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支
[原创]末座少年——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和少年时代详析(12)
杨玄感之乱平定以后,充满强烈挫折感和愤怒感和恐惧的皇帝陛
下,开始大肆诛杀。人们常常会谈到炀帝的暴虐和疯狂,然而仔细注
意一下,杨广前期所造成的死亡,多是在各种大工程里服役劳作而死,
并非他有心所为,其实他还很注意想法子为服劳役的百姓提供相对比
较好的工作条件。当然这受限于技术条件和经济能力,杨广的努力成
效有限。对于大臣,杨广也有对这个那个的不满,可总的来说他没有
去任性大杀特杀,要论杨广在大业九年之前杀的大臣和株连的程度,
那比他老爹还少些。许多看来“该杀”的他都加以原谅,比如那个造
自己反的弟弟杨谅,亦不过将其幽闭而已。或者那些“不该杀”的,
如薛道衡等人,并没有因此株连其家族。
杨广第一次显示出没有理性的愤怒和疯狂,正是在杨玄感变乱之
后,他在进入东都洛阳时说过一句“名言”成为“炀帝是暴君”的明
证,那句话是这样说的:“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
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杨广说这话时的心情倒也
可以想见,世事对他的讽刺是如此强烈,关陇旧家一伙心怀鬼胎的,
关东高门一群总想捣乱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社会充满了动荡莫测的
因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是治一个部稳定的大国。魄力和才
力稍有不足之人,就会身陷局中不可自拔,经验有待总结,教训有待
吸取,更多的智慧有待集合和条理。秦二世而亡,隋二世而亡,比起
当年的秦二世来杨广或者要有才气些,但终于不足,其结局也就差不
多了。历史实在是一个很无情的东西。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飘橹。相关死者据说有三万多人,被
牵连而流放的,也不计其数。
在莫名其妙倒了霉的人里面,有一个正是长孙兄妹的舅舅高士廉。
杨玄感叛乱,与大将斛斯政互相勾结。偏偏高士廉和斛斯政有一
些交往,就被贬为硃鸢主簿。硃鸢在现如今是越南的地方,就当时来
说那也和化外天边差不了多少。高士廉甚至怀疑自己就要如此一去不
复返,他担心自己的老母亲和被夫家赶出来的妹妹没有生活依靠,就
把自家的大宅卖掉,用变现所得的财物买了一个小房子以后,把钱分
作两份,一份留给妻子鲜于氏供养母亲,一份留给妹妹和外甥长孙无
忌度日。如此把钱全部留给了家人,自己只轻装而去。这也是一时佳
话,当然日后高士廉舅舅自有归家之日用武之地。
说来长孙无忌和他母亲居家过日子的金钱问题,倒也未必会让他
们十分操心。李世民之为人,散财的种种举止倒蛮有名,料想不会让
自己这个大舅子兼好朋友的家里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当时象李氏
这样的家族确实极其富有。高士廉被贬时可能李世民还没能回到关中,
如果李世民之前确实随父母去了涿郡(很可能还包括他的新婚妻子长
孙氏),变乱中要紧赶着扶灵上路不免危险,等杨玄感之乱平定后再
走,也很需要花一些时间才走得到的。
杨玄感在大业九年的八月战败,九月里杨广即派自己信任的大臣
裴矩去“安集陇右”,大概就有分夺李渊权限的意图。李渊开始深自
韬晦,努力让自己显得无害。李世民若在这段时间前后回到关中,一
定会有一番比在涿郡愈发强烈的物是人非的感触:母亲已经死了,父
亲变得很有些不同,妻子的家人更遭遇重大的变故和不幸。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刚开了个头。
大业十年,皇帝依旧一意孤行地进行第三次东征高丽。这一次高
丽也顶不住了,向杨隋表现出投降的意思,这时候杨广没有趁胜追击
灭掉高丽,满足于这个表面上的胜果,匆匆结束战争。结果这么一来,
反而给了高丽喘息的机会,不久以后就继续我行我素,不听杨广的诏
命使唤。说来杨广如此轻率地放了高丽一马,或许也有他不得已之处,
本来就是强行出兵,军队和后方都不稳定。这时候天下的盗贼已经多
如牛毛,光能在史册上露一脸的都可以数出十多拔来,那些更小的杂
毛贼们就更不用说了。
皇帝的脾气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日益恐怖,如果说往年进谏反对陛
下的大政方针已经很危险,如今则更要被扣上“沽名钓誉”所以死了
完全是活该的帽子。“我性不喜人谏”,杨广对自己的心腹臣子虞世
基说到,“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
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是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杨广所言颇有
道理,进谏为求名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都
很多,这些是人之常情。不过天才长在杂草中,有用混于无用里,简
单地叫大家闭嘴永远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同时,并非不吭声就能获得保全,有些人就什么也不做,名字叫
