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化哲学艺术论坛→冠徐文化研究→古徐国政治历史文化研究
→《徐偃王志》刊前语
《徐偃王志》刊前语
《徐偃王志》刊前语 徐炳仁 蒋广慧 徐偃王是徐国历史上的重要人
物,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以仁义而著称的。因仁义而
兴国,亦因仁义而失国。对于这样一个远古历史人物,古史资料上多
有记载,然而又很简约,因此给我们研究他带来了诸多困难。
据说,在很早以前,是有过《徐偃王志》这书的,但后来失传了。
直到清代,徐时栋才又作了一个《徐偃王志》,估计此书非彼书,肯
定不是先前的那个《徐偃王志》。我们当然为不能一睹那个《徐偃王
志》而遗憾,但也因这本《徐偃王志》而庆幸,好在徐偃王的事迹较
完整地流传下来了。
《徐偃王志》史料性极强,原书有很多注解和引证,考证遍了几
乎所有当时可见的史书文献,足见作者对徐偃王研究之精深。我们现
在将其原文(不含注释和考据)整理出来,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些
资料,同时向大家介绍徐偃王这个历史人物。
关于《徐偃王志》的作者徐时栋,我们只知道他是晚清时候人,
生卒年月大约是1814年—1873年,字定宇、同叔,浙江鄞县人,道光
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除《徐偃王志》外,另著《逸汤誓考》、《诗
音通》、《山中学诗记》《柳京诗文集》等。他在《徐偃王志》中穷
尽史料,极力考证,基本上客观的叙述了徐偃王的一生并徐国的历史、
地理等,是我们研究徐国史和徐偃王这个人物必不可少的资料。
徐国在历史上存在1600多年,几与夏、商、周相始终。是什么力
量支持着它走过如此漫长的岁月?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创造了怎
样的辉煌?给后人留下了什么遗产?1600多年,仅仅这个时间概念之
谜就够我们破解的了。试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诸侯国连续存在了
1600多年?没有。虽然徐偃王曾经“仁而失国”,然而徐国并没有因
此而亡,他的儿子又袭了国君。这里的“失国”,只是他本人因“不
忍斗其民”而主动撤退、放弃国君之位而已,徐国并未出现“断代”,
并未“亡”。
徐偃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把他和仲尼、
周公、皋陶、伊尹、禹、汤、舜、尧并列一起,似乎他也是圣人,也
和尧、舜、禹一样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元首”。他的思想,特
别是仁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徐偃王志清。徐时栋过去因《徐偃王志》刻本极少,而只存于个
别图书馆或私人手中,为人所不知。我们得其复印件后,以为是研究
徐国的极珍贵资料,不敢在我们手上浪费这个“资源”,于是加以整
理,决定公之于世,将此“资源共享”。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
家指正。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此道者能够利用这资料,在徐国历史和
文化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我们热切盼望古徐国研究热的到来!
徐偃王志序(一)
典午之世,有徐偃王志。作者何人,无可考,而其书亦亡。唐韩
愈作徐偃王庙碑,以为天以柏益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
自然异也,於是天下始知偃王之行义,子孙繁盛。而其事迹则往往未
知详焉。鄞艺文志录徐偃王志六卷,为徐柳先生作。余欲求之,不可
得。一日其从孙正逵袖是志,示余。余大喜过望,乃尽半月之力,为
之仇校,由此益知偃王之终始。而春秋时之徐有三,未可混言之也。
昔罗氏泌撰路史,多据谶讳以说,皇古本不足信,即以徐事论,因水
经注之误,而造徐调之名,因宋康之误,而造徐康之谥,因史记之误,
而造徐姬之姓。志中一一辨证,其尤可贵者也。夫古今无不亡之国,
暴戾眦睢视人民如草荠,虽存亦亡;修德行仁,弃土地如敝履,虽亡
亦存。朱氏绪曾曰:“偃王避楚之锋,不忍斗其民。其后嗣守土不绝,
迄数千年。芈姓无闻,而徐氏繁衍。”此本昌黎之说也,然则有国有
家者可以鉴矣。志分为六,曰记事上;曰记事下;曰世系;曰地理;
曰冢庙;曰论说。凡经、传、子、史、预斯有益,悉皆钞内。论辩尤
必折衷,至当非良史,才能如是乎。昔在明初有朱伯贤右者(见渔洋
书跋),尝著邾世家一书,杂采春秋三传为之,朱为邾后孝子慈孙不
忘所自其意一也。正逵郑重遗稿保持弗失,使余得校而刻之,不亦重
可敬欤。囗囗囗囗囗囗民国三十四年一月后学张寿镛序。
徐偃王志序(二)
不行仁义而国灭者有矣,未有行仁义而灭者也。仁义之效,大则
以王,小则以霸,行之一身,施之一国。天下归之,万事赖之。古称
偃王仁义亡国,是大不然。偃王避楚之锋,不忍斗其民,其后嗣守土
不绝,迄今数千年。芈姓无闻,而徐氏繁衍,偃王之庙,俎豆侁侁,
无他,仁义之泽长也。八骏之说,影附穆天子传,然所谓驰驱千里入
於宗周,独无伐徐事。谯周疑之是矣,虽然徐不叛周,而偃王有大功
於周,楚攻徐以弱周,而徐奉周以抗楚,南征胶舟,昭王不复,穆满
锡命徐伯,俾扼汉东之吭,西巡万里,楚将逞焉。三十六国服徐仁义,
彤弓朱矢,如凛天威。穆王归丰镐,偃王因楚之师去之海上,荆人入
徐,天子赫怒,乃命毛伯挞伐蛮荆,以徐我周之藩辅也。偃王殁,而
徐戴周之心愈坚。春秋时,徐以女妻齐桓公,是为夫人。徐赢为之取
舒,以通伐楚之道。又与之伐厉,伐英氏,助桓之霸,以尊周室。管
夷吾述徐伯之言,已告桓公,有曰:内和外均,诸侯臣伏,受其币帛,
以怀其德,即偃王仁义之训也。葵邱五命,不外斯旨。谁谓仁义以亡
国哉!宋襄战泓伤股,为天下笑,偃王其始也;有桓文之勋,其终也
;有共和之让,惟知有仁义而已。鄞孝廉徐君柳泉,作偃王志,备述
祖德,刊正史缪,余敬服之。更为引伸其说,以警人之贼,仁义者明
仁义无不可为也。时道光戊申年十二月金陵朱绪曾述之谨序。
徐偃王志序(三)
世称徐偃王有圣德,好仁义,以是而亡其国。於是惜之者曰:此
有德守而无力备。诋之者曰:仁而无权,又曰,为义而灭。噫!此野
人之言,不通之论也。夫修德行仁义之君,世有道,则天子命为方伯,
连率诸侯畏怀世道,则夏夷率服,天与人归。王犹反手未闻有圣德行
仁义,不收其效,而反至於亡国者也。然则偃王之所为,岂求亡之道
乎。偃王之亡其国,岂天之讫命民之离德乎。然则徐国虽小,岂楚能
灭之乎。吾以为徐之国非人之所能亡之也。特为偃王者不欲自有其国
乎,盖以为徐非险国也。则固有海岱之险,淮水之阻。以为徐非大国
也。则譬之蜂虿有毒,困兽犹斗。以为徐有土而无人也,内则民力可
用,沟通陈蔡之间,何至於城郭不修,兵甲不完;外则三十有六国辅
车相依,何患乎楚二广之竞一国之旅?孟子曰:以德行仁政者王,王
不待大。故其本志曰:威德日远有明徵也。且昔楚王孙厉谏庄王之伐
