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呼罗珊:西方的黄昏落日
抱子权国感天后
西辽康国八年(1141年)9月,天祐皇帝耶律大石在卡特万击败塞尔柱大君桑贾尔,顺势吞并了西喀喇汗国,随即又派大将额尔布思攻入花剌子模,迫使花剌子模沙阿即思臣服,王朝就此达到鼎盛。但大石去国万里,经过连年征战,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两年后的康国十年(1143年),他突然在虎思斡耳朵去世,享年56岁(传统按虚岁记是五十七岁)。
以当时人的寿命来算,大石不算长寿,但也不算短命,只是从后人的眼光看来,多少都会慨叹他英年早逝。人们纷纷猜测,以大石一贯抱持的理想来看,或许再积聚个三五年,他就会挥师东进,去和金朝一争雄长吧。如果大石能够多活两年,历史又会有怎样惊人的改变呢?
就在卡特万大战的前一年,也即1140年,南宋名将岳飞在偃城大败金朝统帅完颜兀术,准备趁胜渡河,恢复中原,河东、河北各地义军也遥相呼应,大金朝面临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危机。可惜岳飞最终并没能完成夙愿,宋高宗赵构随即就下诏诸将班师,并且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岳飞愤而前往庐山隐居,表示“非暴力不合作”,结果被召回临安,扣上一个“莫须有”的帽子,惨遭杀害了。
岳飞遇害是在1141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卡特万大战的数月以后。远在万里之外的大石不大可能得到相关情报,他或许并不清楚,如果在三五年内第二次发兵东征,所面对的形势与离开中原时候是大为不同的。首先,岳家军确实很能打,但岳飞之能够连番取胜,并不仅仅自己能打而已,同时也说明了女真贵族已经开始堕落腐朽,建国初期的悍勇善战之心正在逐渐瓦解,并且金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这点对大石无疑是有利的。
同时对大石东征还有不利的一方面,那就是经过1141年所签订的“绍兴和议”,南宋甘当金朝的臣属,已经不大可能配合西辽军,从南线夹击金朝了。
昔日的有利变成了不利,昔日的不利转化为有利,那么当大石领兵万里而归的时候,他将面对怎样的敌人,将会爆发怎样的战争,又会取得怎样的成果呢?是能够顺利恢复契丹辽在中国北方的统治,还是二度铩羽而归,甚至被打得大败,从而连好不容易打下的西方领土也面临崩溃的危险呢?后人随心所欲地猜想,历史却终究无法假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石真是死得其时,他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顶点撒手尘寰,留给后人无限的崇敬和怀想,用震撼世界的胜利划上这样一个句号,虽不完美,却很圆满。
从王朝创建者的角度来看待大石,他无疑是个胜利者,世界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用短短十年时间就征服如此广大的一片领土,奠定下数世的基业。然而,从契丹人的角度来看大石,他却又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一直梦想着恢复契丹辽朝在故乡和北中国的统治,他南征北战、东杀西讨,只为了积聚复国的实力,而当他真正拥有这种实力的时候,老天却又不给他时间了。当初离开可敦城的时候,大石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将会埋骨异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国去了……
耶律大石去世以后,新兴的西辽帝国并没有因为天纵英才的领袖去世而崩溃,这是因为大石套用了契丹辽朝的政治制度,完善了一整套的管理体系,群臣各安其职,同时也因为他在帝国直辖领域内不再分封土地,没有任何一员将领可以趁机反叛,取而代之。然而,下一代的接班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据说太子夷列年纪尚幼,还没有办法亲自主政,有效地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在初代征服者去世以后陷入危机,这可以称为“二世瓶颈”。征服者深感创业之难,并且也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他们在世的时候或许会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而当他们去世以后,如果继承人年纪还轻,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纯粹是蜜罐子里养出来的,就很有可能肆意妄为,从而使国家瞬间走向衰败。况且,开国之臣们劳苦功高,也未必就甘心接受年轻君主的领导,主幼臣强,从来都是祸乱的重要根源。
很多王朝都无法顺利度过这“二世瓶颈”,眨眼间天下大乱,很快就灭亡了,比如说秦朝,再比如说西晋,甚至连自己也曾经上阵打过仗、才能超卓、登基时候年纪也不算轻了的隋炀帝杨广也有点莫名其妙地没能摆脱这一噩运。还有很多王朝,二世的时候经历过多次朝野变乱,全靠上下一心,苦挨苦熬,才勉强度过危机,比如西周、西汉,再比如曹操才死,北中国立刻人心惶惶,军队的哗变、百姓的暴乱此起彼伏。那么,西辽又将如何度过这种“二世瓶颈”呢?
