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降东可汗
耶律大石率军西征的时候,其实喀喇汗朝不但分裂,并且日益衰弱,已经沦为塞尔柱帝国的附庸了。且说塞尔柱人的前身是突厥民族的一支,中国史书上称为“乌护”,阿拉伯史书上称为“乌古斯”。这个部族最早居住在天山山脉东麓,公元682年,被唐朝庭州刺史王方翼打败,西迁到锡尔河下游。后来同为突厥民族一支的葛逻禄人占据了乌古斯人的牧场,又把他们继续往西赶,最远的一直跑到伏尔加河流域去了——在迁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土库曼民族。
十世纪末期,土库曼人中间出现了一位领袖,名叫塞尔柱,率先皈依伊斯兰教,这就是塞尔柱王朝名称的由来。咱们前面说过,喀喇汗朝曾经和阿富汗、呼罗珊地区的伽色尼王朝(或译为“哥疾宁王朝”)长年鏖战,一开始塞尔柱人是支持喀喇汗朝的,后来转变阵营,南下投奔伽色尼朝,伽色尼的君主马苏德(马赫穆德之子)大喜,就于1035年招了塞尔柱首领做驸马,让他们协助防备北部边境。
马苏德很快就尝到了这样做的苦果,他派塞尔柱人防守国家北境,等于敞开了大门,大量突厥部族汹涌南下,按照《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中的说法:“牧羊的人们变成了强盗;匪帮们集合为一支征服者的军队;波斯,以至于伊斯法罕和底格里斯都遭到他们掠夺性的攻击。土库曼人(塞尔柱人)公然大胆地要与亚洲骄傲的君主们比试一下,看谁更武勇,谁的兵马更多。”
最终,塞尔柱人占据了包括呼罗珊、河中地区北部花剌子模等大片土地,反过来控制了伽色尼的君主们。塞尔柱的统治者、“伯格”图格里克还一路往西打,在1055年进入巴格达,受阿拔斯朝哈里发册封为“东方和西方的苏丹”,宣告一个大帝国的建立。
塞尔柱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疆域几乎囊括整个西亚细亚和部分中亚细亚,东境直接和喀喇汗朝接壤,势力大得还曾经要求拜占庭的皇帝向其称臣纳贡。一开始,塞尔柱和喀喇汗朝关系是很和睦的,等到西喀喇汗国的君主亦卜拉欣去世以后,诸子争权,河中地区乱成一锅粥,塞尔柱苏丹阿尔普趁机纠结了二十万大军兵发河中。
可怜得很,这位阿尔普苏丹才刚出兵就被人刺死了,西喀喇汗国发动反击,反而夺取了很多原本臣服于塞尔柱的城池。新苏丹马里克.沙再次集合大军前往征伐,终于逼迫西喀喇汗国签订和约。
到了1081年,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阿赫马德处死了声威烜赫的宗教法官阿布.纳斯尔,伊斯兰教长们向塞尔柱苏丹求助——那可是教主钦封的苏丹呀,他定能救我们脱离世俗暴君的残酷统治——于是马里克.沙再次大举进攻西喀喇汗国,先后攻克了蒲华和萨末鞬,捉住桃花石汗阿赫马德,囚禁起来。后来因为河中地区暴乱不断,他被迫释放了阿赫马德,但要求对方服从于塞尔柱的统治——西喀喇汗国就此臣服于塞尔柱苏丹战靴之前。
在拿下萨末鞬以后,马里克.沙毫不停留,继续东进,一直杀到讹迹邗(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他在那里向喀什噶尔传下旨意,要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前往朝见。当时的阿儿斯兰汗名叫哈仑,是玉素甫的孙子,他听闻塞尔柱人兵强马壮,数量更是如同天上的繁星一般不可胜数,吓破了胆,应召而至——这标志着东喀喇汗国终于也变成塞尔柱帝国的附庸了。
喀喇汗朝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咱们前面说过,他们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先后向开封府派遣过五十多次朝贡的使团,同时和契丹辽朝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十一世纪喀喇汗朝的文学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曾经写过一部长诗,名叫《赐予幸福的知识》(汉译《福乐智慧》),从中就能找到这样的诗句:
“要是中国来的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
“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
