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是我自说自话的解读----------
徐本为淮夷和殷商残部的融合,和夏商西周三朝相始终,其淮夷一支
的先祖与后羿灭夏少康中兴可能都有关系,并在商周革命之际可能和
其他东夷部族一起,与周东西呼应夹攻殷商。商周革命之后,在成王
年间,武庚、管蔡等纠合徐淮夷对抗周公,被周公东征苦战三年后击
破。然而淮夷、徐夷依然不甚伏贴,成王之子康王在位时又有东夷大
反。周昭王16年,在伐楚之前再次出兵东夷,这次东夷各国见力所不
敌纷纷表示归顺,然而三年之后宗周六师在楚全军覆没,周昭王身死
汉水,周在南方的大败连带影响到对东南的控制力。
穆王13年,徐夷乘周穆王在西边巡狩之际,发动南淮夷诸部起兵攻周,
一路深入打到伊洛之间,而且最嚣张的还是在路上籍朱弓朱矢祥瑞称王,
公然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周穆王轻骑疾驰回中原,由于兵力不敷,不得
不向父辈死仇楚国借兵击退徐军,然而徐国在东方仍然势大,周不得不
暂时承认徐的王号,并同意徐对东方36国诸侯拥有部分宗主权。徐之
称王,还在楚之前数代,这就出现了罕有的天有二日,民有二王的情形。
然后徐偃王发现纯军事手段暂时还不能和周、楚的暂时同盟抗衡,于是
施用政治手段,效仿周文王以仁义反衬商纣的无道,对百姓和周围诸国大
施手腕,以自己的仁义反衬穆王的无道,拉拢人心。
天有二日让周穆王不甘和愤怒,“仁义”则激起周王基于历史更深的恐
惧。但而且自命以礼治国的周也不好直接攻击仁义的徐,于是就策动楚国
当打手,出兵击破徐国。面对楚军兵锋,一方面是力量不敌,一方面为了
维护自己仁义的名声,徐偃王不做抵抗偕同民众撤退到彭城一带,同时
削去王号,自我流放,徐国向周妥协。周不为己甚,更不想让楚完全吞
并徐地作大,于是出兵援徐败楚,再次册封徐伯。
若干年后,宣王中兴时,徐国又不服,劳动周军东征迫其服从朝贡。再后
来,吴灭徐,楚灭吴,终据徐地,而徐在淮泗之间悠久的政治、文化、
经济、军事底蕴又培养出了项羽、刘邦和整个丰沛集团。
中国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