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可敦城:浴火重生的起点
为敌所俘做向导
残辽最后一片有险可守的堡垒南京析津府于1122年十二月陷落了,萧普贤女和耶律大石率领残兵向西逃蹿,一直跑到夹山去和天祚帝耶律延禧会合。据说驸马都尉萧勃迭曾经反对大石的计划,说:“按道理咱们是应该去和天祚帝合兵一处,可是有什么脸面相见呢?”大石心说,现在保存社稷最重要,个人的脸面、性命,还能考虑得了那么多吗?果断地下令把萧勃迭拖出去斩首,并且传告全军:“有再敢反对西行的,全部处斩!”
在大石的铁腕控制下,除萧干和奚军离队东行外,剩余兵马全都被他完好无缺地拉到了夹山。前面说过,耶律延禧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昏君,换个有头脑的,碰到这种情况就该好言抚慰萧普贤女和大石等人,不再追究前事,终究你们想到来投靠我,还拉来不少兵马,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帮助。然而不,耶律延禧竟然一副胜利者的臭嘴脸,呵斥他们说:“胆敢篡位,果然你们守不住南京,还得来投奔我!”当场下令处死了萧普贤女。
耶律延禧还打算处罚大石,问他:“我还活着呢,你怎么胆敢拥立耶律淳?”大石脖子一梗,义正辞严地回答说:“陛下您举全国之兵,都打不败敌人,被迫逃出国都,使得生灵涂炭。如此作为,还怎么能苛责您的臣子?我们就算拥立了十个耶律淳,终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总比没有统属,被迫向女真人乞求活命要好啊!”
估计是大石的反问驳斥得耶律延禧哑口无言,况且耶律大石和萧普贤女不同,他这数年来带兵打仗,又在析津府南面大败宋军,威望很高,士兵们见到旧皇帝可以抛弃新太后,可未必见了新将领就可以抛弃旧英雄,如果处罚大石,跟他西来的部队怕都会哗变。所以耶律延禧无奈之下,只好假惺惺地表示:“局势到了那一步,你们也是无可奈何,反正耶律淳夫妻已经死了,朕就赦免你们的罪过吧。”
耶律延禧赦免了包括大石在内的参与拥立耶律淳的所有兵将,并且赐给酒食,款待这些远道来投之人。但还没等大石洗尽征尘,耶律延禧就命令他火速东进,去收复失地。
咱们来大致估算一下此时残辽政权的兵马数量吧。耶律延禧带到夹山的兵数不详,但他从南京析津府千里迢迢逃出来,狼狈地渡过桑干河,士气低落,跑散的人肯定不少。他在威吓耶律淳的时候,自称拥有“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的蕃汉精兵五万”,其实不过吹牛罢了,真要有五万精兵,他肯定杀回燕京去了,也不会一直呆在夹山,连窝也不敢挪。所以估摸着耶律延禧手里的兵马,顶多是五万的半数——二万五。
燕京大战的时候,耶律大石和萧干好不容易才归笼了两万兵马,还搞得后防空虚,差点被郭药师偷袭得手,其后萧干搞分裂东进,大石带到夹山的应该不足两万,可能才一万上下。
就这点兵马,想要东进复国,那是门也没有呀。史书上没有记载大石对此次出兵持什么态度,但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应该不会妄想能够打赢金军主力。他是1123年二月份到的夹山,四月就被任命为都统,率军东进,直指奉圣州。这奉圣州在桑干河北岸,位于契丹辽西京大同府的东面,大石很可能是想趁着金军主力还集结在南京析津府周围的时机,保障契丹辽五京中唯一还没有丢掉的大同府,然后奉劝昏庸天子耶律延禧离开夹山行营——皇帝一直龟缩在山里,实在太不象话。
大石此次东征,和金军交锋的地方,史书上说是“龙门(在今天的河北省赤城县西南)东二十五里处”,所面对的敌人,乃是金将照立、娄室和马和尚,没有记载确切兵马数量,而这一战的具体过程,也早已经湮没在荒烟残照中了。只知道这仗是大石打败了,并且败得很惨,不但自己做了俘虏,部下也大多降敌。
这可能是耶律大石毕生所吃过的最大的败仗。
然而战争还并没有结束,原本女真人没把耶律延禧放在眼里,一个逃到塞外深山里的所谓皇帝,还用得着紧追猛打吗?先把析津府、大同府这些重要城镇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可是大石此次东征,却给女真贵族们敲响了警钟,于是阿骨打下令,命令副都统斡离不率领大军直捣夹山。