皇帝死了,太子尚幼,怎么办?其实契丹人早就有应对类似危局的传统方法,那就是母后临朝,摄政护君。当年阿保机去世,太子耶律德光年轻无法服众,全靠了德光的老娘述律太后在阿保机灵柩前自断一腕,震慑人心,才使得局面稳定下来。后来景宗耶律贤年纪轻轻就挂了,全靠了她的老婆萧太后(萧燕燕)抱着儿子临朝称制,才顺利完成景宗朝到圣宗朝的过渡。
西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政治制度基本上全盘延续契丹辽朝,因此也保留了这种太后临朝称制的传统制度。耶律大石去世的时候,遗命太子夷列继位,因为夷列尚幼,就让皇后,也就是夷列的母亲、未来的皇太后塔不烟“权国”,也即暂时管理国家。
塔不烟的全名应该是萧塔不烟,姓耶律的皇帝娶一个姓萧的同族女性为后为妃,本就是契丹辽朝的传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西辽的传统。塔不烟权国整整7年,然后退居幕后,让儿子耶律夷列亲政;夷列统治了13年,壮年而殁,因为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就命其妹耶律普速完临朝称制;普速完统治了整整17年,夷列的少子耶律直鲁古才得以亲政。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即萧塔不烟究竟是不是耶律大石的原配夫人呢?她是什么时候嫁给大石为妻的呢?大石享年56岁,去世的时候儿子夷列年幼不能治国,也就是说,夷列还不到20岁,他起码是在大石36岁以后出生的。考虑到塔不烟统治了7年才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夷列更有可能继位时才13岁,老娘治国7年以后他才刚刚成年。
如果夷列继位时是19岁,那么从大石去世往前推19年,是公元1124年,大石37岁,这一年的七月份他离开天祚帝的夹山行营北上,前往可敦城。如果夷列继位时是13岁,从大石去世往前推13年,那是公元1130年,大石43岁,这一年的二月份他离开可敦城,整兵向西,进行近万里的大远征。也就是说,夷列很可能是大石在可敦城养兵生聚的时候出生的。
对于大石数十年的军旅生涯来说,这段时间相对平稳,娶妻生子,正其时也,话是说得通的,这种猜测也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大石是在这段时间里娶了塔不烟的吗?塔不烟是他第一个正室夫人吗?古人娶妻普遍较早,男子20多岁还没结婚并不常见,而大石20岁的时候是1107年,契丹辽朝虽然连根子都已经腐朽了,却还没有露出瞬间崩溃的苗头——完颜阿骨打要在整整7年以后才起兵造反呢。身为辽太祖阿保机八世孙的耶律大石,肯定不会是讨不起老婆,当时更不会有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想法,他为什么要等到30多岁才在可敦城娶妻呢?
且让咱们从头开始,顺藤摸瓜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吧。首先,假设大石确实是20岁上下、风华正茂的时候娶的萧塔不烟,但是多年无子,或者在战乱中儿子们都死了,直到去往可敦城以后才生下了夷列。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就可以推出塔不烟的年龄并不比大石小太多,不大可能超过10岁的结论。塔不烟在把政权移交给儿子以后,她的身影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夷列在位13年而死,让妹妹普速完监国,却没有请老娘二度出山,可能塔不烟已经去世了。如此推测,则塔不烟60多岁去世,倒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种可能性,即耶律大石的原配妻子,甚至还包括原配所生的儿子都已经在战乱中去世或者失散了,为此他才被迫在与天祚帝决裂、自称王号以后,再次挑了个萧姓女子为妻,也就是塔不烟,生下儿子夷列和女儿普速完——史料上没有记载大石还有别的侧妃,如果普速完是侧妃所生,应该也没有资格临朝称制吧。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松漠纪闻》里所记载的大石因和粘罕赌博而逃的故事可能并不全然是瞎编。按照这个故事所说,大石抛下妻子,带着五个儿子逃出金营,他的妻子随即就被粘罕杀害了。然而奇怪的是,夷列前面,大石果真有五个儿子吗?他逃回来以后没多久就和天祚帝耶律延禧分裂了,没有再经过什么大的战斗,五个儿子没道理全都死绝或者失散呀。难道说子以母贵,因为其后又娶了塔不烟,并且册立她做皇后,所以皇位只能传给塔不烟的儿子夷列吗?这倒是很有可能的。