得不好也不行。
大业十一年的春天,郕国公李浑被满门抄斩,事情的直接原因有
三条:一条是杨坚当年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洪水淹没都城,水中唯有
一颗李树独立;一条是动荡的天下据说传诵开“李氏将兴”的谶语;
一条是李浑和皇帝宠臣宇文述不和,宇文述诬告他。
第三条也罢了,第一条和第二条未知是否真实,因为不排除李唐
兴起以后为了给自家造天命,伪造前代故事的嫌疑。然而亦有可能为
真,不过应该看到在当时的乱世中,应该是各种杂七杂八的谶言纬语
满天乱飞,随便你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大概都可以拎一个来吹吹牛。
杨广特别地注意到了李浑一家,却是因为李浑的家族算来是“十二大
将军家”之一,处于关陇旧家之核心重镇的地位,家世即盛,才能在
乱七八糟的谣言里吸引眼球啊。据说恰恰李浑的名字就带三点水,侄
儿李敏小名又叫“洪儿”,杨广愈发忌讳,故意说起父亲的噩梦来逼
他们自杀。李敏终于没自杀,那么就只好被皇帝陛下他杀了。
说起来,杨玄感造反时作他“谋主”的李密,是八柱国之一李弼
的重孙。再说起来,八柱国里有两个姓李的,除了李弼还有一个李虎,
而此时承袭唐国公爵位的李渊,名字里也有三点水。
个人其实蛮怀疑,李渊在大业九年底到十一年初这一段时间里,
不光是饮酒纳贿韬晦韬晦。为了讨好他的表弟,大概他还做过其他许
多见不得光的事。收罗骏马鹰犬献给皇帝陛下那是小事情,至于有没
有伙着各位“奸臣”揣摩皇帝的心意整人害人,怕都要两说。因为尽
管情况相似,但李渊的遭遇和倒霉的李浑大相径庭。就在李浑一家被
抄斩以后不久,皇帝陛下到山西中部的汾阳宫避暑,李渊则被派到山
西“黜陟讨捕”,得到关键的重要军权。
说起来,汾阳宫在楼烦郡,大约是在李渊作该郡太守前后下旨修
造的。演义小说里有杨广为了整李渊,让李渊在三个月里修造晋阳宫
的段子。李渊为了赶造工期修了一片小巧精致的殿宇,虽然后来还是
不免被人故意挑刺儿,在演义小说里靠着他家次子的灵机一动化险为
夷。其实这个段子的原型是汾阳宫才对,此宫确实修得不太大,杨广
在大业六年曾想扩建还有大臣张衡进谏他不要浪费人力物力。张衡为
此也倒了霉,被贬职到最后赐死。
但汾阳宫似乎真的因此没有扩建,到大业十一的夏天,随驾来到
汾阳宫百官士卒都没有地方可住,在山野间结草搭棚居住,满山遍野
望去,倒也颇为壮观。
李渊就忙着在山西南北沿汾水河谷上下奔走,力图在皇帝表弟的
眼皮子底下不出差错纰漏。
按《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记录,李渊此时正式的官职名称应该
是“太原道安抚大使”,对道内文武官员有“黜陟选补”的权限,从
山西太原到河东地区的兵马都由他节制。李家开始“经纶王业”,当
由此时算起。
对于李世民来说,从九年到十一年、从涿郡到关中山西,这短短
三年发生了一系列铺天盖地而来的剧烈变化。国家如是,家庭亦如是。
这一切的变化不会不给他的个性形成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像,虚岁十
五到十八,实岁十三到十六,原本是一个人“本性”成型的最关键时
刻。可惜这一段时期里有关李世民的记载可以说等于零,我们只能从
未来他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的表现来回溯。
未来的李世民在一种很张扬的“骄纵”之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
另一种形象。他很有耐心,在战场上等待战机时从来不会焦躁失措,
和敌人对峙数月急死从来不是他而是别人。他对人亦很有周到礼貌的
一面,秦王时代幕府里人才济济、文皇帝时代君臣关系融洽,都需要
一种强大的包容力量。实际上,无论是作战还是行政,李世民之“小
心谨慎”的劲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他那个以小心谨慎
出名的父亲。一种极精于事故的老练,可否正是在国家家族的剧烈变
化中,打在他个性之中的另一种深刻烙印呢?
回到最开头的故事,按杜工部的诗句,那一次聚会时李世民有十
八、九岁,唐人自然不会按西历算什么实岁,那么聚会的时间应该就
在大业十一、十二年。
王家夫人的这句话,未必全无所指。大业十一年的时候,天下之
乱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尽管还没有走到全盘崩溃的最后一步,人们
的心里充满了混乱不安是必然的,同时如王、韦、二杜、房等人,本
也是胸怀大志却无缘一展的人物,将乱世视作机会也很有可能。这时
候,出身八柱国家又有一个掌兵权之父亲的李氏兄弟,在众人里显出
一种特别突出的地位,似也有迹可寻。若说王家夫人的一句话有什么
玄机,亦当是与唐国公家族尤其是李渊的位置密切相关的。说不定两
兄弟都在王家夫人的玄机所指之内,也可能确实因为李二更年轻可以
说得更无顾忌所以表面上只提了李二一人,但不管形式如何,内容应
该都更多地指向两兄弟的父亲和家族。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这时候的李世民,终究仅仅是一个“末
座少年”而已。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