先说说这位女真族的斡离不,他是完颜阿骨打第二个儿子,骁勇善战,为金兴二大将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粘罕。女真贵族们大多起了汉名,阿骨打同辈的多是单名,“日”字旁,比如完颜旻(阿骨打)、完颜晟(吴乞买)、完颜杲(斜也),等等;而低一辈的多是双名,以“宗”字作为排行,比如粘罕的汉名就叫做完颜宗翰,斡离不叫完颜宗望,其他著名的还有完颜宗磐(蒲鲁虎)、完颜宗干(斡本),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兀术,其实本名应该叫做完颜兀术或者完颜宗弼。
女真军在龙门东二十五里处打败了耶律大石,斡离不随即就率军直捣夹山,整场军事行动一气呵成,毫无滞殆,如果说前一仗的总指挥其实就是斡离不本人,照立、娄室、马和尚只是他的一线指挥官,那么大石败在此人手下,也不算冤枉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时候,胜负就看兵数多寡、士气高低了,而那个时候契丹军的数量未必多过女真军,士气肯定远远不如,大石吃败仗,那也是莫可奈何之事。
以为真正名将就算不能场场都胜,也该永远不败,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就连演义小说里都不会那么不靠谱。
《宋史记事本末》上说,1123年四月,阿骨打任命斡鲁为都统、斡离不为副都统,领兵前去追讨耶律延禧,大军开到居庸关的时候,“获”得了耶律大石。这个“获”字,也许指的是俘获,也许指的是被从龙门东二十五里处的战场上押过来,但总之女真人并没有就此把大石送去阿骨打处报功,反而留在了军队里。
把大石留在军队里做什么用呢?答案很快就可以揭晓了。且说金军这次打算一举擒获耶律延禧,彻底消灭残辽势力,所以进军极为神速,因为怕那个昏庸而胆怯的天祚皇帝再次闻风而遁,斡离不、银兀可、娄室三将只率领着三千精骑,如同疾风一般向西方扫去。当他们到了一个名叫青冢(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地方的时候,发现道路泥泞,难以通行,怎么办呢?必须找到一条适合骑兵驰骋的通路,如果停留时间太长,或者在泥泞中缓慢地穿行,耶律延禧一定就跑没了影了。
于是斡离不命人把大石押了过来,用绳子绑住,勒令他作为向导,直取耶律延禧的大本营。这一仗给了耶律延禧很大的打击,数年来积聚的辎重物资几乎被劫掠一空,两个儿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还有大群妃子、女儿、臣属全都做了俘虏。耶律延禧本人倒是命大,他当时恰好并不在行营,而在应州(今天的山西省应县),竟然又逃过了一劫。
给敌人带路,这是耶律大石生涯中的一大污点。部分专家否定存在着这一事件,因为《辽史》、《契丹国志》等许多史料中都没有相关记载。然而可惜的是,《金史》和《宋史记事本末》等等同等价值的史料中,对此事却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古人记史,有一种“为尊者讳”的习惯,除非大奸大恶、万世唾骂的家伙,面对其他历史人物,总是报持着很宽容的态度,善事大篇幅宏扬,恶事往往一笔带过,对于契丹族的英雄人物耶律大石也是如此。但女真族方面是不会故意为大石隐瞒的,根据金朝历史资料编撰而成的《金史》,对此就留下了无可怀疑的记载。
当完颜阿骨打褒奖此次战胜有功人员的时候,他下诏说:“林牙大石虽然没有归降,但作为向导有功,也应该获得赏赐。”从这句话里可以得出两条信息:一,耶律大石确实给斡离不等人带了路;二,他并非投降了金朝,带路是被迫的。
即便是被迫的吧,终究也算是背叛本民族的行为,是无可原谅的。尝试揣测大石当时的心理,或许他是为了留下有用之身,好将来为复国再出一份力,或许他是对耶律延禧那昏君彻底失望了,但不管哪一种可能性,也都无法为他此番行为做开脱。
咱们只能说,人都是会犯错的,人也都有其软弱的一面,有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即便如大石般的契丹族的英雄,在他生涯的某一时刻,他也曾经彷徨过甚至是怯懦过,事后更为自己的行为而懊悔过、痛苦过。但也可能正因为经过这一次的怯懦和懊悔,使他的意志变得更为顽强而坚定,顽强、坚定得如同契丹的族名一样——是百炼而成的镔铁!
