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
五国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 " 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 " 王曰: " 然则奈何?
" 对曰: " 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
,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
之后,虽勿与地,可。 " 楚王曰: " 善。 "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 " 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 [ 主 ] 之所见也。王苟无
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廧于齐。 "
[ 韩人 ] 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牛阑,今地不详。马陵之难,可能即指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
诸家皆以"五国约以伐齐"而附此策于前 285-前284年,窃以为不然。昭阳,文献及楚简
资料均可证实为楚怀王时的重臣,怀王前期即以任大司马、令尹之职(前 323 年)。而
五国攻齐在前 285- 前 284 年,其时昭阳恐已离职甚至去世了。韩公仲,亦是韩宣惠王
、襄王时执政者,至迟在前 302 年就已离职或去世了。故窃以为本策系年,应在楚怀王
和韩宣惠王、襄王前期这段时间中寻找,最有可能的年份是前 314 年或前 313 年,即
齐破燕时稍后。
诸侯存燕运动,即《孟子·梁惠王下》所谓"诸侯多谋伐寡人",《战国策》中有两章直
接反映其事:
魏策一
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张仪欲败之,谓魏王曰: " 齐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
以下楚、 [ 赵 ] ,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是王失谋于楚、赵,而树怨于齐、
秦也。齐遂伐赵,取乘丘,收侵地,虚、顿丘危。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
。王之所得者,新观也。而道塗宋、卫为制,事败为赵驱,事成功县宋、卫。 " 魏王弗
听也。
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 " 秦欲救齐,韩
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
" 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尺楚人遽于革下。伐齐之事遂败。
赵策三
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 " 今无约而攻齐,齐必仇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
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强齐,以燕以
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善。"乃以河东易齐
。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由此可知,"约以伐齐"之五国应有赵、魏、韩、燕,另一国先为楚,后为秦。盖齐破燕
后,遭到威胁最大者为赵,故赵主张存燕伐齐最为积极。其时五国(赵、魏、韩、燕、
楚)合纵之阵营尚未解体,作为合纵盟主的楚起初亦与三晋一起参与了谋划攻齐救燕的
行动。而当时秦与合纵阵营之外的齐却是天然的盟友,故张仪"欲败之"。因此,前 314
年围绕着
存燕的政治斗争,初始以三晋与楚为一方,秦、齐为另一方,可以看作是前 319 年开始
的合纵与连横斗争的一个分支和延续。
但是,到了前 314 年后期或前 313 年左右,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齐军由于在
燕地遭到燕人的激烈反抗,看来已难以吞并燕国(前 313 年 - 前 311 年可能是齐军逐
步撤出燕国和燕昭王逐步确立政权的时期,前 311 年燕昭王才正式称元年),因此齐并
燕对楚的威胁已经减弱(但对直接的邻国赵的威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秦对三
晋的反攻(前 314 年破韩于岸门,逐合纵主持人公孙衍),韩魏相继倒向秦(前 314
年韩太子仓入秦为质,前 313 年魏与秦会于临晋,立秦指定的公子政为太子)。五国合
纵阵营土崩瓦解,因此,齐对楚的战略支援意义变得重要起来,楚为了修复自前 319 年
以来破裂的齐楚关系,势必要设法破坏自己一手发动起来的攻齐存燕运动。这就是时任
令尹的昭阳向楚怀王献策的意义所在。
又案,张仪于前313年入楚,说楚怀王绝齐联秦,亦当同时打着存燕的旗号,怀王之真正
绝齐与否,与齐军在燕地的境况亦即齐人能否吞并燕国有很大关系,并非全系于商於之
地或张仪之簧舌也。存燕事件与前313年张仪连横乃至前312年的五国大战,看似关系不
大,实际却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