由此可见喀喇汗朝和宋朝、契丹辽朝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频繁。通过这些接触,耶律大石了解到喀喇汗朝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他谋求复国的最好根据地,于是在征服了高昌回鹘以后,再次发兵进攻东喀喇汗国,目标直指七河地区。
大石探听到七河地区的东境驻扎着大量军队,估计将会爆发一场恶战,于是先派人前往侦察。他没有料到,侦察兵却带来了对方的使者,抄着他家乡的语言——也就是契丹语——提出归附的请求。
原来,当女真人向契丹辽朝发起猛烈进攻的时候,有很多契丹人和一些契丹辽朝统治下的突厥民族被迫向西迁徙,他们先大石很多年就到了西域,并且进入东喀喇汗国境内。这些人基于契丹辽朝和喀喇汗朝之间长年的友好关系,希望得到阿儿斯兰汗的收留和庇护。
这个时候的东喀喇汗国君主是摩诃末.伊本.苏来曼,他看到先后有数万人前来投奔,大为欢喜,于是就委派这些契丹人和突厥人为自己守卫东部边境,不仅如此,还奖赏金钱、赐予土地,使这些外来之人成为七河东境势力最大的领主。然而好景不长,等到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就是曾在喀什噶尔打败过大石的那位君主——继位以后,却和这些契丹、突厥人产生了矛盾。
阿拉伯史书上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强迫他们(驻守东境的契丹、突厥人)与妻子隔离,想使他们不再繁殖”,。这句话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向他们夺取妻、儿为人质;二是抢夺他们族中的女人。不管是哪一种含义吧,总之这些契丹、突厥人怒不可遏,起兵造反,数千上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东喀喇汗朝的首都喀喇斡耳朵。
阿赫马德.伊本.哈桑集结大军前来抵挡,因为那些契丹、突厥人都是从东方迁来的,绝大多数并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还打出了“圣战”的旗帜。这些契丹、突厥人吃了败仗,被迫退回到东部边境。大概阿赫马德.伊本.哈桑也再无力追杀,于是对立状态就一直延续了下去。
这些契丹、突厥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是继续呆在这里,等待时机复仇呢,还是应该离开东喀喇汗国,到别处去发展呢?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听说有一位契丹族的菊儿汗或者天祐皇帝领兵杀了过来,大喜过望,急忙派人前去联络,愿意归服于大石麾下。
《全史》上说,大石的军队因此增长了一倍,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大。这些曾为东喀喇汗国镇守边境的契丹和突厥人,数量有一万六千帐,一帐就是一个家庭,大致等于一万六千户,可动员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而大石在叶密立城整整积聚一年,麾下有四万户,兵力应该远较三万为多。但不管怎么说,大石得到了这些族人的投奔,势力是更为强大了。不仅如此,他还从这些新归附的人们的口中,得知了更多相关东喀喇汗国的内情。
然而大石并没有趁此机会进兵,直捣七河地区,攻陷喀喇斡耳朵,然后再南下喀什噶尔,他反倒在两国边境上停了下来。他在等什么呢?原来他在等东喀喇汗国自己崩溃。
此时的东喀喇汗国已经濒临灭亡的边缘了,不仅仅驻守东境的这一万六千帐契丹、突厥人,国内到处都是暴乱和起义,新任阿儿斯兰汗亦卜拉欣忙着救火,搞得焦头烂额。这位亦卜拉欣乃是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的儿子,据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在前此和大石军队的交锋中虽然打了胜仗,自己却身受重伤,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亦卜拉欣继位,此人按照志费尼的记载,是“一个无能无力的人”,“该地的哈剌鲁(葛逻禄人)和康里突厥人已经摆脱了对他的隶属,而且经常欺凌他,袭击他的部属和牲口,进行抄掠”。
前面说过,葛逻禄人本是突厥民族的一支,很早就迁徙到西域地区,还在怛罗斯大战的时候从高仙芝背后捅过一刀。游牧在七河地区的葛逻禄人后来被西迁的回鹘人所征服,成为喀喇汗朝的主要居民之一。而康里人是高车人种,当突厥帝国最强盛的时候,他们臣服于突厥王庭,所以也可以看做是突厥种——东喀喇汗国境内的康里人本是葛逻禄人的从属。
