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支
[原创]末座少年——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和少年时代详析(11)
杨玄感不再是一个“盗贼”,他是正正经经的故越国公杨素的长
子,现任越国公、礼部尚书。
从表面上来说,杨玄感一家“深受国恩”,他应该绝对不会背叛
的人。杨玄感之父杨素是北周时由周武帝逐渐提拔上来的人,可后来
在杨坚将要篡周时投靠杨坚,杨隋代周时的稳定战争、平陈战争、平
定岭南叛乱、打击突厥作战里面,杨素都颇建功勋。杨坚带兵极其严
酷,在战前就有事没事找借口杀人,两军初接的试探阶段更故意派小
股士兵去送死,那些不死的士兵回来不论是非通通砍头。却因为其深
得隋文信任,部下的战功再小也可以得到赏赐,不象其他将领那样有
时候大功劳也可能落空,所以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跟着他作战。杨素的
这份“残忍”当然可以从今天的道德观来大加批判,而就其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来看,说战争的残酷也许还泛泛了些,以此来看几百年乱世
的余波,或者让人不能不一叹吧。
当然,在当时来说更重要的是,杨素是那样地被文帝所信任,所
以他成为隋炀夺位的关键人物。杨广为晋王时成功地拉拢杨素成为自
己的党羽,杨素为杨广获得父亲好感出了很多力气,所以杨广登基后
杨素一家愈发贵盛。
可是,杨广对这个权势过重的臣子,已经生出戒备之心。史载杨
素死时杨广对侍卫说“如果杨素不死,我早晚要灭他的族”,此话即
使不真,杨素受到猜忌也有其必然之处。据说杨素也颇有察觉,所以
患病不肯就医吃药,宁可就这么在荣华的顶点死了算了。可作为他的
长子和继承人,杨玄感年纪还轻,总不能学父亲死掉了事。皇帝的这
一份猜忌虽然随着杨素的死暂时平息,也不可能不给杨玄感留下不安
的阴影。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杨玄感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其
实他若从此以后老实享受富贵不多说话不多揽事,也未必不可以太太
平平地活下去,但既然心有不甘,那么皇帝的忌讳就成为更大的一个
问题。
就这样,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竟趁着杨广车驾在遥远辽东的机
会,举兵反于自己督粮的大本营黎阳。
杨玄感叛乱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个偶然事件,可也有其必然
因素:杨广一系列政策导致流民盗贼遍野,皇帝本人和国家大军又远
在境外,从而使杨玄感认为有可趁之机,那自然是一个因素;上次高
丽之战的惨败情状,在很大程度上怕也引发了好些人对皇帝军事能力
的藐视,也应该看作一个因素;三百多年乱世造成的不稳定,则是第
三个因素。
丧乱之末,整个社会构成、大众心理和思想教条等等都处于不够
稳定的状态,当初杨隋能够如此轻易地代北周而起,靠的就是这种不
稳定和上层贵族普遍的投机心理。实际上中国社会经过南北朝几百年
变乱后,进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所以杨隋若想自己的统治稳固,
不仅需要一系列稳定的措施和工作来结束这种人心上的乱世余波,更
要有远大的目光和深邃的视野来开创且稳固新一种形态的中国社会。
然而杨隋在这一点所作的工作远远不够,杨广过分喧闹的种种事业是
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创举则局限于如同《区宇图志》、《长州玉镜》
这些百科知识书籍,深度和广度固不足以立千秋规范。由此人们的心
理依旧浮动不安,杨玄感的投机心理亦很容易得到发挥余地。
大约就在杨玄感叛乱左右,李渊之妻窦氏在涿郡过世,终年四十
五岁。