徐也,曰:以徐敌楚,如石之投卵,虎之啗豚耳。然则以楚人与徐人
战,则徐必胜,而楚必败,可知也。何况三十六国之相依者,宁有坐
视而不救之也哉。夫揆之以情,度之以理,在徐无可亡之机。而卒以
亡者,向非偃王之自亡其国。而何以若是曷以为自亡之也,曰以为楚
伐之也,则如太王之避狄,以为周命楚伐之也,则如泰伯之让商,此
偃王之志即偃王之至德也。而或者附会其说,以为知仁义而不知时,
且深论之,以为治国者以名号为罪,此非特不知偃王,且显诬乎尧、
舜、禹、汤、文、武立政之道也。厥后周秦之际迄於汉,言修德行仁
义者,往往以偃王称。既没世而人思慕之,盖决非偶然者,况乎国祚
终延,则信乎明德之有后已。晋时有偃王志,不知撰自何人,今亡之
矣。王墓在鄞县东乡。徐子时栋,其苗裔也,辑记传之,载偃王事者
为偃王志,可谓数典不忘其祖,抑表扬盛德,圣人之教也。爰即管见
之窥者,论次之以为叙,镇海姚燮。
卷首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将必有左史右史
之记焉。秦焚诗书,诸侯史记,尤甚邦国之志。百国春秋,荡无孑遗,
可胜悼哉。典午之代,有徐偃王志,不知作家,撰厥文义,非出周秦
而亦亡矣。爰溯偃王受姓所由来,以迄其子孙失国,经传史子,采而
辑之,著其系体,考其都邑冢茔,记其祠庙之在浙东西者,而终以辩
难之词。仍厥旧名,勒为卷帙,愧无官之明,聊避数典之诮,作徐偃
王志。
徐偃王志一。徐偃王志二。徐偃王志三。徐偃王志四。徐偃王志
五。徐偃王志六。
记事第一上。记事第一下。世系第二。地理第三。冢庙第四。论
说第五。
卷一。记事第一上邃古之初,有少典氏国焉。少典娶於有矫,爰
产轩辕,是为黄帝,实姬姓。
黄帝元妃:嫘祖产青阳,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厥名曰质,是为少
昊,实即己(姬)姓。
少昊之裔娶帝颛顼之裔女修,女修方织元鸟陨卵,取而吞之,生
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曰女华,生大费,是为伯益,佐禹治水,海
外山表靡远不至,是著山海经,逮禹告成功於舜曰:非予能成,亦大
费为辅。舜是锡之玄玉,妻之以姚,命之曰:咨而费赞禹功,其赐而
皂游。而后嗣将大出。大费为舜虞能议百物鸟兽咸若,实始锡为赢姓。
大费生大廉、若木。大廉元孙曰:中衍是鸟身而人言,是御夏帝
大戊以及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恶来有后曰非子。周孝王以封之
秦,是为秦祖。传至秦政,是以暴灭周。季胜之裔造父,周穆王赐以
赵城,是为赵祖,是其后代晋有国。若木事夏后氏,是始封於徐,是
始主淮夷,是与秦赵同出赢姓。若木有后,曰费昌。生夏桀之世,观
乎河上有二日焉,东日殆起,西日将灭,若疾雷之声,乃问冯夷曰:
曷殷?曷夏?冯夷曰:西日夏也,东日殷也。於是去夏归殷,是为汤
御,右以败桀於鸣条。
徐国始封,逮商周,子孙相继,君徐不革,三十二世,当周穆之
代,君诞即位。
初,先君宫人有娠,弥月生而胞不坼,以为不详,弃诸水滨,独
孤母有犬鹄苍,猎其所衔而归,异焉,煖之成儿。先君命取而来,有
纹在手曰:“偃”。是君徐国,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
穆王六年春,君朝於京师。是时徐戎方偪天子,分东方诸侯,使
君主之,是始锡命为伯。君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驰戈甲之备,坠城池之
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
物於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於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
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
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吞小鱼也,犹虎之啗豚
也,又何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
者不顾荣禄,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
山。
於后,君乃之越,过会稽之水,投玉几砚焉,遂老于甬东。既薨,
是葬之隐学之山。群臣谥之曰:隐王。君将薨,叹曰:吾赖文德,而
不修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於此。夫古之王者,
其有备乎。
初,君娶於姜氏,生宗。及灭於楚。天子闻之大怒,令毛伯迁,
帅师伐楚师,败之於泲,而复徐,后立宗而还越三百年。当惠王之世,
是始著於鲁之春秋,是为春秋之徐。
卷二。纪事第一下惠王九年(癸丑)秋,宋人、齐人、鲁人伐我。
惠王二十年(甲子),夏取舒。(按曰:今江南庐府庐州江县西,
舒县古城是也。)
襄王七年(丙子)春,楚人伐我,三月齐桓公盟诸侯於牡丘,平
东莞、琅琊、濮阳五望。遂次於匡。诸侯之大夫帅师救我,秋七月,
齐师、曹师代厉。九月诸侯归自会,冬十月及楚师战於娄林。我师败
绩。
襄王九年(戊寅)春,君会齐侯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
襄王三十二年(辛巳)冬,君伐莒。
简王二年(丁丑)吴人伐我,初,楚子重搆怨於公申公巫臣,巫
臣奔晋,子重尽杀其族,巫臣自晋遗之书曰:余必使尔罢於奔而以死,
故通吴於晋,教子叛楚以伐楚与国我。於是乎有吴师楚子重帅师救我。
简王十二年(丁亥)十二月,邾定公卒,君使容居往吊,含曰:
寡居使容居坐含,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邾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
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郑康成曰:易,谓臣
礼于谓君礼,杂者容居欲以臣行君礼。孔颖达曰:易简易之礼于谓广
大,若是君来其礼广大。)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
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於河,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
鲁人也。(郑曰:鲁,鲁纯也。)不敢忘其祖。
景王元年(丁巳),吴子以我婚於吴,故使公子季札来聘。带宝
剑,君色欲之。其年君薨於楚,太子即位。季子即西聘还,过我,脱
剑而致之嗣君。从者曰:此吴国之宝赠之何也。季子曰:非赠之也。
昔者之来,徐君视吾剑不言,吾视其色,欲之。有上国之使,是以未
之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而欺心,
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而致之嗣君。君曰:先君未有命焉,孤不敢受剑。
