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前者的《日本帝国的灭亡/The Rising Su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mpire, 1936-1945》、《最后一百天/The Last 100 Days: The Tumultuous and Controversial Story of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后者的《D-Day》、《Pegasus Bridge》、《Band of Brothers》、《Eisenhower and Berlin, 1945: The Decision to Halt at the Elbe, New York》。
John Toland的书我看得比较早一些,《日本帝国的灭亡》是初中的时候读的译本,《最后一百天》是上大学读的。《日本帝国的灭亡》里面,对日本旧军人的赞扬、甚至欣赏处处可见,后来放狗才知道原来他娶了个日本老婆。《最后一百天》里面也很离谱,对第三帝国从上到下、从元首到普通一兵都充满了同情,对罗斯福大加揶揄,说他对斯大林作出了过多的让步,以至于东欧、中欧的大部和柏林都陷于俄国人之手,如果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放手让蒙哥马力拿下柏林,美军进入捷克、解放布拉格,冷战的时候美国和西方的处境就会好得多。谈到苏联,该作者则是赤裸裸的仇视。看来是美国红脖子的一个典型。
Stephen Ambrose的书,相对而言,就要客观得多。就柏林问题而言,他的论述是在雅尔塔三巨头会议上,就确定了对德日作战的方略、以及德国投降之后,各盟国对军管区的分割协议。在此会议上,已经确定了柏林将由东西分治,波罗的海地区、波兰和巴尔干半岛(除希腊)都将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如果艾森豪威尔放手攻打柏林,那么他将付出十万以上的伤亡,而且打下来之后,还是要将一半以上的地域按照协定划归苏联。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从美军士兵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因为谁都不希望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倒在战场上。就纯军事角度而言,攻打柏林也不是个好主意,因为美军兵力有限,直取柏林意味着要放弃合围鲁尔工业区的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人数达二三十万),这违反了军事上的第一要义(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如果美军打下柏林后不想给苏联分一杯羹,并且坚持要解放布拉格(且不说布拉格周围的德军力量必柏林周围强大得多,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伤亡),并未违反协议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打完二战之后,立刻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显然不是罗斯福等人愿意见到的。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John Toland和Stephen Ambrose同为二战史知名作家,但我的观点是,前者是垃圾,后者是珍珠。
--
FROM 208.6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