窦氏终于涿郡,说明她跟着丈夫一起来到准前线。炀帝的几次征
伐中,后宫和百官家属往往也大批随行,常常成为倍受后世嘲讽的一
个举动,作战就作战,拉上这一大票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不是白白增
加前线和准前线的压力么?然而这很可能是北周以来的一个传统。当
年宇文泰刚入关中不久,高欢时来大军进犯。宇文泰到同州也就是今
天的陕西大荔县御敌,这里靠近黄河岸边,就是一个准前线。宇文泰
把这个准前线上的土地赏赐给手下大将,李虎和杨忠就把家安在了这
里,在关陇旧家的阖门拼死抵抗里,成就了宇文氏稳固关中的战略意
图。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杨广的回忆。原来北周灭北齐的战
役中,杨坚随北周大军出山西入河北,杨广当时才八岁,也随军来到
河北博陵也就是河北定州,由此可见这场大战中杨坚也是携家带口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一般来说农业民族的正规军是不会
这样作战的,只有游牧民族才有如此风气,一旦远征,全族同行。北
周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本有一种“倒退”回部族制的意味,
北周一系的关陇旧家,确实还带有一种浓厚的胡风和武风。这种一上
阵就全家动员,自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时的环境,毕竟中国是一个
农耕社会,试图长期保持游牧民族式的作战方式是会造成很大问题的。
不过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关陇家族的子弟从小就熟悉军旅生涯,
其剽悍善战亦可想见。
即然窦夫人都跟到涿郡,李氏兄弟尤其是李世民随父母到河北涿
郡的可能性也很高。在前面提到的李世民弹琵琶的故事里,他弹唱出
来考群臣的曲子,据碑文说在许洛仁的故乡流传。碑文注明的许洛仁
故乡是河北博陵,即今天的河北定州,正在河北中北部。李世民既拿
这首曲子来考问大家,此曲在博陵之外很可能传播并不广泛。那么,
他要学到这个曲子,就很可能是在河北本地学到的。查李世民一生经
历,确切可知的去河北的时间,是武德四年到五年,他率大军前往河
北平定刘黑闼之乱。但如果他是在那时学会此曲,当时跟在他身边的
那一大票将军幕僚们就没有不知道的,也无所谓以后拿来考问大家取
乐。
所以,许洛仁碑中提到的琵琶曲,就极有可能是在大业九年里学
的。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是一个除了亲戚朋友外没什么人认识的唐国
公次子,年轻好动的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喜欢弹琵琶的爱好,到了一
个新地方,听到一首新曲子,一时心喜学了下来,除了拿去和父亲、
兄弟、朋友对弹对弹,别人自然不知道。
个个人甚至认为他的新婚妻子也会跟着丈夫、公婆一起来涿郡,
窦夫人都来了,她有什么不可以来的。还别说,窦夫人既然终于涿郡,
出发的时候可能她的身体已经不太好。有媳妇跟着照料,诸事还要方
便许多。
在涿郡的这段日子,应该是到现在为止李世民离战争最近的一次
体验。战争不仅仅在不远处的高丽前线进行,更在整个河北平原上由
众多的“盗贼”引发。“盗贼”们此起彼伏的虽然混乱却没完没了的
反抗,如许多人都提到过的那样,必然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
供应前线大军所做的种种复杂后勤工作,亦必然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
印象;隋军在河北平原上四散而频繁的“剿匪”战斗,个人觉得以李
世民“已经”十六岁的年龄,可能都颇有接触,从而带给他许多非常
直观而是在的战斗经验。
对这个初涉人世就一头扎进“鼎沸”环境的少年,其所受的震动
和迷茫,是不是比已成年的人或还很幼小的人,都更加来得敏感深刻?
