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远征收大石
耶律大石收服可敦城是在1124年,等到1130年,他已经在那座漠西重镇中积聚了整整五年。其间除了联络西夏、南宋,打算引为外援外,也肯定发动过几场战争,而不会一直缩着不敢出头。前面说过,他曾经连锅端了金朝的“北部二营”,这是一种试探,看看金人的实力是否有所衰退,看看金朝对他的行为作何反应。
试探的结果,想来是忧喜参半。忧的是金朝仍处于上升期,它的实力并无衰退,喜的是金朝正忙着和南宋打仗呢,还没空来理他。但没空理他肯实只是暂时的,一旦缓出手来,女真兵肯定会杀向草原大漠,就算不直接进攻可敦城,也得把各草原游牧民族给收降喽,否则定为百世之患。
大石准备杀出可敦城,去开辟一片更大的空间,既为了东进复国,也为了防备总有一天会来到的金兵的征讨。可是往哪里去呢?向南,已经不可能期望夏人和宋人的配合了;向北,发展的空间是很大,但是荒僻幽远,走数百里见不到人烟的地方,占领了又有什么作用?向东,那就是要和金人硬磕,他还并没有获胜的实力。为今之计,他唯一可走的方向就是西方。
于是大石整顿兵马,准备向西进发。这次西进,不是普通的军事行动,普通军事行动只要派几员将领,派几万兵马出去就行,已经称了王的耶律大石,是不应该轻易离开可敦城的。这次行动乃是倾“举国之兵”,并且由大石亲自统帅。按照大石的意思,可敦城是他第一个根据地,但不是永远的根据地,更不一定是永远的中心根据地。可敦城周边过于荒凉,并且所处位置必须仰仗游牧民族的鼻息,万一哪天这些草原游牧民族被金朝给争取过去了,可敦就是一座孤城,是一座坟墓。
大石完成了他在可敦城的积聚,也就是第一阶段的积聚,准备向西去开拓更大的领土,开始第二阶段的积聚。
既然是如此规模巨大的远征行动,当然不能不搞个盛大的仪式来鼓舞士气,终究没有那些表面上的文章,是没有谁愿意离开家乡,跟着你跑到异国他乡去的。于是就在耶律余睹、石家奴等金将准备发动西伐之前,1130年的二月甲午日(据专家考证是二月二十二日),这天是个黄道吉日,大石按照契丹族的传统祭祀了天地和祖先。
有传说契丹族最早分为白马、青牛两个部,很明显,所谓“白马、青牛”,应该是部落的图腾象征物;还有传说,契丹族的祖先是一个骑白马的神人和一个驾着青牛车的仙女。不论哪种说法,白马、青牛这两种牲畜在契丹族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民族也有类似传统,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杀白马和群臣盟誓:“不是姓刘的不能当王,没有功劳不得封侯。”这说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白马比别种颜色的马更高贵,用白马来祭祀上天,更能得到上天的回应和保佑。因此,按照契丹族的传统,大石在远征前的祭祀上宰杀了青牛和白马。
这种仪式一方面表明自己对上天的虔诚、对祖先的恭敬,倒过来也等于告诉部属说,我们一定会得到上天和祖先的保佑的。祭祀完毕,大石就亲率大军离开可敦城,浩浩荡荡地向西面进发。
他准备到哪里去开创新的根据地呢?
历史上,中国北方草原上很多民族都曾经发动过向西的征讨,象匈奴人和蒙古人还一路打到过欧洲(虽然进入欧洲的匈人并非是纯种的匈奴人),但基于当时交通条件的恶劣,以及通讯手段的缺乏,这种西征大多是带有盲目性的,走之前,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会碰上些什么。
背负国破家亡血海深仇的耶律大石,当然不会这样没头苍蝇,他此次西征,一定具备相当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标究竟是哪里呢?咱们若说他想杀到欧洲去,肯定是扯淡。从其后的种种迹象和大石本人的言论来看,他的目的地很可能是“大食”。
大食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世界的通称。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知道西方有一个大食国,首都是在报达(巴格达),后来大食国分裂,分为白衣大食(倭马亚朝)、黑衣大食(阿拔斯朝)和绿衣大食(法蒂玛朝)。相关信息非常模糊并且笼统,虽说耶律大石精通蕃汉文字、满肚子诗书,乃是堂堂林牙(翰林)出身,他也未必清楚报达究竟在什么地方,甚至未必知道有个阿拉伯半岛。
就算知道吧,那地方距离中国几乎有万里之遥,他杀到那里去干嘛?即便能够站住脚跟,他还有机会东进复国吗?他是要寻找复仇的根据地呢,还是打算落跑了再不回来?
