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策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馀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
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
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 [ 日 ] ,楚、
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韩策二
公仲为韩、魏易地,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史惕谓公叔曰:"公亡,则易必可成矣
。公无辞以 [ 復 ] 反,且示天下轻公,公不若顺之。夫韩地易于上,则害于赵;魏地
易于下,则害于楚。公不如告楚、赵。楚、赵恶之。赵闻之,起兵临羊肠,楚闻之,发
兵临方城,而易必败矣。"
此次韩魏交换领土未遂事件的时间,可以大略推断。公仲、公叔为韩昭侯子,宣惠王之
弟。公仲主政,至早在宣惠王中期 BC320 年左右,至晚至 BC300 年。观策文,事件发
生之时韩魏楚赵四国处于和平状态,故韩魏须考虑楚赵的态度,而齐秦则不在考虑范围
内。而
BC312-311 年,韩魏从秦攻楚, BC309-307 年,魏从秦攻韩, BC305-301 年,韩魏从
齐攻楚,皆不可行。故此事发生时间,最有可能的是 BC318-317 年间,此时三晋和楚燕
构成五国合纵攻秦,并排除齐国,以楚怀王为纵长。魏国的执政者为公孙衍,韩国的执
政者为公仲,因此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大规模的领土交换。而作为盟友的楚和赵也有足够
的分量来叫停领土交换。
此次易地,规模空前,如成功则影响巨大。为说明其缘由,有必要追溯一下三家分晋领
土划分的来龙去脉。
《竹书纪年》在此次易地之前,还记载了发生在 BC358-357 年的韩魏之间一次成功的易
地: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水经·浊漳水注》
《竹书纪年》: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水
经·济水注》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
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
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尚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涅,今山西武乡西北。三城均在上党地
区,构成了后来韩国之上党郡。厘,今河南郑州北。平丘,今河南长垣南。户牖,今河
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三城均在今河南东北部。枳道,由今河南济源向北
直至山西侯马,跨越王屋山,是沟通上党、河东地区与河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即太行八
陉第一陉的轵关陉。
所谓三家分晋,实际上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BC453 年晋阳之战灭知氏之后,三家只
是大概瓜分了晋国的主要城邑,而没有明确的分割国土疆域。各家所占有的城邑,并不
连片,而是分散在晋国(以及晋势力所控制的其他诸侯国地区)各地。三家各自以某一
个或几个大城为中心,向某一个或几个方向发展。同时三家在晋公的名义下,仍保持着
一定程度的统一性。这一过程大概持续了约 70 年,直到 BC380 年左右赵魏彻底决裂。
这一时期,三家的中心和疆域变迁如下:
赵的中心是晋阳( BC453-424 年),中牟( BC424-387 年之前),邯郸( BC387 年以
后)。赵在襄子在位时以晋阳为中心,主要向北发展,继承了春秋末期晋国以及知氏征
服北方戎狄的事业,向北和东北方向推进到代(河北蔚县东北),左人,中人(河北唐
县西)一带。襄子之后,赵实际上形成了以代和中牟为中心的南北两个系统,也随之出
现了内争问题,桓子与献子,武公与烈侯,这两对君主的并立就是其反映。不过赵国的
北进历程受到了中山国的兴起和魏灭中山等事件的阻碍,在战国前期一度有所停滞。另