然后,母亲就这样客死异乡,这对十六岁的李世民来说又是一个
很大的变故。不过应该就是李家在一片悲痛和混乱中筹办丧事的时候,
杨玄感的叛乱发生了。史书记载说杨玄感要叛乱时,李渊已有察觉,
他在涿郡和老朋友宇文士及暗暗商量,尽管史书记载语焉不详,作为
炀帝女婿的宇文士及竟似颇有怂恿李渊一起起哄造反的意图。李渊本
来的任务是在怀远镇督运粮草,他突然离开职守来到涿郡,怕正是为
妻子死了这样的大事告的假。
宇文士及和李渊的密议,从记载来看,做父亲的连儿子们都没有
告诉。这也不稀奇,毕竟所议太大,而这时候看来李渊并不认为杨隋
的气数已终,贸然造反很容易失败吧,那全家人就都完蛋了。儿子们
也都还年轻,长子建成这一年也才二十五岁,把这种还没边儿的“异
志”告诉他们难免年轻人不够城府反而惹出事来。况且妻子刚死,那
些孩子都在悲痛和茫然中,情绪也愈发不稳定。
李渊做出的决定是暂时仍然向表弟尽忠,他把杨玄感的异常行动
报告给杨广,这也为他赢得了一个出头的机会:皇帝陛下命令李渊立
即赶往关陇,代元弘嗣为弘化郡太守,兼知关右诸军事,也就是说可
以节度整个陇上的军队。原来元弘嗣的亲戚斛斯政是杨玄感一党,虽
然元弘嗣本人尚无造反迹象,皇帝仍旧对他不放心。
也就是说,这一刻,杨广对李渊还是放心的。
弘化郡在今天的甘肃庆阳,这个地方到唐初改名为庆州,武德七
年在李唐政局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的“杨文干事变”的主角杨文干,
当时所任即为庆州都督。关陇一体,从弘化郡/ 庆州一地南下,便可
进入关中平原北部的泾水流域,然后穿过泾水河谷就到了离长安不远
的咸阳地区——所以,无论是今时的杨玄感之乱,还是未来的杨文干
事变,弘化郡/ 庆州的地理位置,实在相当重要。
从河北北部到甘肃南部,李渊急驰而去,当时从北面山西借道,
绕过杨玄感叛乱军横扫的中原地区。这时候他也不可能还带着家人慢
慢行来,包括窦夫人的灵柩,大概都只能丢在脑后。
其实杨玄感叛乱时,其谋主李密曾向他进献三策,上策是立刻率
军北上占领涿郡,这样可以卡住隋之大军南下的道路,被堵在境外的
隋军前不得进后为敌国,更被切断了后勤线,很容易全盘崩溃,那就
是一劳永逸的法子。如果当时杨玄感听从了这个建议,也不知道未来
的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杨玄感能不能成功姑且不论,李渊或者也正
好被派去弘化郡先一步急急地赶着走了。那么李世民呢?他多半还留
在涿郡,等局势稍微平静以后才好护送母亲的灵柩慢慢返回关中。杨
玄感要前来进攻涿郡,他会否因此加入战斗?他会立下一些小小的战
功吗?会成为俘虏吗?会战死吗?如果他就这么死在这里……
所谓历史没有“如果”,杨玄感选择的策略也成为了后人给与许
多诟病的“下策”。李密的中策是一口气向西攻入关中趁虚夺取长安,
下策是在河南本地围攻东都洛阳。杨玄感在黎阳等地聚集起人马以后,
便开始围攻起洛阳来。他的这个错误决策其实也有不得已之处,因为
当时响应杨玄感的,倒多是关东豪强。
杨玄感的家族,可以说是关陇旧家的行列,然而他起兵的地方,
则为关东重镇。说起来也是让人不知道该笑该叹,杨坚杨广父子对关
陇旧家心存疑虑,所以杨广即位后立刻大修东都洛阳,且把自己的大
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了关外地区。可是关东依旧和他不交心,天
下之乱起于河北,民间的叛乱之巨亦在关外。即自外于关陇、又抓不
住关东的杨广,看来确实没有这个资格成为新时代天下的主人。在他
以后,李渊就把相关的政治平衡玩得很不错。至于李世民更是在一大
批“东人”的鼎力支持下夺取政权,亦从未失去关陇集团的忠心,更
兼得江南士人的支持,他的胜利绝非仅仅是玄武门前那一点“阴险狡
猾狠毒”那么简单的事情。
关东人士对杨玄感的响应,这里不想举太多例子,不过确有两个
人物值得一提。
一个是房彦藻,山东齐郡人,从其姓氏和郡望来看,个人很怀疑
和房玄龄有什么关系。因为房玄龄也是齐郡人,父亲的名字还偏偏叫
房彦谦。或者两人是本家,恰好房彦藻和房玄龄之父同辈。不过亲戚
关系应该很远,否则史书里应该提一提。此时的房彦藻虽然是隋朝的
一个小官,却自视很高不满意自己的位置,所以跑来投靠杨玄感。后
来杨玄感失败,房彦藻辗转流亡了一阵子继续跟随李密,深得李密信
用,又多能说服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诸盗”归附李密,可见是个本