因此,大石所谓要去征服的“大食”,不会是指阿拉伯帝国,甚至不会是指距离中国最近的黑衣大食的根据地呼罗珊地区。所谓呼罗珊地区,是指今天伊朗东北部的呼罗珊省,以及阿富汗赫拉特一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马雷地区,即便跑去那里,仍旧更象是纯粹的迁徙、逃蹿,而不是想要建个可以帮助自己杀回中原的根据地。
古书上不仅对外族人名很少统一,对外国的国名和地名,也往往有多种译法——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非官方资料,仍有很多译者独行其事——除了指阿拉伯帝国外,还有一个大石国,某些资料上也会写成大食国。
隋唐时期,中国人知道在西域的药杀水(即今天的锡尔河)流域有一个石国,还曾经招来大食(阿拉伯)兵,和唐军狠狠地打过一仗。不过这个石国很小,怎么也可不能被称为“大石国”,所谓大石国出现较晚,疆域比石国大了十倍还不止。
估计中原人听说在石国故地又出了一个国家,疆域辽阔,就随便给定名叫大石国了。也可能他们知道大食国是信奉某种宗教的(当然是指伊斯兰教),石国故地新出现的这个国家也信此教,所以就把它误认为就是大食国。大石国、大食国,或许就是这么出来的。
这个大石国和契丹辽朝相接壤,相互间联系非常紧密,据说辽朝还曾经把宗室的公主下嫁给大石国王。那么,以耶律大石的学问来说,他肯定知道这个国家的大致情况,在可敦城积聚钱粮兵马的五年当中,也肯定多次和部下们讨论过对外发展的方向,从来往商队中打听过西方的情报,甚至专门派出使节或者间谍去侦察过。
这个国家名叫大石,和我的名字相同,是有联系的吗,还是凑巧呢?难道是上天预示着要赏赐给我做复国的基地吗?以那时候的人们信天崇神的心理来说,保不准大石就曾经这样想过。
那么,这个石国究竟在哪里呢?它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呢?咱们得先从“西域”这个地理名词说起。
中国古书上所谓的“西域”地区,范围非常广阔,既包括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也包括高原以西的河中地区、咸海周边地区,甚至一直延展到伊朗境内。且说耶律大石出生以前的数百年,当唐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向西一直翻过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域。当然,那地方太遥远了,交通状态也不理想,从葱岭到唐都长安几乎要走一年,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力量做这么远距离的遥控。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唐朝,每过几年就派人象征性地进贡一下而已,他们全都是唐朝的仆从国。
唐朝在西域设立过监督机构,甚至还派驻了部队,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应对突发情况。前面说过,对于那些偏远的地方,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以夷制夷”,征发当地的军队去打击当地的叛逆,唐朝也是这么干的,西域各国谁敢不服,就派监督长官“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召集别国的兵马去讨伐。
唐朝彻底控制西域地区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公元751年,也就是唐玄宗的天宝十年。当时阿拉伯帝国正处在兴盛期,穆斯林打着“圣战”的旗帜开始向东进军,唐和阿拉伯,这两个庞然大物终于在葱岭脚下碰撞到了一起。
一个被某些人赞誉为民族英雄、稀世名将的家伙正好在此时担任了唐朝的安西都护,这个人叫做高仙芝,其实并不是汉人,而是高句丽人。朝鲜半岛当时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唐朝拉着新罗攻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但时隔不久就被新罗人给赶了出来,统治时间并不长。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仙芝都算不上是大唐国内的少数民族,他彻底算是个“外国人”。
对于偏远地区仆从国的统治,首要得其人心,匈奴人因为不得人心被赶走了,突厥人因为不得人心也被赶走了,汉朝一度控制西域控制得死死的,全靠了班超、陈汤等人,既临之以威又施之以恩,使得这些名将离去的时候,西域各国官民百姓人人哭做一团。可是唐朝当时正是最鼎盛的时期,换句话说,盛极而衰,无限风光即将落幕,朝廷上下,骄奢淫逸到了可怕的程度。高仙芝也受到这种影响,这个家伙骄傲、狂妄得不得了,在他的治理下,西域的人心逐渐丧失,阿拉伯的势力开始向东渗透。
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统治者是倭马亚王朝,这个王朝已经快要灭亡了,因为来自东方的阿拔斯家族正在稳步提升实力,即将取而代之。阿拔斯家族的根据地在哪里呢?其实就正在呼罗珊地区,离着西域太近了。
阿拔斯家族一方面进攻倭马亚王朝,并在不久后将其灭亡,另方面向东发展,势力渗透进西域地区。西域各国逐渐受不了以高仙芝为代表的唐朝官员们的凶横无礼,以咱们前面提到过的石国为首,掉过头来向阿拔斯家族求救。为了压制这股“逆流”,751年四月,高仙芝亲率大军,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翻越葱岭,发动突袭,在一处名叫怛罗斯(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地方和阿拉伯人展开激战。
高仙芝所部大约三到四万人,而他所面对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则召集了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以及河中地区的仆从势力十多万。以少敌多,高仙芝仍然鏖战了整整五天,才因为麾下葛逻禄人的叛变而战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还是客场作战,打得如此英勇顽强,高仙芝还不算名将吗?