季子乃带剑於先君之墓树。御者曰:徐君已死,谁为带乎?季子曰:
吾心许之矣,不可以君死倍吾心。卒带而去。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景王七年(癸亥)夏六月丙午,君会楚子,蔡侯、陈侯、郑伯、
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於申。是时
楚子始会诸侯而无礼,谓宋世子后至,君吴出也。谓贰於吴狎君,而
囚世子焉。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以无礼。不听,遂止君,既而释
之。
景王八年(甲子)冬,大夫会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
沈子、越人伐吴。
景王九年(乙丑)君使大夫仪楚聘於楚。楚子执之。仪楚逃来,
楚人惧我之即吴也。使薳洩帅师伐我。吴人救我,楚令尹子荡伐吴师
於豫章,而次於乾谿. 吴人败之於房钟,获宫厩尹弃疾。
景王十五年(辛未),楚人以未得志於我也,冬十月使荡侯潘子、
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伐我,遂围之,且惧吴也。楚子次於乾
谿以为之援。
景王十六年(壬申)夏四月,楚比弑其君於乾谿,五帅解围而去。
吴人败诸豫章,获之。
景王十九年(乙亥)春,齐侯伐我,二月丙申至於蒲隧及齐平,
君会齐侯、郯人、莒人盟於蒲隧,赂齐侯以甲父之鼎。(杜预曰:甲
父,古国名,徐人得甲父鼎以赂齐。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按曰:今
山东兖州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有昌邑城。)鲁叔孙昭子曰:诸侯之无
伯害哉,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也,
无伯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肆,其
是之谓乎。
景王二十二年(戊寅)春二月,宋公伐邾围虫,三月取之。夏五
月及邾人、郳人会宋公。乙亥同盟於虫。
敬王五年(丙戊),吴公子掩余来奔。
敬王八年(已丑)冬十二月,吴人伐我。敬王五年,吴子僚因楚
丧,而使其母弟公子掩余、公子烛庸率师伐楚。楚师强,吴师不能退,
吴公子光起而争立享僚,而使鱄设诸弑之,掩余来奔,烛庸奔钟吾,
光既立,使我执掩余,使钟吾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封於养,取
於城父胡田以与之。光怒,执钟吾子,而帅师伐我,防山以水我,己
卯国亡。我君章羽断其发,携夫人以逆光。光唁君而送之,使迩臣从
之,遂适楚。楚沈尹戎帅师救我,弗及,乃城夷使君处之。
夏始封徐,迄於周敬之世,凡四十有余君,享国千六百有余年。
卷三。世系第二昔周之王也,立小史之官,是定世系,以辨昭穆。
秦并天下,焚弃典籍,公侯失其本系。汉兴,得世本叙,黄帝以来,
祖世所出,逮汉而有官谱,晋继之作,是有挚虞族姓昭穆,记宋齐之
间谱牒,滋广掌於官府。其后乃竞行奸货,以新易故,易贱而贵,易
浊而清,沈约以奏梁武,梁武乃诏儒臣甄别而改定之。是有王僧儒百
家谱,今皆亡灭,莫可考究。偃王子孙散处四方。我自偃王上溯,以
至始封夏商之代,无有阙失。夫宗祖遗牒,尚疑周秦,况溯权舆能无
惑哉。今弗敢从,亦弗敢弃,是用图系厥世,迄乎先秦以存五代之旧。
(一)女修→(二)大业→(三)伯益(封嬴邑侯,黄帝九世姓。)
→([1] 若木(若木之兄曰大廉,封陆氏,后为秦。若木封徐国)。
→[2.1] 征国(徐氏。北宋谱曰:若木生征国、终、季、简。征国袭
徐之封。)[2.2] 终(黄氏。)[2.3] 季胜(马氏。)[2.4] 简(赵
氏。)→[3] 房(征国之后)→[4.1] 卿[4.2] 仁→[5] 豹→[6] 谦
→[7.1] 澄[ 7.2]佥→[8.1] 圭[8.2] 诜[8.3] 起[8.4] 晔→[9] 祖
禹→[10]济→[11]宝→[12.1]绍→[12.2]宽→[13.1]舆[13.2]通民→
[14.1]明→[14.2]强→[15]车→[16]能→[17]宏→[18.1]茂叔[18.2]
瑞[18.3]笢[19.1]侍长[19.2]元良[19.3]仲长[19.4]季长→[20.1]并
[20.2]权[20.3]世长→[21.1]恭侯→[22.1]论[22.2]详[22.3]远[22.4]
同→[23]箨笼(一作籍)→[24.1]安[24.2]龙→[25.1]忠[25.2]质[25.3]
琼→[26]超→[27]康→(征国二十五世孙。北宋谱曰:征国二十五世
生康)[28]淹→[29]彦(忠义侯武乙列侯。)→[30]训(东平侯周武
王时。北宋谱曰:彦生侯训,一曰训,东平侯。)→[31]绥(周昭王
拜为列国侯,不受,而传位於诞)。
右自女修至偃王凡三十五世,六十有二人。悉本王氏百家谱其名,
见北宋徐氏谱者附书於下:[32]诞→[33.1]宗(受国颖川传十一世以
至章禹。百家谱曰宝宗,颖川侯)。[33.2]衡,百家谱作宝衡。[33.3]
明(百家谱作宝明。)→[34]仁(周司马。)→[35]宠(周大夫。)
→[36]希(周大夫。)→[37]虺(周大夫。)→[38]恭(列国侯。百
家谱曰:平王列国侯。)→[39]畅(周大夫。百家谱曰:桓王大夫。)
→[40]永→[41]思(不仕。)→[42]强。(列国侯。百家谱曰:诸侯。)
→[43]亘(周大夫。)→[44]章禹(百家谱曰:周大夫。按曰:章禹
君徐国为吴所灭。后入楚,安得为周大夫乎。《唐书宰相世系表》曰
:宗十一世孙章禹为吴所灭。百家谱与鉴汀谱同。)→[45]融(周大
夫。)→[46]简,(周大夫。百家谱曰:定王大夫。鉴汀谱同。)→
[47]侨(百家谱曰:灵王大夫。鉴汀谱曰仕周简王大夫。)→[48]满
(周大夫。百家谱曰:景王大夫。鉴汀谱曰仕周灵王为大夫。→[49]
观(周大夫。鉴汀谱曰仕周灵王。)→[50]闵(周大夫。百家谱曰:
元王大夫。鉴汀谱同。)→[51]杜→[52]谐(周大夫。)→[53]渊
(周大夫。)→[54]垂(周大夫。百家无小注。鉴汀谱同。)→[55]
可(周大夫。百家谱曰:自可至猛皆大夫。鉴汀谱同。)→[56]诜
(周大夫。)→[57]仲(周大夫。)→[58]长(周大夫。)→[59]猛
(周大夫。)→[60.1]谘(百家谱曰字昌言。)[60.2]议(字彦福。
秦时往三山采药不返。所居国曰徐福国。今日本国是也。百家谱曰:
字彦福,一名市,秦始皇使往蓬莱,居东海,今日本国。其名与世入
山入海各有不同。鉴汀谱曰:秦始皇时,议领童男女三千,往蓬莱山
采药,因阻风不返,居海东,号徐福国。今日本是也,岁贡不绝。唐
徐向云:福公秦日登山阙。)
卷四。地理第三徐国地方圆五百里,是在今江苏之徐州、安徽之
凤阳与其泗州。
《后汉书。东夷传》曰: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注曰:
水经注曰:潢水,一名汪水,与泡水合至沛入泗,自山阳以东、海陵
以北,其地当之也。
泗州之北八十里有古徐城焉。
《汉书地理志》曰:临淮郡徐县故国盈姓。
