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代经常迁都的解释,
推荐这篇文章: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见《中国青铜时代》,第42页。
其核心论点为:
“三代各代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
也各有若干迁徙行走的‘俗都’。圣都是
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而俗都虽也是举行
日常祭仪所在,却主要是王的政、经、军
的领导中心。圣都不变,缘故容易推断。
而俗都屡变,则以追寻青铜矿源为主要的
因素。”
追寻铜锡矿源的目的正是为了制造青铜器,而三代都城的分布区与
铜锡矿源的分布区几乎完全吻合。
说白了,三代都城的频繁迁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采矿。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样吧
: 你能否给我一个殷商以前有井存在的例子?如果举出来了,我认为我说错了。
: 我的证明也很简单,现在的考古没有发现井的遗迹,我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
: 认为那时候商人还不会挖井,要知道,挖井的确是一门技术,尤其是距离河比较远的地方。
: 而商代早期也不知道是否存在文字,所谓甲骨文得井字是没法证明的。
: 因为甲骨文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还是外来的也难说。
: 起码据我所知,现在人们吃的绝大多数粮食都不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仅仅有个小米
: 还基本上不吃了,大米国际上主流的认识是印度人发明的。
: 商代也有家畜了,但是这些家畜也都是外来的,因此没有理由就一定认为文字是自己发明的
: 而不是传来的。
: 早商经常迁都,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不会挖井,因此人们只能生活在靠近河边的低地
: ...................
--
FROM 162.1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