡山王吴芮所处偏远,可忽略不计),他们都是刘邦的老部下、老盟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未来也可能成为威胁刘氏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如何对待他们的问题上,刘邦采取了与项羽完全相反的做法,满足要求,承认领地,让他们各归封地。这其中只有齐王韩信被转封为楚王,但影响不大。
在秦末汉初的年代,关于如何治理天下并无统一的理论,分封制依然很有市场,很多人认为秦就亡于郡县制。因此汉代秦后仿西周采用分封制的说法一时也甚嚣尘上,韩信、彭越、卢绾等人也认为自己会如太公望等西周功臣一样,世世代代做王下去。
可惜,一方面刘邦不是周武王,他不会容忍异姓王的存在;另一方面,功臣们回到封地后,也就自然成为六国诸势力新的代表,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与中央政权的纷争中。
高祖六年,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借云游之机擒楚王韩信,废为淮阴侯。分楚地为二,立同族刘贾为荆王,据淮东;立皇弟刘交为楚王,据淮西。又立皇长子刘肥为齐王;同年徙韩王信于北部边境太原。
高祖七年,韩王信联合匈奴造反,立故赵将赵利为赵王,刘邦亲征,被围于平城,用陈平计方得脱险。刘邦立皇兄刘仲为代王。
高祖八年,刘邦再次亲征,打败韩王信,韩王信逃往匈奴。刘邦归途中留居赵国,赵王张敖(此时赵王张耳已死,由其子张敖即位,张敖亦是刘邦女婿)的部下贯高等人因刘邦对张敖无礼,欲谋刺刘邦,未成。年末匈奴攻入代地,刘邦废代王刘仲,改立皇子赵如意为代王。
高祖九年,贯高谋刺之事暴露,赵王张敖被降为宣平侯,以代王刘如意为赵王。
高祖十年,赵相国陈豨联合匈奴反于代地,自立为代王。刘邦第三次亲征,击破陈豨军,立皇子刘恒为代王。
高祖十一年,汉将柴奇击杀韩王信。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均以谋反罪被杀。刘邦分梁地为二,立皇子刘恢为梁王,皇子刘友为淮阳王。淮南王英布目睹其他异姓王之下场后,毅然造反,杀荆王刘贾,逐楚王刘交。刘邦第四次亲征,以皇子刘长代英布为淮南王。
高祖十二年,刘邦击破英布,斩英布,以侄子刘濞为吴王,居荆王之地。陈豨也为樊哙所击杀。燕王卢绾被逼反,逃匈奴,刘邦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至此,刘邦所立异姓王或死或逃,其封地均为刘氏子孙所继承。刘邦不久亦因讨英布时中箭,伤重去世。
诸侯王替代关系图:
齐王韩信(移封)——皇长子齐王刘肥
楚王韩信——皇弟楚王刘交、皇侄吴王刘濞
赵王张敖——皇子赵王刘如意、皇子代王刘恒
梁王彭越——皇子梁王刘恢,皇子淮阳王刘友
韩王韩信——移封,国除
燕王卢绾——皇子燕王刘建
淮南王英布——皇子淮南王刘长
在刘邦称帝后的七年里,六国诸势力并未因天下一统就偃旗息鼓,而且余波不断,其动因外为匈奴,内为楚赵之残余势力。
匈奴为北方新崛起之游牧民族,常怀南侵之意;韩王信、赵相陈豨、燕王卢绾的谋反,除为刘邦所逼外,与匈奴势力的策划也密不可分。
楚、赵世为大国,实力深厚,又不像秦、韩、魏属于汉的核心区域,当地势力不满刘氏的集权政策,与异姓诸侯王联合谋反,也属正常,具体表现包括项羽旧将钟离昧投奔楚王韩信,劝说韩信造反;旧赵将赵利与韩王信联合谋反等。只是齐国在这一时期并无表现,究其原因,应是经过楚汉相争中项羽、刘邦的轮番打击,齐地元气大伤,已无力再起变乱。
刘邦对诸势力的余波极为重视,每战必亲征,只待击破敌军主力后,方敢遣部将进行追击。足见地方势力虽经多年战争消耗,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刘邦在扑灭各地造反后,也不敢将这些属地直接划归中央管理,而是交由刘氏宗族的诸侯王管理,仍使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四、结束语
1、秦末汉初虽然六国群雄并起,但诸势力中只有陈胜、项羽、刘邦(楚怀王勉强算半个)有一统天下之志,其余人皆只想割据封王,这也决定了诸势力只能成为楚汉争霸中的棋子。
2、诸势力虽无远虑,但其所占土地广阔,在地方上又有号召力,因此谁能利用好诸势力,就能在争夺天下中占据主动。在这方面,刘邦要远超项羽,因此也最终取得天下。
3、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局面而起的秦、汉二朝,虽然坚定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思路,但仍要顺应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分封制。盖因当时交通不利、选官制度尚未完善,中央无法与地方建立紧密的联系,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又未建立,民心不服,此时就需要通过诸侯国的二元模式来缓解地方与中央矛盾。
(全文完)
forgauss于2011年岁末
--
FROM 221.2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