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征喀什尝败绩
作为耶律大石西征目标的“大食”,也就是喀喇汗国,此时又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下呢?这个国家疆域有多广阔,政治是清明还是腐败,大石究竟是否有机可乘呢?咱们还是先从喀喇汗国的历史说起吧。
回鹘人迁入西域地区以后,有一支王族首先在七河地区站稳了脚跟。所谓七河地区,是指巴尔喀什湖东南面的卡拉塔尔、伊犁等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部分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回鹘人夺取了七河地区一座名叫八剌沙衮(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莫克)的古城,改名为喀喇斡耳朵——斡耳朵也音译为“斡鲁朵”,是突厥语中“宫帐”的意思——作为自己新的都城。
原本居住在七河流域的乃是突厥种的葛逻禄人,他们南联吐蕃,和回鹘人打过很多年的仗,争夺不休。最终回鹘人借用西方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势力,才把吐蕃人彻底清除出去,并且征服葛逻禄部,占稳了这一地区。
占据七河地区以后,回鹘人又向南扩展,进入喀什噶尔地区(即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喀什噶尔的意思就是“玉石般的地方”。10世纪前后,博格拉汗萨图克接受了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阿儿斯兰汗(阿儿斯兰喀喇汗)穆萨正式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估计就是在穆萨时代,喀喇汗国正式和东方的甘州、和州政权分裂,按照《宋史》记载,981年高昌可汗也称阿儿斯兰汗,一国之内不可能存在两个名号相同的君主,肯定是各行其事,全都自称是全回鹘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很可能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西域回鹘汗国东西分裂。在此之前,东部应该已经分裂为和州(高昌)和甘州两个部分,此后不久,西部的喀喇汗国也再次分裂了。
这是目前国内占统治地位的一种说法,此外西方还流行着喀喇汗国的王室为葛逻禄人的猜测。其实葛逻禄是喀喇汗国境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回鹘王的血统中混入葛逻禄人的血,或者某一代葛逻禄人悄无声息地篡夺了王权,种种可能性全都存在。
拉回来说前面提过首先接受伊斯兰教的萨图克,他其实并不是喀喇汗国的最高君主,而是镇守南方喀什噶尔地区的副王,所以名号不是阿儿斯兰汗(狮子王),而是博格拉汗(公驼王)。喀喇汗国此后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双王制度,正王阿儿斯兰汗驻在喀喇斡耳朵,副王博格拉汗则驻在喀什噶尔,这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阿儿斯兰汗穆萨在确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以后,开始打着“圣战”的旗号对外扩张,首要目标就是东面同族的高昌回鹘和南方的于阗王国。但是东进并不顺利,西方却突然亮起了曙光,999年,一位名叫纳赛尔的阿儿斯兰汗当政的时代,喀喇汗王朝大军很轻易地就杀入河中地区,攻克中心城市蒲华(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把统治此地一百余年的萨曼王朝给攻灭了。
这是喀喇汗朝的全盛时期,但随即就由盛转衰。纳赛尔本是和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伽色尼王朝合兵灭掉的萨曼王朝,但他随即就和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赫穆德产生矛盾,双方在边境线上冲突不断。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后方起火,喀喇汗国一个名叫玉素甫的王室成员夺取了喀什噶尔,自称“卡迪尔汗”,从背后狠狠捅了纳赛尔一刀。玉素甫还随即南下灭亡了于阗王国。
这个于阗王国可算历史悠久,唐朝时候就雄立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了,国王本姓尉迟,后来自称为唐朝的藩属,把姓也改成了姓李——初代李姓国王本名尉迟裟跋婆,改名为李圣天。
李圣天是唐朝迷,无论朝廷制度还是宫殿、服装,全都模仿唐朝,一毫不差。然而这个时候,其实唐朝已经灭亡了,于是他就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和后晋拉上了关系,后晋皇帝册封其国为“大宝于阗国”。后来宋朝建立,李圣天又派人前往通好,表示愿做宋朝的属国。
喀喇汗朝多次发兵侵略于阗,李圣天频繁派使者前往开封,请求宋朝派兵援救。但是宋朝这时候还未能彻底统一中原,况且就算统一了,距离于阗也十万八千里,这样遥远的宗主国根本就派不上用场——最终于阗还是在1006年被卡迪尔汗玉素甫所攻灭。
阿儿斯兰汗纳赛尔并没有在意东部的分离倾向,不忙着教训玉素甫,反而集中兵力西进去和伽色尼王朝对战。伽色尼历史学家格尔德齐曾经记述了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场面,据说当两军正在阿姆河前线对峙的时候,伽色尼军队突然“用和阗的音调唱起突厥歌曲”——和阗就是于阗,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的南方——喀喇汗朝的军队一听,以为玉素甫的军队也赶到了,打算和伽色尼军前后夹攻,立刻军心涣散,一溃千里。