金宣宗完颜珣兴定四年(1220年),曾派礼部侍郎乌古孙仲端等人出使蒙古,向成吉思汗请和,乌古孙仲端走过西域和中亚细亚很多地方,回来以后口授其见闻,由著名学者刘祁记录下来,完成一书,名叫《北使记》。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记述真实性比《松漠纪闻》要强得多,是这样叙述大石逃离金营的:“金太祖喜爱他(耶律大石)的俊朗和雄辩,就赐以女子为妻。然而大石心中暗怀异志,在跟随大军西征途中,突然带着‘孥’逃去了阴山背后。”
“孥”,可以解释为妻子和儿女,也可以单指儿子。如果是后一种意思,那么和《松漠纪闻》的记载就相合了。如果是前一种意思,会不会金太祖阿骨打赐给大石为妻的女子就是塔不烟呢?大石带着逃跑的“孥”不仅仅是五个儿子,还包括了塔不烟呢?如果这样猜测,那么塔不烟在嫁给大石一年以后,也就是在可敦城期间生下亲儿子夷列,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可惜史料记载太过简单,我们只能进行种种猜测,却终究无法完整了解大石的家庭状况。别说塔不烟是不是他的糟糠之妻,就连他一共有几个儿子,夷列上面还有没有哥哥、下面还有没有弟弟,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来了。
拉回来说塔不烟,她的尊号是“感天皇后”,抱着儿子临朝称制,并且改年号为“咸清”。魏良弢先生因此认为塔不烟很可能多年来与耶律大石同甘共苦,甚至在西辽的建立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所以自改年号,把自己等同于皇帝一般,却并没有引起群臣的反对。然而这种猜测完全是不必要的,换皇帝就理当换年号,不管这个皇帝是年长还是年幼,是亲政还是让老娘、老叔甚至权臣来代管国家。说白了,“咸清”是小皇帝夷列的年号,不是皇太后塔不烟的年号。
不过,塔不烟确实很有统治才能,在她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富足,西辽帝国蒸蒸日上。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大石逝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四方,甚至一直传到了女真人耳朵里。根据《金史》所载,皇统四年(1144年),也就是大石去世的第二年,回鹘派遣使臣进贡,说大石和他们国家相邻,现在大石已经死了。金熙宗完颜亶闻报大喜,立刻就任命大臣粘割韩奴为武义将军,回访回鹘国,并且让他得机会就前往大石(大石之国,即指西辽),去查看一下究竟。
粘割韩奴前往西辽,其真实用意是什么呢?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有两种可能性:一,探看一下情况,看有没有机会发兵攻打;二,看看西辽人肯不肯“归服王化”,也和回鹘一样成为金朝的属国。
那么,这个向金朝进贡的回鹘究竟是什么国家呢?根据他们自称“和大石相邻”的地理位置来看,很可能是指高昌回鹘,《金史》中也记载说粘割韩奴是从“和州”前往西辽的。可是高昌回鹘不是西辽的附庸吗?又为什么会去向金朝进贡呢?
中亚大国西辽,乃是耶律大石一手打下来的,大石才刚去世,高昌就胆战心惊,怀疑将要变天,从而脚踩两条船,向东方同样庞大的邻国金朝派遣使臣,倒也在情理之中。反正天高皇帝远,今天西辽的使者来了,我好生招待着,明天金朝的使者来了,我也盛情款待,你们互不碰面,这西洋镜就拆不穿。况且,就算拆穿了我的把戏,你又能拿我怎样?发兵前来攻打吗?那不正是把我往敌人怀里推么,谁会有那么傻?
总之,因为高昌回鹘的通风报信,金朝得到了大石逝世的消息,就派粘割韩奴出使西辽。感天皇后塔不烟将怎样面对这一来自东方的威胁呢?她会对金使摆出何种姿态,作何种表态?在我们后人看来,确实是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名教大国传后世
: 1141年9月9日,在卡特万草原上爆发的大决战,如同惊雷落地一般震撼了四方,对中亚细亚甚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 从倭马亚王朝直到阿拔斯王朝,中亚细亚迅速地伊斯兰化,把原本从东方稳步向其推近的唐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文化排除在外。怛逻斯之战以后,390年过去了,中亚细亚的绝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了伊斯兰教,虽然大大小小的王国林立、更迭,但执政的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