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这种词不应该在这里出现。只能说民国时期接受理工科教育的人可能比例少,但
无法就此得出文科是民国学术的主流这种结论。48年的选举是蒋政府“纠偏”这种说法,
没有材料,很难支撑。至少目前似乎没有见过任何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
数理组和生物组的平均年龄小,和当时国内接受高等理工科教育的人普遍年轻有关系,而
且理工科出成绩对年龄条件要求小,这和靠积累的治学方法起家的人文学科有明显不同。
这种分析,1948年夏鼐就做过。但却没见他说这和话语权大小没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说
话语权,反而是人文组的一大半人,都有出国留洋的经历,胡适、赵元任等几个人还是中
国科学社的成员,鼓吹“科学救国”。
至于“这些不能马上见效的基础学科”就更想当然了,数理组和生物组中的一大部分,属
于地理、生物、医学。前两个又偏重于资源调查和利用,恰恰因为能马上见效,所以是民
国时期自然科学中的“显学”。这些人的工作没有人去探讨,反而整天扯那几个文人的风
流韵事,这才叫奇哉怪也。
顺便再补充一点,理工科成为今天的显学,就与百年来救亡图存有关系。比起纯科学,中
国更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但实际上,理、工虽然共同点很多,但还是不能
混为一谈的。过于追逐实利、对纯理科精神缺乏认同的工程师思维已经开始成为今天科学
发展的一种障碍。
【 在 YUNMZ (明月楼高休独倚)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可以对比一下人文组和数理组的平均年龄,后者几乎比前者小了一辈,接受教育,早的从庚子后的新政,晚的甚至在五四之后,这样的年轻资历在31年前的学界话语权打死也斗不过人文组,31年后救亡图存,这些不能马上见效的基础学科恐怕还是不如人文影响大,熬到48年,院士是
--
修改:flyfree FROM 159.226.79.*
FROM 159.2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