为了抢回被金兵掳走的辎重物资,耶律延禧第一次主动出击,率领五千兵马进至白水泊——大概是侦察到了斡离不等人所率领的才不过区区三千人而已吧。然而那昏庸皇帝哪里会是名将斡离不的对手?当初奇袭辽主行营的时候,斡离不、银兀可、娄室三将是兵分三路,每路也就一千人,此刻斡离不就领着本部这一千人迎战,把耶律延禧杀得大败而逃。耶律延禧没能救回自己两个儿子耶律定、耶律宁,反倒把另一个儿子——赵王习烈泥也扔给金兵了。
耶律延禧一共有六个儿子,大小排行各书记载不同。咱们前面提过的有:敖鲁斡,被自己亲爹给宰了;耶律定、耶律宁是同母兄弟,加上个习烈泥,都当了金人的俘虏;此外还有一个早死的燕王挞鲁;最后一个是梁王雅里,在行营被攻破的时候,太保特母哥保护着他杀开一条血路,逃到阴山山脉深处去了。
等到耶律延禧在白水泊以多打少,被斡离不杀得大败,率领残兵逃到云内州(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东南方),特母哥和雅里赶去会合。耶律延禧当时这叫一个惨呀,左右望望,手下恐怕还不足一千人——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原来他看到特母哥和雅里的部下竟然有一千多,心里就慌了:“竟然比我人多,他们不会趁机夺权吧?”立刻下令把特母哥给捉起来,责问他说:“我三个儿子在行营,你怎么就救出来一个?”掉过头来还问儿子雅里:“特母哥有教过你什么吗?”言下之意,他有教唆你造反吗?雅里苦苦相劝,耶律延禧才算勉勉强强把特母哥给放了。
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心思还不全放在抵御外敌上,却无端怀疑自己的儿子和大臣,可见人的弱智是没有下限的,皇帝的昏庸尤其没有下限。
且说金兵步步紧逼,耶律延禧加上雅里的兵马顶多两千人,别说打仗了,能在女真骑兵的快速奔袭下逃得了性命就是异数。耶律延禧没有办法,一面写信给斡离不,表示愿意当附庸,只求保他一条小命和一片土地,一面派人去和西夏国接洽。
西夏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宁夏两省,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自从党项首领元昊正式建国以后,就一会儿倒向契丹辽,一会儿倒向北宋,在两大国的夹缝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北宋数次征伐西夏,都被元昊杀得大败,契丹辽也一度向西夏开战,咱们前面说过,耶律宗真吃的败仗比宋人还惨。不过最近数十年间,契丹辽和西夏倒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事,西夏算是契丹辽的藩属,虽然独立性很强,并且根本不听话。
当时西夏国主位置上坐的乃是元昊以后第四代的崇宗。且说这西夏国主的姓氏非常混乱,最初自称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姓拓跋,后来受唐朝赐了国姓,又姓李,元昊一度向宋称臣,受赐赵姓,和宋朝决裂以后又给自己生造一个姓氏,叫做“嵬名”。不过一般史书上都按照习惯说他们姓李,这位夏崇宗就叫做李乾顺。
李乾顺答应接纳耶律延禧一行人,耶律延禧大喜,就打算渡过黄河,跑去西夏境内避风。他剩下不多的大臣们全都苦苦劝谏:“您留在国内,复国还有希望。皇帝抛弃他的臣民,流亡去外国,眼见得就没有希望了呀。”可是大昏君只想保命,根本当做是耳边风。