可是谁叫你客场作战来着?客场作战你有必胜的把握吗?花三个月的时间千里强袭,就算打赢了你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吗?葛逻禄人为什么背叛?部下背叛就没有主将的哪怕一点点责任?所谓名将,要明敌我,要知进退,只知道朝前猛冲,结果撞个头破血流的,这算哪门子的名将?
话扯远了,拉回来说,这场著名的怛罗斯之战重新确定了西域尤其是中亚细亚的局势。从此以后,阿拉伯的势力渗入到葱岭以东,绝大多数葱岭周边的西域国家都转而信奉伊斯兰教,进而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仆从国——所谓大石国,也是其中之一。
大石国现在常用的名字是“喀喇汗国”,或者“哈剌汗国”,因为“喀喇”是突厥语中“黑”的意思,而中国史书称其为“黑汗国”或者“黑韩国”,因此某些学者认为“黑汗”就是“喀喇汗”的半音译、半意译写法,其实是不对的。
历史上,穆斯林世界称这个国家为“哈卡尼耶”,意即可汗之地,而中国史书所谓的“黑汗”,其实也是“可汗”的一种音译,也就是说,国家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可汗国”或者“可汗王朝”。十九世纪的时候,西方学者普遍称此国为“伊利克汗国”或者“伊列克汗国”,其后俄国学者瓦西里.瓦西列维奇.格里戈列耶夫考证此国君主常用称号“喀喇汗”,认为“喀喇”就是黑的意思,从此“喀喇汗国”或者“喀喇汗王朝”才逐渐成为通行名称。
这个国家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回鹘人和突厥人所建立的。自从庞大的突厥帝国被回鹘和唐朝联兵攻灭以后,突厥人大量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逐渐征服或者融合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国家政权来。后来回鹘人也西迁,又征服或者归并了部分突厥国家。如前所述,西域西部已经基本上伊斯兰化了,所以这些大大小小的新国家也大多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
在这些伊斯兰国中,疆域最为广大、势力最为强盛的就是喀喇汗国,大约于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建国,到了十世纪前期,君主博格拉汗(公驼汗,全称应为博格拉喀喇汗)萨图克正式接受了伊斯兰教。喀喇汗国疆域最广的时候,东到天山山脉,南到昆仑山脉,北到达林库儿(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西抵西洪河(即今天的锡尔河)流域,大致包括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西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和几乎整个吉尔吉斯斯坦。
真是巍巍大国。究竟有多大,这么说吧,仅就疆域来说,相当于半个北宋,或者三分之二个南宋!
耶律大石就是想去征服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他究竟有没有胜算呢?这些国破家亡的契丹遗民,他们胸中燃烧着最后一点复国的希望,他们集合在大石的旗帜下穿越数千里的沙漠、戈壁,前往一个遥远的陌生国家,究竟会获得怎样的回报呢?他们还有回归故土的一天吗?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连大石本人,若说他早就预见到了即将要发生的一切,恐怕也是痴人说梦。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传语林牙萧太师
: 通过和残辽政权之间的战争,女真贵族们看清了北宋王朝的真正实力。中原花花江山本就使他们垂涎欲滴,而这花花江山的守护者是一群颟顸无能的官僚加一帮胆怯疲弱的兵将,这是上天送到嘴边的肥肉呀,岂有不吃之理?
: 女真贵族们前一刻还在白山黑水间捕鱼猎鹿,眨眼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朝,还灭亡了世仇契丹辽,暴发户心态是很严重的。所谓暴发户心态,一是自以为了不起,恨不得天下好东西全都抢过来,二是老怕被别人轻视,看谁都想害他。他们才刚崛起不久,多少讲点面子,粘罕、斡离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