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这个“赵王”是谁呢?不太可能是赵悼襄王,首先廉颇出走与赵悼襄王及其宠臣建信君
上台恐怕有莫大关系,此二人在台上估计很难愿意让廉颇重回赵国。
其次,赵悼襄王在位的九年间,与秦国没有什么大的冲突,赵国这段时间主要是攻燕,
战绩也不错,虽然有一次五国攻秦,但各国都未尽力,所以肯定谈不上什么“数困于
秦兵”。
直到赵悼襄王九年,秦国乘赵国攻燕之时偷袭赵国,攻下了邺,才可算两国之间开始
大规模冲突,而此战之后不久,赵悼襄王就忧愤而死。
所以这里的赵王应该是赵王迁。赵王迁年幼,掌权的主要是太后倡后以及相国春平侯。
春平侯原是赵孝成王的太子,赵孝成王病亡时,他正在秦国,由于赵国内部的政变,
没能赶回国,他的弟弟王子偃即位,也就是赵悼襄王。廉颇的出走,估计也与建信侯
等宫中势力拥立王子偃排斥春平侯有关,所以在赵悼襄王死去、春平侯重新掌权后,
想重新迎回廉颇也不足为奇。
从赵悼襄王九年开始,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失势、秦王政的亲政,开始连续对赵国发动
猛攻,赵国压力很大,在此种情况下,春平侯肯定会想起老将廉颇。除此以外,赵国
此时迎回廉颇,恐怕与另一位名将李牧还有一定关系。
李牧成名于代郡抗匈奴,但众所周知,赵的主战场在对秦,所以很难说此时李牧在
赵国军界有多高的地位。直到廉颇、乐乘两大名将出走,李牧才开始走上赵军主战场,
但其排名也是在另一名将庞暖之后的,后面的五国攻秦,用的是庞暖为主将而非李牧。
由于五国攻秦未果和丢失邺城两次失败,庞暖也逐步淡出赵国军界。但赵军防守邯郸
一代的主力仍未由李牧指挥,而是由另一员赵将扈辄指挥。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此战为赵又一次重大失败,这之后,赵才不得不起用李牧为大将抵抗秦军,并两次
击退秦国对赵的进攻。
李牧性格耿直,曾公开反对赵悼襄王立倡后为后,这恐怕是他一直不为赵国掌权者
所喜、长期待在北部边境的原因。
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前日而乱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谏曰:“不可。女之不正,国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乱一宗,大王不畏乎?”王曰:“乱与不乱,在寡人为政。”遂娶之。
倡后淫佚不正,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
所以,春平侯希望迎回廉颇,恐怕也有牵制李牧甚至取代李牧之意。
但是,赵国迎回廉颇之举被奸臣“郭开”破坏,这个“郭开”也是后面害死李牧之人。
疑“郭开”实际代表从赵悼襄王时代开始对赵宫廷有巨大影响的“郎中”集团。
这个集团有自己属意的军队代言人,既不是李牧、也不是廉颇,而是后面出现的
赵葱甚至包括已战死的扈辄。
春平侯者,赵王之所甚爱也,而郎中甚妒之,故向与谋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
故谋而入之秦。
李牧因两却秦军,代替春平侯成为赵国相国。但他与赵宫廷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连一个外人司空马都可断言李牧与赵王之间已经是“杀”与“不杀”的选择了。
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另外,赵国似乎有临阵换将之传统。赵悼襄王刚即位时,就派乐乘取代廉颇、结果
导致乐乘被廉颇驱逐的极端事件发生。所以,此次赵国又派赵葱取代李牧、并在李牧
抗命的情况下诱杀李牧、控制军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李牧之死,除了个人性格、秦国反间等因素外,与一直通过母后、幼主控制
赵国朝政的郎中集团恐怕有莫大关系,也是赵国内部倡后、春平侯、公子嘉等几派
政治斗争的不幸结果。
--
修改:forgauss FROM 61.48.214.*
FROM 61.4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