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你对三国的实力对比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判。你只看到动态上蜀汉似乎成长得较快,但却忽视其静态实力始终处于劣势的事实。而且就是从动态来看,荆州之失对蜀汉也是一个伤筋动骨的重创
彝陵之战中,蜀军出动4-5万人,吴军出动约5万人,双方兵力其实是相当的,甚至吴军要略占优势。加之吴军占有地利,蜀军要短期取胜是很困难的。考虑到吴国人口和经济实力要远胜蜀汉,后劲更强,双方如果进入持久战,则最终吴军会占优势,而曹魏更有可能乘机跳出来摘桃子
至于曹魏,不论在哪一阶段,其实力都要远远大于蜀吴之和。
所以从力量对比的角度来看,刘备要一举灭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想要取得一些战术性的胜利,也很困难。需要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而此时蜀军的谋臣宿将大多不是已死就是留在后方,刘备自己虽然久经战阵,但战术指挥能力并不高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蜀军在指挥能力上能够占优势,从而克服实力的不足。
因此,彝陵败得如此之惨也许有其偶然性,但蜀军难以取胜却是必然的。
如果刘备对这一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话,他就会明白同时向魏吴开战最终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只不过是败于吴手还是被曹魏拣了便宜的区别罢了。而如果要联一个打一个,不论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汉贼不两立),还是从实力上来看(魏强吴弱),都只能联吴打魏。
当然,刚刚在荆州吃了大亏,这口气可能咽不下。那么也可以考虑将政治谈判与军事威胁相结合,摆出决战的架式,占领一些边界地盘,要求东吴退让。但这样做一定要分清主次,最终目的是和而不是战。如果刘备打到彝陵受阻,发现继续前进有困难的时候就就坡下驴,跟东吴谈判的话,相信是可以捞到一些好处的,至少已经取得的地盘可以巩固,还有希望让东吴在荆州部分地区再作一些退让。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其重大战略失策,并为诸葛亮不能谏止刘备而感到遗憾。我并不这么认为。
:
: 下面是赤壁之战后,从刘备夺益州到刘备死的年表。
: ...................
--
FROM 210.8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