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景公立十又五年,申公屈巫自晉蹠(適)吳,焉始通吳晉之路,二邦爲好,以至晉悼
公。悼公【108】立十又一年,公會諸侯,以吳王壽夢相見于虢。晉簡公立五年,與吳王
闔盧伐【109】楚。闔盧即世,夫秦(差)王即位。晉簡公會諸侯,以與夫秦(差)王相
見于黃池。越王勾踐克【110】吳,越人因襲吳之與晉爲好。晉敬公立十又一年,趙桓子
會[諸]侯之大夫,以與越令尹宋盟于【111】鞏,遂以伐齊,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
山屬之北海。晉幽公立四年,趙狗率師與越【112】公朱句伐齊,晉師[門戈](門?)長
城句俞(穀?)之門。越公、宋公敗齊師于襄平。至今晉、越以爲好。【113】
晉敬公立十又一年,即BC441年,晋阳之役三家灭知氏(BC453年)后第12年。《晋世家
》出公之后为哀公,《赵世家》则出公之后为懿公,出公十七年(BC458年)知伯所立;
《竹书纪年》出公之后为敬公,出公二十三年(BC452年)知氏灭后所立。《系年》支持
了《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以证实《史记》的记载可能是三家将逐君之过归罪于知氏的
伪辞。趙桓子,《赵世家》为襄子之弟,《世本》则为襄子之子。《左传》赵简子卒于
BC475年,襄子代立。《赵世家》简子卒于出公十七年(BC458年),而后又有越围吴,
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事,越围吴在BC475年,《赵世家》前后矛盾,其所记简子卒年
必误。《赵世家》又载襄子立三十三年卒。今人据《六国年表》定襄子卒年于BC425年,
在位凡五十年。但据此《系年》,BC441年赵桓子已有主持诸侯会盟之事,则其代襄子当
在此前。因此我认为《赵世家》襄子在位三十三年不误,则其卒正在BC442年,当年赵桓
子立,在位十八年卒(BC424年)而立献子。《赵世家》之误在于将襄子在位时间前移了
17年,由BC475年-BC442年前移至BC458年-BC425年。何以出此错误?我怀疑是因为献子
乃政变上台,杀桓子之子而立,其得位不正,无论桓子为献子之兄或之叔,最终是献子
之后代享有赵国,因此后世赵国史料有意缩减桓子在位时间,并为司马迁所误采,结果
是将桓子实际在位的17年误增入了简子在位时间中。
简子BC517年-BC475年
襄子BC475年-BC442年
桓子BC442年-BC424年
献子BC424年-BC409年
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与越人会盟伐齐,迫使齐大规模修建从"南山"(应即泰山山脉)至
"北海"(应即渤海沿岸)的长城,此为现发现的战国长城的最早记载。
晉幽公立四年,即BC430年,由上所述为赵桓子十二年。赵狗其人,见于《国语》晋语九
: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遽人来告,襄子将食,寻饭有恐色。侍者曰:
"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襄子曰:"吾闻之: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
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雍,雍不为幸,吾是以惧。"
新稚穆子即赵狗,于赵襄子在位时曾大败狄人,盖为赵氏之干将。此次又与越王朱句、
宋昭公合兵攻齐取胜。由此上二事可见,在晋阳之役灭知氏后,赵襄子、桓子在位的二
十来年中,赵氏确为三晋中风头最盛者,《战国策》所谓"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
城"大概就反映了这一形势,此后为魏氏所反超,或与桓子、献子之间的内讧有关。
"至今晉、越以爲好。"可与《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BC313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
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 ,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的记载对观。可知三晋与越国,由
于有楚、齐这两个共同的敌人,自战国初年直至战国中期一直保持着友好甚至同盟的关
系。亦可证在这篇《系年》的写作年代正是战国中期,而这篇《系年》的第二十章以后
,凡以"至今"云云结尾者,都是具有很现实的政治意义的。
--
FROM 11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