晋太康三年《地记》曰:徐县属临淮郡。(太平御揽引。)
《左传杜解》曰:徐国在下邳僮县东南。
《九域志》:徐城属泗州,建隆三年省为镇,入临淮县。(李壁
荆公诗注引。)
《土地名》曰:徐下邳僮县东南大徐城。
《括地志》曰: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
《元和郡县图志》曰:泗州,禹贡徐州之城,春秋时属鲁,又为
徐子之国,后为楚所灭。
又曰:徐城县本徐子国也。
又曰:大徐城在徐城北三十里。
《路史国名纪》曰:括地象曰:徐,泗州徐城县北,今徐城镇在
泗之临淮镇北三十里,有故徐城,号大徐城。周十一里,中有偃王庙
徐君墓,去徐州仅五百里。郡国志曰薄薄城(原注:木下邳僮,即今
临淮。)
王詠霓墓辩,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徐县故国,嬴姓,至春秋时,
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后,汉属下邳国,晋属临淮郡,梁置
高平郡,隋改县曰徐城属下邳。唐初属泗州。宋曰泗州临淮郡,明属
凤阳府,国朝顺治中,州治陷於淮,寄治盱眙县,即今安徽之泗州也。
古娄亭在州东北,左传僖公十四年楚人败徐於娄林即此。春秋传说,
汇篡曰:括地志云,徐县西四十里有大徐城,即古徐国也。今江南凤
阳府泗州北八十里有徐城,相传为徐偃王所筑。
淮水在其南。
《水经注》曰: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
《元和郡县图志》曰: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徐城。其东南有涞
水。
《水经。圣水注》:圣水自涿东与桃水合水,首爰涞水於徐城东
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本十二之二。)又
巨马水注涞水,东迳徐城北,故渎出焉,世谓之沙沟水。(本十二之
七。以上页数据武英殿本。)
济水迳其北。
《水经注》曰:济水又东南过徐县北。
其西北有徐陂,历涧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於淮。
《水经注》曰:历涧水导徐城西北徐陡,陂水南流绝蕲水,径历
涧戌西。东南流於淮。
《续述征记》曰:宿预县水南大徐城,古之徐国,城北徐君墓,
季子解剑坟树,则斯地也(《太平御揽》五百六十引。)
《括地志》曰: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
之徐君也。(史吴太伯世家正义引。)徐君爱延陵季子之剑,而未与,
后季子复来,徐君已殁,乃解剑挂之树枝。(按曰:此见一统志所引
为孙辑,括地志所无。)
《水经注》曰: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谓
不违心许也。
《元和郡县图志》曰:徐君墓在徐城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剑处。
淮水西流,濠水自南来注之,是其地为凤阳,其东四里是钟离之
故城,钟离徐所封也。
《世本》曰:钟离赢姓国与秦同祖。又曰:钟离徐之别封。
《括地志》曰:钟离国故城在濠州,钟离县东五里。(史鲁周公
世家正义引。又绛侯周勃世家引,作颖县东北五里。)
《元和郡县图志》曰:濠州春秋时为钟离之国。
《史记索隐》曰:钟离少昊后,赢姓国。
《路史国名纪》曰:今沂之承有钟离城。
《春秋大事表》曰:今凤阳府凤阳县东四里,有钟离城,淮水在
其北。
《水经注》曰: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
《元和郡县图志》曰:淮水西南自寿州界流入钟离。
濠水是绕其西南而北,流入於淮。
《水经注》曰:濠水东北流迳钟离县西,又屈西南转东迳其城南,
又北历其城东,迳小城而北流注於淮。
《元和郡县图志》曰:西濠水出钟离县西南,莫耶山北入淮东,
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钟离在徐城西南,其后为楚有,又其后吴取之。
徐城西北有取虑之城,是在今徐州睢宁之西。
《汉书地理志》曰:临淮郡取虑。师古曰:取音趋又音秋,虑音
庐。
《路史国名纪》曰:取虑徐之分。汉属临淮,故下邳西南,有取
虑古城,在虹北百二十。
乌慈水自西来,径城南又绕其东而北流注於睢水。
《水经注》曰:乌慈水又东径取虑县南,又东屈径其城东而北,
流注於睢水。
睢水在其北,是东流以会泗水入於淮。
《汉书地理志》曰:睢水东至取虑入泗。
《水经注》曰:睢水又东迳临郡之取虑县故城北。其东为蒲随,
是有蒲如之陂是地也,徐齐郯莒所盟也。
《左传。杜解》曰:蒲隧,徐地下邳取虑县。东有蒲如陂《按曰
:郡国志注引作蒲姑陂。》《土地名》曰:下邳取虑县东有蒲乡。
《后汉书。郡国志》曰:取虑有蒲姑陂。
又东为娄林,蒲隧在其西,徐城在其西南,是有娄亭,楚人伐徐
於此战之。
《左传。杜解》曰:娄林,徐地下邳偅县东有娄亭。
《土地名》曰:大徐城东有娄林乡。
《郡国志》曰:徐本国有楼亭或曰古蒌林。
徐城之北是为徐山,是山也,偃王逃战之所栖也。徐人相与群居,
是有石室以祠先王。
《博物志》引《徐偃王志》曰:徐王妖异不常。武原县东十里,
见有徐山(按曰:三句原佚,今从东夷传注引,博物志补。)山上立
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水经注引作,山上立石室庙,
有神灵,民人请祷焉。)水经泗水注曰:武原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
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东亭也,县东有徐庙山。(按曰:庙字
当衍。)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本十五之二
十。)王詠霓墓辩按:彭城古彭祖国,汉为彭城郡或为楚国。魏置徐
州,隋为彭城郡,唐为徐州,即今徐州府铜山县地,县南七十里有徐
山,此昌黎所称者也。胜果院今俗讹升谷寺。
《元和郡县图志》曰:徐山今在下邳之县界。
《隋书地理志》曰:彭城郡城县有徐山。又曰下邳郡良城县有徐
山。
《后汉。东夷传》注曰:武原县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徐山
在其东。徐国南至於淮水,绝淮而西南至濠水,东北至於泗水,北至
於泗水之北,西北至於徐州,淮夷之所错也,徐戎之所接也。后世是
以二而一之而知其误。
徐之始亡,偃王北走徐山,后乃至越之甬东,越在今为浙江,甬
东在今定海厅。
《史吴世家集解》曰:贾逵曰:甬东,越东鄙甬江东也。
《左传杜解》曰: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州也。
《元和郡县图志》曰: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谓甬东地也。
《春秋传说汇纂》曰:句章今浙江宁波府慈谿、镇海二县地,海
中州即舟山,今之定海县也。县东三十里有翁山,一名翁洲,即春秋
之甬东也。