一方面,赵氏也没有放弃对南方的经营,特别是对卫国。敬侯即位后,在争夺卫国上与
魏氏爆发了激烈冲突,终至双方决裂大战。 BC383-381 年的战争使赵国失去了河南以及
淇水、漳水以南的城邑,基本确立了赵魏以邺、安阳(今河南安阳)为界的疆域。同时
通过连年攻卫,赵吞并了卫国在河北的疆域,确立了战国后期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南境
。 BC359 年,赵与韩分晋国东部,取屯留, BC349 年,再夺晋君端氏。这样赵与韩全
部瓜分了旧晋之东部,赵占有晋北的太原郡,以及晋南上党郡的一部分,韩占有晋东南
的上党郡,这就形成了后来的"两上党"。在晋中西部,魏占有以安邑(山西夏县西北)
、曲沃(山西闻喜东北)为中心的河东郡,进而向东一度以攻秦所得之地建立了以临晋
(陕西大荔东)、元里(陕西澄城南)、少梁(陕西韩城西南)为中心的西河郡。韩占
有以平阳(山西临汾西)为中心的河东郡,也形成了"两河东"。
相对赵,韩魏之间的明确疆域切割要晚得多。 BC453 年以后,韩魏都跨出了旧晋之地,
积极向东南中原发展。一是吞并了洛阳周边的伊洛之戎等势力,以及周王室除洛阳附近
以外的残余领土,韩后来在洛阳以南建立了以宜阳(河南宜阳西)为中心的三川郡,以
新城(河南伊川西南)为中心的新城郡。二是继续向南发展, BC391-370 年间,韩魏历
次攻楚取胜,不但将楚人势力赶出了黄河流域,最终基本占据了楚国方城以北的所有领
土。其中韩建立了以阳翟(河南禹县)为中心的颍川郡,魏建立了以鲁阳(河南鲁山)
、叶(河南叶县南)为中心的汝南郡,以上蔡(河南上蔡西南)、邓(河南漯河东南)
为中心的上蔡郡。三是韩灭郑,迁都于郑,并占有荥阳(河南荥阳东北)、成皋(河南
荥阳西北)、市丘(河南郑州)、管(河南郑州)以南,新郑以西的郑国故地。魏还继
续向东扩张,占有原属卫、宋的领土,将卫国疆域局限于濮阳一地,将宋国的中心由雎
阳(河南商丘南)排挤至彭城(徐州)。但是直到魏 BC364 年东迁大梁时,韩魏之间仍
没有明确划分疆域。
这就是 BC357 年韩魏易地的前因。魏定都大梁以后,迫切要求在东方建立稳定的边界。
因此以承认韩分得旧晋地的上党郡,并将郑北边的厘、宅阳等地给韩,换取韩将河南东
北部的平丘、户牖、首垣诸邑给魏。从此奠定了两国的基本疆域:魏占有河南东部、东
南部、南部的上蔡郡、北部的邺郡,安徽西北部的砀郡,山西西南部的河东郡、陕西东
南部的西河郡,通过"南阳"枳道联接轵(河南济源)、垣城(山西垣曲东南)、安邑,
沟通东部与西部疆域;韩占有河南中部的颍川郡、中西部的三川郡、西南部的南阳郡、
山西西南部的上党郡,通过野王(河南沁阳)、高都(山西晋城)的通道联接南部的三
川郡和北部的上党郡,通过武遂(山西垣曲西南)、陉城(山西侯马东北)的通道联接
西北部的河东郡。
可见, BC357 年的韩魏易地,并未能彻底解决韩魏两国疆域犬牙交错、联系脆弱、不利
于防守管理的困难。魏国东西疆域、韩国南北疆域都要通过两周、南阳(河南洛阳、济
源一带)的战略要道联系沟通,这一地区成了两国疆域的一个轴心。战国后期,韩魏立
场往往一致,共同进退,而两周一般都处于韩魏附庸的中立国地位,保持其附近战略要
道对往来各国的交通畅通,这都是由他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 BC318-317 年这次易地的内容。韩国将"南阳、郑地、三川"给魏,等
于是交出了其在河南的几乎全部领土,意味着要放弃新郑,退出中原,而回到以旧都平
阳为中心的山西西南部。即使这样,韩国还多获得了 2 个县,则说明魏国要把其在山西
之地全部换给韩国,包括整个河东郡和部分上党地区(西河郡已被秦所占)。可见此次
易地规模之大,划分之彻底,非 BC357 年那次可比。这样易地后的魏国,领土全部在黄
河以南,韩国的领土全部在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基本不再存在犬牙交错的情况,是对
整个战国疆域版图的重大改变,必然对列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其最直接的影响:一是
魏国疆域"包二周",洛阳地区实际被纳入其控制,二周名存实亡;二是楚国北面面对的
国家由两个变为一个,压力骤增;三是赵国西面也要面对整个韩国。因此周、楚、赵是
直接感受到威胁的。当然,此次易地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战国历史走向都必然产生重大
影响,既然其未实现,就不必继续推测了。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