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官吏待遇和前朝比不高。冗官问题主要是人太多,而不是待遇太高。
正俸收入是料钱和衣赐。此外不同职务有添支。外官有职用田。办公和公关费用(公款吃喝,礼仪等)用公使供。
多数官员的俸禄中的2/3要被折支,因此大打折扣。闲官的俸禄则全部被折支。只有少数重要职位拿全额俸禄。
历朝许多人,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曾上奏,称官员待遇太差。
在俸禄方面,武官的限制比文官少。例如,对文官公使供的用途有严格限制,但对武官较宽松。当然,实权是在文官手里。
2 冗官,来源于阶官和职官的分立,以及官制改革后寄禄官和职官的分立。
这可看作对官场既得利益者和新生力量之间的一个平衡。有利于任用资历和出身较差的能人。同时对老资格和有背景的人也维持其待遇。但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闲官。消耗了财政支出中的一到三成。
3 宋代的任官政策,可用“鼓励效忠”来概括。荫补鼓励现任官,科举鼓励书生,军功鼓励军人和土匪,流外入官鼓励底层公务员。
a 荫补:由官员的子孙,亲友充任官员。每三年达千余人,高于科举产生的人数。在各种渠道中,质量最差。真宗时搞封禅,大赏荫补,更加泛滥。
b 科举:太宗时开始过量的使用科举,“在位二纪,登第近万”。此后科举泛滥一直未能遏止。此外,鼓励官学,官学教师和官员同等待遇。
c 军功和招安:宋代战事频仍,起义不断,大量人员军功和招安升官。
d 流外入官:胥吏工作到一定年限,富于经验的,可加官职。
4 太祖的不杀士大夫政策,使宋代对官员的贬罚较轻成为传统。多数官员只上不下,官场有人进无人出。
5 宋代士大夫敢言无忌。
苏辙在自己科考应对作文里说,“宫中贵妾动以千计,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简直是指着皇帝的鼻子痛骂。(《栾城应诏集 御试制策》)
6 从太宗时起,历代皇帝和官员都严厉批评冗兵冗官问题,不停的采取各种小修小补措施。但谁也没改变现实,兵越来越冗,官也越来越冗。
7 王安石变法后,为实行新政增加了许多职位。徽宗时冗官达到最高峰。
--
修改:Arjuna FROM 210.82.118.*
FROM 210.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