定海之东四十里曰翁山,其山上多仙人不死之药。大海环之。
《元和郡县图志》曰:翁洲周环五百里,有良田湖,湖上多麋鹿。
《宝庆四明志》曰:抱朴子论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
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之类者次之。偃王之所避地也,是有故
城之墓。
《括地志》曰:徐城在越州鄮县东南,入海二百里。《夏侯志》
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传云:昔周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
闻之,令造父御乘腰裹之马,日行千里,自还讨之,或云命楚王帅师
伐之。偃王乃於此处立城以终。(《史记。秦本纪》正义引。)北宋
徐氏谱曰:其后王居东海之翁山筑城凿池。
《乾道四明图经》曰:翁山在昌国县(按曰:即今定海厅。)东,
乃徐偃王所居之地,旧址犹存。
又曰:翁山,一名翁洲,在昌国县东二十五里。十道四蕃志云:
徐偃王居处城基犹存。
《宝庆四明志》曰:翁山,一名翁洲,昌国县东三十里。徐偃王
所居也。今城址犹存。(《延佑四明志》、《嘉靖宁波府志》皆同。)
又曰:《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
《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曰:翁洲访偃王之庐。周世则注曰:翁洲
属会稽。《郡国志》云:徐偃王昔居於翁洲。史铸增注曰:十道志翁
洲在海中,偃王所居。
《定海县志》曰:滃,浦山县东四十里,又名翁洲山,相传徐偃
王曾驻师於此。成化郡志载,基址犹存。今没。
在宋乾道,耕氓获铜鼎於下,其旁有耳,其底无足,而有墨,其
容量斗。
《宝庆四明志》曰:乾道间耕者於翁山下得铜鼎,一无足而有耳,
耳亦不穿,中可容斗余。而底之埃墨犹在。以归,进士陈节谓炼丹之
遗器。(延佑四明志同。)
徐之后亡,楚是城夷以处徐君,章禹是有城父,故城是在安徽颍
州之亳州东南七十里。
《左传。杜解》曰:夷,城父也。
《土地名》曰:城父,襄城城父县。
濄水出其北。
《水经注》曰:濄水东南经城父县故城,沙水枝分注之。
夏肥水迳其南,是与濄水分道东入南流而入於淮。
《水经注》曰: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於城父县。
右出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县故焦夷之地。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楚
公子弃疾迁许於夷,实城父也。
又曰鸡水右会夏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於淮。
翁山偃王之所避地也。居人附益之,以为古迹。
在厅东二十七里,曰金旗之山,战洋在其北。
《宁波府志》曰:金旗山,定海县东二十七里北,即战洋。相传
偃王建金旗於此,故名。(《定海县志同》。)
又东三里曰:城隍头之山,或曰:偃王城之。是名城湾。
《定海县志》曰:城隍头山,县东三十里,一名城湾,相传徐偃
王建城於此。今无所考。
又东五里,曰阵岙之山,战洋在其北,有磨刀之桥。
《宁波府志》曰:金旗山在东十里有阵岙山,偃王列战处,有比
战洋、磨刀桥,皆其址也。
《定海县志》曰:阵岙山县东三十五里。(余与宁波府志同。)
又东五里,于於翁山其旁曰鼓吹之峰,是有马岙。
《宝庆四明志》曰:鼓吹峰,在翁浦中,其山之阴曰战洋、曰马
岙。其对即偃王祠也。
《大德昌国志》曰:鼓吹山,在州东三十里,山之阴曰战洋,曰
马岙。偃王祠在前,其岭平如掌,可容数百人。风雨晦冥之时,隐隐
有鼓吹声。
《定海县志》曰:鼓吹山县东四十里(余略与《大德志》同。)
战洋在其阴。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曰:洋山自北而南,则为徐偃王战
洋。世言偃王既败,不之彭城,而之越,弃玉几砚於会稽之水。
凡定海之东,自金旗以至鼓吹都五山四十里,皆附於偃王。(正
逵按:五山相距三里或五里,偃王居翁山,从者各自分布以守卫之,
此金旗鼓吹之名,所由来也。)会稽之翁州。
《嘉泰会稽志》曰:翁洲在府学之东会稽境。《郡国志》云:徐
偃王居翁洲即此。
《浙江通志》曰:谨案会稽风俗赋注引,《十道志》曰:翁洲在
海中,徐偃王所居。《嘉靖宁波府志》亦云:翁洲昌国东三十里,一
名翁山,徐偃王尝居此。唐置翁山县,以此命名。二说良是《会稽志
》所云,未知何据,存以佚考,龙游之筑谿. 《龙游山川志》曰:筑
谿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为偃王避地,乐其山水筑室於此,故名。
又曰:南白鹤山在县东四十里,崖悬壁峭横亘水上,谿中怪石如
牛马,或寝或讹或曰:“偃王欲筑室以居处”。
《又建置志》曰:筑谿桥,在县东二十里,按旧志偃王南走,筑
室居此,故名。
北宋《徐氏谱》曰:偃王筑室於竹谿之源。
江山之押衙。
《名胜记》曰:江山县南二十五里为鹤鸣山,与鹤鸣相并者为徐
王山,三峰秀峙。东麓“押衙坞”,相传,徐偃王驻兵之所。
《宏治衢州府志》曰:徐王山在江山县南,相传偃王驻其处。
《舆地纪胜》曰:徐偃王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
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
故宫基崇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黄岩县志》:古迹古
城在县南三十五里,至四尺遗隍断堑隐约可稽,内城至数十围,故老
相传,即徐偃王城。其东偏有偃王庙,又南可五里有叶、鲍二将军庙,
或谓亦偃王之将云!按:此今属太平,不必载在《黄岩志》。)
《台州府志》曰:徐偃王古城,在今太平县西北三十五里(余与
舆地纪胜同。)
又曰:按韩文“衢州偃王庙碑”,偃王走死彭城山下。又曰:偃
王之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衢,故越地也。《赤城新志》谓:
周穆王时,越犹未通中国,台去衢尤为绝远。唐岭又台极南山谷中,
於此筑城以居,何哉!又今谓:古城者,两山相距不一二里,而谓城
周十里,其不足信,尤昭昭矣,但相传已久姑仍之。
《嘉定赤城誌. 遗迹》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
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
故宫基址,崇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
也。城东偏有偃王庙。(卷三十九之四。)
《谢方石赤城新志》:周穆王时间,越未通中国,台去衢远。唐
岭又台极南山谷中,於此筑城以居,何哉?又今所谓古城,两山相距
不一二里,而谓城周十里,尤不足信。
《嘉定赤城志辩误》:黄岩有墺,曰徐墺山,曰徐山,或云“徐
偃王之庙”,或援古建台州记云:地主任氏女,感石精而生男,有文
