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这两个文章史实部分错漏太多.
自身逻辑也很成问题.举例见前文.
其次,"宋的基本制度来自中晚唐
其管理社会经济的具体措施多是应付现实的财政形势"
我认为是一个过于草率的结论.
你前后所给的论据,
第一"制度史学界共识如何如何... "
此条已为我所转的各论文推翻.
实际上,唐宋制度的演变是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领域.
从<中国经济史论坛>等各站的论文情况来看,
未看到有你说的这种共识.不同观点和争论倒不少.
第二从我们这些业余读一点历史的门外汉所知的史实
出发,"宋的基本制度来自中晚唐"之类论点也站不住脚,
同名同范畴的唐宋之制应该具体分析,不应简单的望文生义.
中央集权,兵制部分且不论.
例如关于科举.
不错,唐已经有了科举制度.
但是宋给科举赋予了统一全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新功能,
这算不算大制度? 对历史的影响大不大?
再例如,你前文所谓的"古文运动与宋的道学"
这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实际上,古文运动是一个文学运动,反对
胼体文而已. 宋之理学则类似于今日之哲学. 韩柳是文学家,
在宋学来讲,例如与朱熹相比,韩愈最多也就一个三流学者.
再例如,关于财政政策.
和你说的恰恰相反. 宋的财政制度是破坏了经济还是促进
了经济,现在争论很多.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宋之政府于财政持一种主动的进取的态度.
宋的很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用经济手段
主动的强行拔高产品商品率,交易货币率,市场流通率.
(最终达到多收税的目的).
反观唐的政策才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形势而来.
(例如唐之货币税收之一因是货币税运输方便,不易为地方割据
势力抢劫,etc)
所以,中晚唐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因应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
宋之创举则在于利用经济政策主动的改变社会现实.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转贴这几段东西是为了说明宋的基本制度来自中晚唐
: 其管理社会经济的具体措施多是应付现实的财政形势
: 与唐后期相比,其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并未相应发生质的变革
: 至于褒贬宋明的词句和一些数据,仅可参考而已
--
FROM 2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