喀喇汗朝就此国势衰微,最终巴拉沙衮在1025年被玉素甫占领,这家伙夺取了阿儿斯兰汗的头衔,成为王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玉素甫东征西讨,使得这个回鹘王国又回光反照,阿拉伯阿拔斯朝的哈里发还送了一大堆头衔给他,包括“东方之王”、“宗教的辅助者”、“真理的支持者”、“国家的辅助者”,等等,真是威风八面。
玉素甫统治的时期,喀喇汗朝疆域扩展到最大,东面接着高昌回鹘,北到巴尔喀什湖,南接吐蕃,西包河中,虽然喀喇斡耳朵仍是王朝首都,但玉素甫长年留居在喀什噶尔,因此那里就被称作“斡耳朵坎特”,意思是“汗城”。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王室成员大多被分封了土地,阿儿斯兰汗本身所能控制的领土反而在日益缩小。别的不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阿里特勤就一直反对他的哥哥玉素甫。
最终,河中地区从喀喇汗王朝分裂了出去。阿里特勤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自称为“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国之王,他去世以后,权力逐渐落到前阿儿斯兰汗纳赛尔的儿子们手中。1041年,纳赛尔的长子穆罕默德继承了“桃花石汗”的称号,不再承认喀喇斡耳朵阿儿斯兰汗的宗主地位。
从此以后,喀喇汗王朝就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喀喇汗王朝的首都是在蒲华东南方的萨末鞬也叫河中府(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萨马尔罕)。
顺便提一句,十一世纪时候的回鹘学者马哈穆德.喀什噶尔曾经写过一本《突厥语大辞典》,他在其中解释说中国也就是“秦”分为三个部分:东部为上秦,称作“桃花石”;中部为中秦,称作“契丹”;西部为下秦,称作“巴尔汗”。对照马哈穆德本人一头雾水的真正的中国历史,咱们可以猜到上秦也即桃花石是指北宋政权,中秦摆明了说是契丹辽朝嘛,那么下秦又在哪里呢?所谓的“巴尔汗”,其实不在别处,就在喀什噶尔周边地区!
也就是说,在回鹘人和突厥人看来,新疆中东部,包括喀什噶尔,其实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是三分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的称号并非凭空拿来的,不是因为仰慕千里之外的中国文化而取的名字,它的真实含义乃是觊觎东喀喇汗国的领土,宣示自己才是喀什噶尔的真正主人。
拉回来说,当耶律大石率军西征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喀喇汗王朝,而是分裂的东喀喇汗和西喀喇汗两个王国。
某些专家认为,耶律大石本人的名字就来自于喀喇汗国。因为喀喇汗国尤其是其东部,曾经多次向契丹辽派遣使臣,不但进贡礼品,还请求公主下嫁,所以大石的名字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两国间友谊而取的。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没有板上定钉的证据。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有联系,大石表字“重德”,如果名字是为了纪念契丹辽和大石国(即喀喇汗国)的友谊的话,那么字也应该与此相关。为什么字“重德”呢?只能解释为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
要说契丹辽和喀喇汗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那就只有两国联姻,契丹公主下嫁了。可是根据史料记载,联姻只有一次,是在1021年,也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太平元年。且说在1019年,那位从喀什噶尔起家的玉素甫就曾派遣使者向契丹辽朝进贡礼品,并且请求下嫁一位公主给他的儿子“册割”(即察格利),耶律隆绪没有答应。两年以后,使者再次来到,重提前议,耶律隆绪一看他们的心这样诚,也就松了口,把王子班郎君胡思里的一个名叫可老的女儿册封为公主,送到西方去了。1021年距离大石出生的1087年相隔整整66年,再怎么给孩子起纪念性的名字,也不会追溯那么古老的往事呀,况且又不是“和亲60周年纪念”。
认为耶律大石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喀喇汗国的专家同时还提出一个猜想,即大石领兵向西,不是为了征服喀喇汗国,而是前往具有血缘关系的表兄弟家去请求庇护,他们从而推论说大石很可能就是班郎君胡思里的后裔,远嫁喀喇汗国的可老公主算是他的姑奶奶。然而,如果只是大规模迁徙,寻求亲戚庇佑的话,大石没有道理在离开可敦城的时候要宰杀青牛、白马誓师,也没必要携带太多数量的部队呀。
其实喀喇汗国和契丹辽朝虽然往来频繁,都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未必具有真正的友谊。正如和州回鹘国一样,他们一方面和契丹辽打得火热,另方面也朝北宋大抛媚眼。1081年,东部喀喇汗朝桃花石汗苏来曼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宋神宗赵顼,题头是“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也和和州回鹘国一样,称宋朝为娘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大石西行是为了请求喀喇汗国的庇佑,那显然是说不通的。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投靠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大石好歹还占据着可敦坚城,麾下有数万兵马呢,他有必要去找那远在天边,相隔了好几代的喀喇汗国认亲吗?况且,从他在喀喇汗国受到的待遇来看,对方也根本没有开门欢迎的意思。
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上全都打过滚,一身是血厮杀出来的大石,会是那么天真的人吗?