在其手曰:徐,因号东海朐徐,既长窍,据自称徐王死葬此山,其言
不经,殆未可尽凭也。(卷四十之十一。)
《王詠霓辩》云:按此条,叶氏及戚氏学标太平志,俱本之余谓
东海者,徐氏之望,本出於偃王,其感石精而生云云,则又因《博物
志》娠而生卵之说而为附会。
《顾氏读史舆纪要》《古城下注》曰: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
此俗讹为徐偃王城。《王辩》与邑西方城山,称王城山,云:越王失
国而保此相合。顾氏之言,当有所本,其叶、鲍二将军庙,则尤为附
会耳。
卷五。冢庙第四由定海航海而西南,是为宁波之鄞,其东南四十
五里有隐学之山,是实为偃王之墓。
北宋《徐氏谱》曰:王死,从亡之臣谥之曰隐,而葬於隐学之山,
山在今明州。
《黄岩县志。宅墓》:徐偃王墓在邑南二十五里玉甑峰台址。今
囗囗囗。相传王逃葬此,故其山名囗囗(按志称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王
庙。此盖因庙附会之也。)
《嘉定赤城志》:徐偃王墓在黄岩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山
有土甎台址及石筍尚存。按韩愈《衢州庙记》云:王北走彭城,百姓
从之,王死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之。则是其墓,当在彭城
矣。又云:或谓王之逃未有定止,况其墓哉。今象山霅川等处,皆有
偃王墓,以一人而墓至三四,诚不可考。然黄岩故会稽也,今并墓之
山亦名徐山,与韩愈说合。徐山南一十五里有偃王古城,其敢臆断,
以为非耶。(卷三十八之四。)
明徐时进《始祖庙记》(万历丁未):鄞故有偃王墓,里亦有,
因之为鼻祖者,按此见鄞西湖《徐氏谱》中,时进宫至大理卿,字也
可,号九瀛,所著者有《鸠兹逸我堂》啜墨亭诸集,此文不知在何集
中。
戚学标《太平志》:今衢之龙游,宁波昌国东翁州,并云王所居,
而嘉兴复礼乡并有墓,不止如《赤城志》所云也,[ 王辩] 霓谓翁州
旧象山,故《赤城志》云云,此即《括地志》所云:鄞县东南入海二
百里者是。
徐本原《徐偃王墓》诗曰:周穆日盘游,九鼎几欲移。造父御八
骏,万里觞瑶池。邦家叹无主,神器将安归。诸侯悉朝徐,瑞应维其
时。忽闻黄竹歌,拒战非所宜。避位向吴越,直至东海涯。德义感人
心,臣臣庶相随。山以隐学名,上有栖真祠。翁仲医草莱,再拜空嘘
嘻。辽鹤竟不返,祔葬冢累累。(《嘉兴县志》作辽东鹤不返,冢墓
何累累。)子孙繁且衍,谱牒能相贻。零落千载下,恻然起遐思。
《嘉靖宁波府志》曰:鄞县徐偃王墓。
又曰:“旧图经”云:徐偃王墓在翁州,王龟龄会稽赋云:翁州
访偃王之庐是也。一云:在鄞隐学山。
《敬錄止山川考》曰:隐学山,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畔,其
北为隐学岭,有寺,有徐偃王墓。
《康熙鄞县志》曰:隐学山在十五都,距城四十五里,有徐偃王
墓及栖真寺,放生池,居东钱湖畔。
又曰:徐偃王墓,县东南隐学山。
《宁波府志》曰:周徐偃王墓鄞县东四十里隐学岭。
《康熙鄞县志》曰:徐偃王墓在县东南隐学山。
又曰:按徐偃王墓,前志皆未载闻,志始增入而府志,因之按昌
黎作偃王庙碑云:偃王走彭城武原山,百姓从之万余家。死,号为徐
山,墓当在彭城。又引一说云:王之走不走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
弃玉几砚会稽之水。衢州有偃王庙,盖因於此。而墓之在鄞县,非无
实据也。至元《嘉禾志》又谓,徐偃王墓在秀水县西,更属附会。
一曰:是其初尝居之。
北宋《徐氏谱》曰:又至鄮县龟山之南、钱湖之左筑室居焉。
延佑《四明志》曰:隐学山在东钱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
徐偃王隐学於此。(按曰:末七字今写本佚,据浙江通志校补。)
成化《四明志》曰:隐学山在鄞县东,东钱湖畔,旧名栖真,徐
偃王隐学於此,一云在翁洲。
嘉靖《宁波志》曰:隐学山鄞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畔,下有
放生池,旧名栖真,徐偃王隐学於此。
唐代宗之季王孙浩,是来明州,是拓前规以修王墓。
北宋《徐氏谱》曰:王既葬隐学山,历秦、汉、晋、唐千八百余
年,亭台俱废,旧址仅存。唐时裔孙孙浩官岭南节度使,吏部侍郎,
来拜王墓,益增前仪,缭以墙垣,列以翁仲及茗木阜树,建四顾庵,
立香火院,名曰:隐学,事见《明州郡志》。
王之子孙,以先王之墓在越,多家於越,是立庙以祀先王,浙是
以多王庙。(正逵谨按,王墓在今鄞东隐学岭,后汉郡国志顺帝纪注,
鄞县故城在囗县东南,盖秦设会稽郡,置囗县即春秋越之东境。)
在杭於潜之西是十五里有庙,其南三十里又有之。
咸淳《临安志》曰:徐偃王庙在於潜县西十五里,一在县南三十
里。《元和姓纂》载,偃王之后居於潜,为杭望族,有偃王祠,皆徐
氏所建。
杭之东县曰:海宁,其西十七里又有之。
咸淳《临安志》曰:徐偃王庙在盐官县西十七里。
嘉兴之秀水有庙,在其县西北,其西新城镇有庙,其北思贤乡又
有之。
《嘉兴县志》曰:庙嘉兴之秀水者,在其县西北二十里,其西二
十七里,曰:新城镇,有庙,其北三十里思贤乡又有庙。
《至元嘉禾志》曰:嘉兴县徐偃王庙在县西二十里,考证偃王逃
战之会稽,嘉兴本属会稽,人多姓徐,王之宗族尝有散在邑者,故后
世因有思王功德者,为之庙以祀焉。衢州龙邱亦有庙,韩退之衢州庙
记。唐开元、元和中,徐氏三人相继作衢州刺史,乃王之远孙也。
康熙间,知府吴永芳,修《嘉兴府志》,徐偃王庙秀水县西北二
十里。徐偃王避周穆王,走会稽,其宗族有散在是者,后世思王功德,
立庙以祀。又引嘉禾志,庙在嘉兴县西二十里,旧传偃王墓在复礼乡。
《嘉兴府志》:周徐偃王墓,秀水县复礼乡。又疆界志:复礼乡
秀水县治,北二十里(正逵按:复礼乡有王墓,由乎旧传,无足凭信。)
康熙《嘉兴志》,徐偃王庙在县西北二十里。周穆王八年,吴灭
徐偃王之后入楚,其裔有散在会稽者,思王功德,为立庙以祀,故衢
州亦有庙。
宁波隐学之山,王葬其所,是有隐学之院。
北宋《徐氏谱》曰:徐浩立香火院名曰隐学。
《宝庆四明志》曰:栖真寺鄞县南六十里隐学山,唐建中二年建。
号隐学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有放生池,见碑记。
大墩《徐氏谱》曰:徐立之子子寅,字协恭,父子提刑奏改偃王
香火院额名栖真院,后立之。卒赠少师,父子同葬於隐学之西焉。
徐本原《隐学寺》,诗曰:访古叩禅关,招提尽日闲。鸟啼青嶂
里,僧语翠微间。今日栖真地,前朝隐学山。石坛芳草碧,墓道落花
殷。德洽民心服,身罹国步艰。代周知避位,命楚反羞颜。凤去彭城
路,龙潜越水湾。唯留翁仲在,不见令威还。碑藓应难认,烟萝已倦
攀。陇云同杳杳,涧水自潺潺。暝合千峰紫,香残一径斑。夕阳归兴
缓,清磬隔尘寰。
无名氏《栖真院诗》曰:当年文德瑞朱弓,仁在斯民千古同。故
国已无徐子土,墓东今立焚王宫。水流云影晴湖上,山接钟声暮霭中。
揽辔此行来致敬,蒲团分坐听谈空。
陆澩《隐学寺诗》曰:谷口秋云薄,芙蓉一水香。荒台凝露白,
残碣护苔苍。事去留陈迹,人来对夕阳。百年回首意,欲别更凄凉。
李邺嗣《鄮东竹枝》曰:移城传是晋牢之,宋武扬帆浃口时,往