总之就是东喀喇汗国占统治地位的回鹘人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突厥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民族间的矛盾肯定由来已久,但当一个王朝强盛的时候,这些矛盾可以被压制下去,甚至可以被部分化解,而等王朝衰弱以后,矛盾就会浮出水面,处理不当还可能激化。突厥是相当善战的民族,在当时中亚细亚各国中,突厥贵族往往充当军队指挥官的角色,可以说,中亚各国的军权有一半是掌握在突厥人手里的。如果他们听从指挥,固然会是有助于国家强盛的极大力量,但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反而会变成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塞尔柱帝国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证。
拉回来说,喀喇汗国内的葛逻禄、康里等突厥部族纷纷掀起叛乱,阿儿斯兰汗亦卜拉欣无计可施。他曾经想向自己的宗主国塞尔柱帝国请求支援,可是塞尔柱人远在呼罗珊,真可谓“远水救不了近火”。怎么办呢?自己还能到哪里去找靠山,才能避免被那些突厥人攻陷喀喇斡耳朵,要了自己的小命去?
万般无奈之下,亦卜拉欣听说耶律大石的数万大军就驻扎在东方边境上,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把自己的软弱、康里人和哈剌鲁人(葛逻禄人)的强大和奸诈告诉他,并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版图置于他的治下,从而使他自己摆脱这尘世的烦恼”。
上述文字见于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虽然一大堆的“他”,指代不清,还是可以大致看明白,乃是亦卜拉欣病急乱投医,打算举国臣服于大石,请大石帮忙管教造反的突厥人。然而,对方很可能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对方的大军还陈列在边境线上,就这样一战未交,乖乖地双手奉上整个国家,即便亦卜拉欣是个废物吧,这种怪事也实在难以使人相信。
史料上记载不详,咱们可以尝试猜测一下,究竟是什么迫使亦卜拉欣主动向大石递上降表的呢?首先,他当时的情况可能确实是万分危急,甚至突厥叛军可能已经杀到了喀喇斡耳朵城下,一旦城破,以突厥人对东喀喇汗统治者的仇恨来说,他肯定没有偷生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愿意臣服于包括大石在内的任何一股外来势力——只要对方答应从突厥人手中救出他的小命就好。
另方面,大石虽然并没有深入东喀喇汗国的国土,但不会仅仅简单地在边境线上呆着,他一定会派遣使者前去威吓亦卜拉欣,并且极力渲染自己的强大。同时,大石还可能派人去联络葛逻禄人和康里人,随时准备和这些突厥部族联合起来,一起向喀喇斡耳朵进军。
在这种情况下,亦卜拉欣除了投降大石,已经没有其它道路可走了。于是大石在接到他的“请求”以后,就长驱直入,率军进入喀喇斡耳朵,“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宝座可以“不费分文”得到,对于亦卜拉欣的投降,大石肯定做了相当多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工作,亦卜拉欣绝对不会是主动献出自己所有土地的。这正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耶律大石不愧是深通兵法的一代名将!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建号称尊叶密立
: 耶律大石在离开高昌回鹘的时候,因为高昌王毕勒哥盛情款待,表示愿意成为附庸,所以很可能留下了几名将领作为监督。然而大军一走,情势立刻就改变了,毕勒哥也开始翻脸不认人。
: 前面说过,耶律余睹曾经得到大石到达和州(高昌)的消息,上奏金主吴乞买说:“(大石)要是借了和州兵,再和夏人联合,情况就危急了。应该派遣使者前往,要当地人交出大石来。”吴乞买一直很关注相关大石的消息,闻报不敢轻慢,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西夏。西夏国回复说:“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