地区的豪强人物。
另一个是孔颖达,河北翼州人,字仲达。此公是孔子后裔、关东
大儒,对后世影响之巨倒远在杨、李等人之上。据说孔颖达自幼聪慧
过人,经典学术的功力很深。大业初年的时候曾下令诸州推举通晓经
书的贤良入京,孔颖达被本郡推选,在和诸儒论难中脱颖而出。可是
这也使他遭了忌讳,据说竟有人想刺杀他。当时救了孔颖达一命的正
是心怀大志刻意接纳天下俊秀的杨玄感,后来也是在杨玄感推荐下孔
颖达补授太学助教。这个时候孔氏也跑来给杨玄感助威,算是报答当
年的救命之恩。不过这一趟路孔颖达是跑错了,以后他还会继续错了
又错。直到最后一次这位大儒者才终于站对位,以秦王府十八学士的
资历走进大唐的贞观时代,那又是后话,暂且不提。
关东人士的拥戴给了杨玄感力量,同时又限制了他的行动。杨玄
感那么急切想要攻打洛阳,也因为洛阳长期作为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
具有相当重大的象征意义。反倒是急攻关中,让手下这批临时纠集起
来的人离开本乡本土长途奔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可是洛阳经过杨广的大力修建,城池兼顾物资充足,一时半会儿
很难攻得下来。这么一耽搁,杨广从高丽回师,更调动了各路人马围
剿。此时的杨玄感见势不妙,又想绕过洛阳直入关中,可是这一走以
后屡战屡败,以关东人为主的杨玄感军已失去斗志,集合起来的隋军
又多次打击,终于把杨玄感彻底打败俘获。
李渊则先一步赶回关中,在弘化郡顺利接替元弘嗣的位置并得到
陇上所有军队的控制权力。这时候又有人跑出来和他嘀咕“天下事”,
这一次的心急者是窦夫人的堂兄窦抗。窦抗的话相当直白:连杨玄感
那样的人都可以造反,你们李家怎么反而落到人后了?
李家落后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老话,其实也不一定
完全正确。至少在这个时候李渊是不想“先发”做这个出头鸟的,说
来这时候以他所处的地位,有可能亦能有所为。关中兵马大多东调前
去剿灭杨玄感,李渊在陇上握有的军队如果突然南下长安,还真有可
能就这么把关陇夺到手中。不过这么一来,炀帝尚在人心未散,“乱
臣贼子”的名头背定了。又容易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炀帝如果能很
快收拾掉杨玄感,坐镇东都发诏讨逆,李渊亦未必吃得消。
不过要说李渊这时候一片忠心那就太假,窦抗敢来和他说这个话,
说了以后他也不揭发,都可见李渊实际上是“包藏祸心”。同时李渊
还在自己的辖区内大树恩义,收买人心。他的前任元弘嗣据记载是个
著名的酷吏,如今本地区换了他这个好脾气性宽仁的长官,一下子就
有许多人和他套起近乎来。天下动荡人心思变也是有关的因素,唐国
公的李家自认陇西李也有许多年了,在关陇一带本有扎实的根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定杨玄感之乱的杨广对李渊起了疑心。
杨广自然不会知道窦抗的话,可就从李渊的行为和如今他所处的地位
等等来看,隐隐觉得这个表兄有鬼是有道理的。杨广召李渊前去见他,
据说李渊病了一时无法成行,李渊的外甥女王氏这时候在宫里为妃嫔,
杨广就问王氏“你舅舅为什么没来”,当王氏以李渊生病作答后,杨
广据说是颇有些恶毒地问了一句“可得死否?”。
说句实在话,就看李渊老爹在这次事变前后的种种鬼鬼祟祟的小
动作,他也活该遭此一问。
听到皇帝气话的李渊知道自己做过了火,大惊之下赶紧改弦易辙,
成日里饮酒纳贿以自污,这也是历代臣子为避“嫌疑”经常采取的一
种手段,往往亦能奏效。向皇帝表示“我是没有能力造反的”,比表
示“我是无心造反的”更有用。
李渊开始彻底地变成人们所熟悉的那个造反前的李老爹的形象,
大概也就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史书记载说他后来受了挫折接受亡妻
当年的建议,收罗了不少名马鹰犬献给杨广,算来也在此时。李渊这
一韬晦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光,中间发生的好几件事情只怕让他更加
心惊肉跳。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