事英雄俱在眼,一盂囗上偃王祠。
定海翁山是偃王所居也,遗城在焉,有庙。
《宝庆四明志》曰:徐偃王庙在昌国县东,地名翁浦,俗呼为城
隍头。
嘉靖《宁波府志》曰:鼓吹山,定海县东,昌国,徐偃王祠在焉。
《定海县志》曰:鼓吹山,县东四十里,古有徐偃王祠。
衢州之龙游,徐为大姓,徐庙是甲於浙中,其南四十里有徐山。
一峰卓其东,其下有谿,谿外为庙,庙曰:仁惠。
《明一统志》曰:徐偃王祠在龙游县南四十里徐山下。宏治《衢
州府志》曰:徐山在龙游县南四十里,今名灵山,山有徐偃王庙。《
龙游山川志》曰:灵山在县南四十里,旧名徐山,以祷雨有应更今名。
山东一石卓立,曰香炉峰,山下有谿,谿曰灵山港,杂树交映,云垂
烟接。谿中有塔山,矻若砥柱,谿外徐偃王庙。
《龙游祠祀志》曰:徐偃王祠即仁惠庙。在灵山去治南四十里,
相传偃王之败不之彭城而之越城,有遗庙在龙丘。
昔唐开元,王孙来官斯土,修而碑之。元和之代,王孙放,是继
迹重作,是有韩愈氏之碑。
《五百家注昌黎集》曰:石本云,朝议郎守尚书,考功郎中知制
诰昌黎韩愈撰。福州刺史元锡书。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
在宋绍定中,袁甫守衢州,作而新之,请封於朝,是有锡命封王
为灵惠慈仁圣济英烈王,及其夫人曰:协济夫人记而碑之。
刘章《偃王庙诗》曰:囗榆青荫密,不记几周星。造化留神迹,
山川妥地灵。一时捐玉几,千古享彤庭。仁义终难泯,丹心昭汗青。
汪藻《谒偃王庙诗》曰:石马金舆识故宫,断碑磨灭复杉松。谁
怜故国干戈地,空有涂山玉帛踪。芳草满庭留晚色,断云连野敛春容。
中原逐鹿归狙诈,此意悠悠委暮钟。
无名氏《谒偃王庙》诗曰:姑蔑之墟太末里,偃王立庙垂千纪。
当时逃战越城隅,玉几曾投会稽水。灵山沓沓白云飞,古木苍苍翠烟
起。仁义从来庆绪长,州人太末为徐氏。
无名氏《谒王庙诗》曰:灵山之名何以名,莫是神州移蓬瀛。或
言鹫岭飞来峰,群囗献秀长平川。纷纷远方囗董陆,矧子洗耳流水声。
温骊囗囗从弛驱。重在仁义几砚轻。祥风甘雨司元功,坐令四时品物
亨。统仰宇宙不可极,徐山千古苍云横。
其东三十五里,则有龙泉之庙。
《龙游祠祀志》曰:龙泉庙在县东三十五里,祀徐偃王有记。
东华湖镇沐尘锦谿,各有支庙,暨其乡隅,亦各有支庙。《龙游
祠祀志》曰:东华湖镇沐尘锦谿,并有祠与灵山相埒,它则诸乡隅,
并有之,土人供伏腊咸於是。
北宋《徐氏谱》曰:又有行祠在水北锦谿,最著灵异。
宋谢翱《忆游锦谿徐偃王祠下诗》曰:徐王遗践地,花落旧岩阿。
山鬼下茅屋,野禽啼苎萝。别祠囗路见,疑冢草间多。寒食思家客,
空山记此过。
月正二十日,衢人谓是日也王生,是饰羽旄旌钟鼓之盛,舆其社
神以登东华之山以为王寿。
《龙游风俗志》曰:月正二十日,为徐偃王诞辰,王庙在东华山,
先一日城中里社罗列祭品,穷极珍馐,送城隍出庙,率各社诸土神不
王上寿,旌旄蔽空,笳鼓动地,仪卫之盛络绎数里。越二日薄暮,迎
城隍入庙,则列队持灯,千火星列,照耀通衢,以誇胜事。故龙邑灯
节,至是日始解。较他处独云。
《北宋徐氏谱》曰:王生於周昭王三十六年丙寅正月二十己酉日
癸酉时。
其立於龙游之城者,是曰行祠。
袁甫《徐偃王行宫记》曰:灵山重作偃王庙,前凿方沼旷如也,
后建杰阁迄如也。庙貌显严,神人具喜,而行祠之在城者,前隘后庳,
规制弗称。余一日谒祠下,徘徊顾瞻,默若有启予者,亟呼工指画。
疏旧池之芜秽,设周垣焉。拓故址之下窄,增内寝焉,於是前之旷,
如后之迄,如略与灵山等。呜呼!神无不在亦无在也。岂计此区区哉。
顾念民覃,王仁千古无极舍是,则无以示昭报,厥今奕奕新宇,相望
不越三舍,窃意云旆霓旌,逍遥二者之间,景物如一不移,而具在城
之适犹灵山也。於是可以称吾民依归报事之心矣。工即竣事,酹酒告
虔,乃作送神之词,遗邦人歌其词曰:朱弓兮发祥,玉几兮耿光;国
易仁兮浸昌,缅行祠兮城一方;俨血食兮阅几霜。屋老兮囗其弗章;
地褊兮威灵弗,扬羌四顾兮彷徨;拊予心兮弗康,灵龟告余兮十月孔
良;亟其改作兮庙貌堂堂,碧沼邃宇兮匪王孰当;纷祈囗兮炷芗,罗
酒肴兮芬芳;我王兮来降,容与兮相羊;春迟迟兮日载阳淡,微月兮
秋夜长;我民兮世世不忘,镇兹土兮庆未央。
凡在龙游五百有余庙。
北宋《徐氏谱》曰:别庙在龙游者,凡五百余所。
自龙游而西南为郡,又西南则有江山之县,县东二十里渐山,有
庙,是其旁有三泉焉,旱暵祷之。
《江山县志》曰:县东二十里有渐山,俗名大灵山,巍然秀出,
上有偃王庙,旁发泉三泓,旱则必祷,辄应邑人。徐逸平记焉。
其在台之太平,则庙於古城之东,是在其县西北三十有五里。
《舆地纪胜》曰:徐偃王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城东偏有偃
王庙。
《台州府志》曰:徐偃王古城在今太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城东偏
有偃王庙。
又南五里有将军叶、鲍之庙,是谓王从亡之臣。
《台州府志》曰:又南五里叶、鲍二将军庙,或谓即偃王将也。
(按:太平县志,徐偃王庙在古城旁,有叶、鲍二将军庙,或谓王尝
城,其地二将军与焉。)
《黄岩县志》(坛字)叶将军庙,县南四十里,或谓徐偃王将云。
又徐偃王庙,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传庙前尝产六芝。(按:此二庙
自在黄岩,与志中所说古迹之庙不同。)
在寿昌县东岭有行祠,县西六都有庙大同。
《寿昌县志》:徐偃王行祠在县东长岭,本庙在衢州之灵山,韩
昌黎集中有碑文,故老云:时有村民叶氏欲就长岭作坟,立表已定,
次日有香炉在地,视之乃徐王庙中之物也,遂建今祠。
又大同庙在县西六都,为衢州徐偃王庙之分祠。
立於无锡者,在其县南二十五里,近庙之山曰庙山。
《毗陵志。山水》:无锡石塘山一名广塘,在县南二十五里,枕
长广溪,有徐偃王庙,近有僧并刃,庵名宝庆。(卷十五之七。)
又庙山在县南近偃王庙(卷十五之七。)
元盛如梓恕斋老学丛谈上之二十二,姑蔑故城即今之龙游县,姑
蔑墓在东华山偃王庙后。(正逵按此庙即别庙之一。)元丰九域志古
迹中有徐偃王庙。
天启《江山县志》:感应庙俗名大功庙,祀徐偃王,在县境者,
凡十余处,惟双桥之祠附城,今存废不可尽考。
卷六。论说第五第一论,“路史说”若木君费之妄《罗泌路史后
纪》曰:伯益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帝用锡之皁斿
元玉姚女而封之费。若木事夏,袭益之封,后有费昌为汤御,右费仲
事纣。
《史记》载:舜命益之词曰:咨尔费,是以费为作益之名矣。《
竹书纪年》称:费侯伯益,是以费为伯益之国矣。两说相歧,莫能定
一。罗氏哓哓,辩伯益、伯翳为二人。今日伯翳封费,据《竹书》乎,
则合益翳为一。显与已说矛盾。不据《竹书》乎,则罗氏生赵宋之世,
去唐虞远之又远,安从知之。然此犹依违之说,不足深诘,而伯益之
子若木,则凡在《路史》以前诸书,若《百家谱》广韵姓纂、唐书之
属靡不云封徐者,而罗氏忽立一说曰:若木事夏袭翳之封,谁告之则
必有执。《史记》以相难者,史曰: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
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又曰若木。元孙曰“费昌是盖罗氏之所本,
夫史固以费为名者也,罗氏方以为国。何得反据《史记》,且由史说?