插话说过,回归正文,且说大石离开高昌回鹘,领兵向西进发,首先进入了喀什噶尔地区,这里是东喀喇汗国的中心地区。当时坐在阿儿斯兰汗宝座上的是阿赫马德.伊本.哈桑,他立刻集合兵马迎敌。
十三世纪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在他著名的《全史》中这样记述这场战役:“在回历552年(即公元1128年),独眼菊儿汗.秦带着大量军队,只有真主才知道有多少,到达喀什噶尔的边界。喀什噶尔的统治者,即伊利汗(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的另外一种称号)阿赫马德.伊本.哈桑,武装起来反对他。他集合自己的军队,向他进发。他们相遇就发生了战斗,独眼菊尔汗被击溃,他的许多拥护者被杀死。”
按照这种说法,大石的军队吃了很大的败仗,伤亡惨重,这点是可信的。然而奇怪的是,战役爆发时间是在1128年,那个时候大石还应该呆在可敦城,根本还没有开始西征,更别说进入西域地区了。很可能此次进攻喀什噶尔的并非大石所部,而是别的流亡到西方的契丹部队,或者是伊本.阿西尔记错了时间。
先假设确实是作者记错了时间,这支进入喀什噶尔遇挫的军队确实是大石所部,那么书中称耶律大石为“独眼菊尔汗”,这就很奇怪了。须知当时大石仍然只挂着在离开夹山行营时候自封的“王”号,并未称“汗”,况且并没有别的史料记载说他是“独眼”。
前面说过,当时中亚细亚的人们对东方有多种称呼,或者直称“中国”、“桃花石”,或者称“秦”、“马秦”,因为中原分裂,所以也习惯用“秦”、“上秦”、“马秦”来称呼南方的宋朝,而称北方的契丹辽为“中秦”,也有称“下秦”的。所谓“独眼菊儿汗.秦”,很明确是来自中国的“菊儿汗”,咱们前面说过,“菊儿汗”的意思是众汗之汗、至上之汗,当时耶律大石的军队中,也只有他自己当得起这个称号——虽然可能是把以后的称号提前安到了他的身上。
大石真的是独眼吗?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久经战阵的大石受伤残疾,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是在什么时候受伤瞎了一只眼睛的呢?对于类似残疾,一般情况下中国史书都会明确记载,但是毫无所见。阿拉伯人没有姓,常用的名字也很少,中亚细亚伊斯兰化以后,回鹘、突厥和其它当地民族纷纷改用了阿拉伯的取名方式,结果重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以区分,各种记载里习惯性地给人起外号。如果大石真的瞎了一只眼睛,中亚和波斯的史书上也肯定会有记载,然而目前所能找到的却只有《全史》这一条孤证而已。
《全史》是用古代阿拉伯语写成的,到目前为之并无汉译全本,只有部分章节通过俄语译本被翻译引用,因为多拐了几道弯,所以讹误和分歧都很大。比如上述那段,也有一种解释说领兵的并非“独眼菊儿汗”,而是“大将阿勒.阿瓦尔”,而这个人名的含义就是“独眼龙”。而且,这位独眼大将并非仅仅战败而已,他还做了东喀喇汗国的俘虏。
综合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论:某一年,未来的“菊儿汗”耶律大石亲自统率大军离开高昌回鹘境内,西进到喀什噶尔地区,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集合兵马前来抵敌,双方展开大战。战争的结果是大石败绩,损失惨重,甚至连麾下一位独眼的大将也做了俘虏。
俄国史学家巴尔托德认为此次战役爆发的时间并非1128年,“事实上,它大概还要晚几年,因为苏丹桑贾尔在1133年7月给巴格达政府的信中,将其作为不久前才发生的事情提到过”。因此,普遍认为战役应该发生在1131年。
且说就在1131年,因为进攻喀什噶尔大败亏输,大石帐下的败兵被迫向东方退去,重新回到高昌回鹘境内。然而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无数顶盔贯甲的回鹘兵出现在地平线上……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四章、叶密立:王朝肇建的根基
: 即从金山趋高昌
: 1130年,耶律大石离开可敦城,整军西征。以可敦城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状况来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若说他真的积攒起了十万大军,可信度不会很高。无论宋朝官员还是金朝官员,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都说大石“集兵十万”,这十万其实是个虚数。大石这时候的兵马肯定比他起初收服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