于是将领耶律敌烈(一说叫萧特烈)、耶律元直、特母哥等人秘密商量:“事态既然发展到这一步,咱们必须得在皇帝和国家之间做选择了,不尽早作出决定,社稷江山就要彻底完蛋。”照说他们干脆宰了昏君耶律延禧算了,可大概传统的忠君心理在作祟,下不去手,只是劫持梁王雅里向帝国的西北边境逃蹿,找地方另立了一个新的朝廷——这个小朝廷在历史记载上和耶律淳建立的析津府朝廷相同,都被叫做“北辽”。
最后几个忠臣、最后一个儿子,也全都离自己而去了,耶律延禧可毫不在意,他还高兴总算有一处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忧金兵来攻的避风港了,匆忙西渡黄河,驻扎在金肃军(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方)的北面——此地距离辽夏边境不过30公里,他随时都可以逃去西夏主的羽翼下避风。斡离不率兵追赶到黄河岸边,不敢冒然挺进,只得暂时停下脚步,一面派遣使者去和李乾顺协商,不准他庇护耶律延禧。
新兴的金朝和逐渐走下坡路的西夏两国,使者往来不绝,互相讨价还价。耶律延禧听闻此事,知道不妙,西夏和金朝实力差得太远,很可能扛不住压力,断了自己的后路,要想保命,还得找更牢固的靠山才行。他一方面收拢几次大战后跑散的大臣和战斗人员,一方面到处去拉关系。其实契丹辽对于帝国西部的控制力一直不强,草原、荒漠之间居住着大量只是名义上承认契丹辽宗主地位的游牧民族,耶律延禧就把目标放在了这些游牧民族身上——我可以向他们借兵复国呀。
终于,阴山室韦谟葛失一时头昏,没看清楚这条破船随时会沉,竟然答应了耶律延禧的借兵请求。室韦也是古老东胡民族的一支,原本居住在今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后来逐渐向西方迁徙,分散到整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唐代以后,室韦也被称为“达怛”,元朝则音译为“塔塔尔”。这谟葛失是室韦所传下来的哪一个部族,没人知道,甚至连谟葛失是部族名还是部族首领的名字,也没人说得清楚。但总之,看起来谟葛失实力颇为强大,耶律延禧从他那儿借到了兵,腰杆立刻硬了起来。
王国维先生认为,所谓谟葛失,其实就是“蒙古”的另外一种音译,聊备一考。
俗话说“福无双至”,而耶律延禧在1123年的下半年却好运连连,或许也算是一种“回光返照”吧。不仅仅谟葛失发兵相助,并且到了九月份,突然一只七千人规模的契丹部队开到了西夏境内,统兵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失踪已久的耶律大石,这可真使耶律延禧喜出望外。
那么,被女真人俘虏的大石,又是怎么逃出生天的呢?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军压境失幽云
: 宋朝两次讨伐北辽全都铩羽而归,并且输得相当难看。对于和北宋签有盟约的金朝来说,当时还未必了解战争的详细过程,未必能够清晰地分析出宋人因何而败,但败了就是败了。根据自己多年与契丹军作战的经验,敌人究竟有多大能量,还剩下多少兵马,完颜阿骨打是一清二楚的,
: 或许就是从这两场战争开始,女真人开始轻视宋人,这种轻视很快就渗入贪欲,转化为觊觎中原花花世界的强烈野心,最终引发了金兵南下灭宋之役。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