观之,费为国名,将无鸟俗亦国名耶。实费氏者,是言费氏之所自出,
非若木即费氏也。正如楚国芈姓,史明载,为周成王封熊绎之日,而
帝系及世本叙,陆终之子季连曰:是为芈姓,亦是言芈姓姓自出耳,
或曰费昌、费仲、若木支子之后,所谓以王父字氏者,或曰:即是徐
国之君,徐为国名,而费为君号,若楚为国名,而熊为君号者然。或
曰:益封费,益子若木封徐。而益他子有袭封者,费昌、费仲其后也。
然年代荒远,不可周知。费之果为国名、为人名,费昌、费仲果为徐
国君、为费国君,或非国君而为氏,费之人皆莫能决,而若木袭费封,
则断断乎为罗氏之臆说而无疑也。又按:墨子云:夏后开,使蜚廉析
金於山,或谓蜚廉即大廉。蜚与费通,据此,则即从《竹书》以费为
国,其嗣君亦当是大廉,安得漫无考索,而以若木为费君耶。
第二论,“路史说”夏王封调於徐之妄《路史后纪》曰:其立於
淮者为赢氏,夏世有调王命以徐伯主淮夷三十三世君偃。
若木封徐之说,虽始见於齐梁以后书,然记载之笔,众开同声,
则必有所由,本特书缺有间,无从知其原始耳。今罗氏既辟众说,以
若木为费国继统之君,然则安从而有徐国乎?於是特地为徐造始封之
君曰调,造始封之爵曰伯,造始封之时曰夏,大书特书之,曰其立於
淮者为赢氏。按其文义,似所谓调乃若木之后也者,又似非若木之后
也者,又似赢氏是始於调也者。遁辞游说,真可谓离奇而恍惚矣。而
世之妄人为徐氏谱者,遁辞游说,真可谓离奇而恍惚矣。而世之妄人
为徐氏谱者,遂私造世系於夏初,则大书调名以为始封之祖。故余每
阅徐氏谱,凡有调名者,即弃去弗览。童时作月湖徐氏之家乘,即已
疑之,然不敢辟之。以为泌既作书,岂敢白日梦呓,并刃立名号,因
故附载其说於下,乃积十余年,而此疑豁然解也。《水经徐县注》曰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
县。曰徐调国也。夫但曰徐调国,则未知其为夏封与商封与周封与确
凿之。曰夏世有调已为大妄,地理志非班固汉书之地理志也。泌既著
书立说,据《水经注》为文,宜取其所引原名略考之。《地理志》曰
:临淮郡汉武帝元狩六年置,莽曰淮平又曰县二十九,徐故国,盈姓,
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是正与改黎县,(孟康曰诗
黎侯国。)为黎治莒县(原注曰:故国盈姓。)、陈县(又曰故国舜
后)。为莒陵陈陵郢县(又曰楚则刖邑故郢)、驺县(又曰故国曹姓),
为郢亭驺亭之属同一纷更可笑。若调为徐始封之君,则治与陵、与亭
皆将为五国分茅之祖耶。泌胡不据而改正之。既考原书复取水经注复
视之。则王莽更之曰:淮平为句县,曰徐调为句而国也。二字或误或
衍有脱文,皆不待智而博者始能知之。而乃略不知察遂据讠为本,自
造三代典故,其卤莽若此(罗氏盖续王莽更之曰淮平县为句曰徐调国,
为句非特无此文法,抑且徐调始封而外,又添一淮平县典故矣。)武
英殿刻水经注,是改正之日。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
注曰:近刻脱故徐二字。而赵氏一清校。水经注曰:《汉书地理志》
曰:徐故国莽曰:徐调。《寰宇记引斑志》引云:故徐国也。此文徐
调下落,故徐宇精明详慎,真熙朝儒者直言。(正逵按:王莽更郡县
名,而参以调字者,不仅徐调,如太原郡之狼孟而曰狼调,五原郡之
固陵而曰固调,渔阳郡只泉州而曰泉调,是与临淮郡之徐而曰徐调者,
无以异也。而研究盼更之曰调者,又绝无意义可言。罗氏乃据徐调为
徐始封之君,非所谓嗜博而荒者耶。)又按王冰黄帝经序称:黄帝九
子,二曰金天,封荆。三曰挈,封青。四曰青阳,封徐,夫挈者之忄
吴也。金天挈青阳同是一人,即是(少昊,而分之为二,徐始封於夏,
而远在唐虞以前,皆道家依附之说,不足凭信。)
第三论,王逸说周宣封於徐之谬(王逸楚辞注曰:徐偃王国名也,
周宣王之舅申伯上封也。诗曰:申伯番番,既入於徐,周衰於后,潜
号称王也。)
崧高之诗曰: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於谢,南国是式。又曰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谢也,非徐也,谢为申国封内之境,宣王命
召伯城谢,使居之,故曰于邑于谢,又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谢者。
城,邑也,非封国也。《汉地理志》南太郡有县三十六,其首曰宛,
故申伯国有屈申城。而其支县曰棘阳,棘阳东北有谢城。地去徐之在
淮泗间者甚远,岂得混而一之。易林大畜之中,孚周公祷谢,谢字与
安宁如故,故字为韵?左思《魏都赋》)腆墨而谢。谢字与神蕊形菇,
茹字为韵,盖古者徐谢二字,音近,故有此误。齐鲁韩诗未亡时,或
有作,既入於徐者,然不过诗之异文,而即据为典要,王氏之疏矣。
且申侯爵而姜姓,徐子爵而赢姓,此其谬误,无待深论。
第四论,偃王名号《竹书纪年》曰:徐子诞来朝。
班固《古今人表》曰徐隐王。师古曰即偃王也。
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曰偃,谥。
王逸注:楚辞曰偃,谥也。
《博物志》引《徐偃王志》曰:得朱弓矢以已得天瑞,遂因名为
号,自称徐偃王。(按曰:今本作邃因名为弓,於是有据,以为说者
曰:偃王名诞,一名弓,此大误也,盖俗写号做号,号与弓形近致误。
今据《水经注》所引改正。又按曰:《昌黎集》樊注及“蒋刻”皆依
误本,引作弓,该见上有朱弓字,遂不疑耳。)
又曰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裴马因《史记集解》引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无骨,马因谓号偃
由此。
王僧儒《百家谱》曰:偃王名诞,字子儒(北宋徐氏谱同。)
杨亻京荀子注曰: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
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引《尸子》曰:偃王有筋而无骨,故曰偃。
(按曰:详玩裴马因集解中语,原文必无“故曰偃”三字。)
《北宋徐氏谱》曰:诸侯相与尊奉为王,称偃王,自此始也。
又曰王死,从亡之臣谥之曰偃。
《罗泌路史》曰:夏世有调王,命以徐伯主淮夷,三十二世君。
偃,自注曰:偃,即康王。(按曰:路史本泌自注而假名於子苹者,
四库提要中已发其履矣。)
以诞为名。据“竹书”无可疑者,偃王之称,周秦人无解之者,
而生号当时所无,自当从王逸说,以偃王为谥,特谥法无偃字。《北
宋谱》称谥之曰隐,与人表合则偃隐声近,周秦人称偃王或即隐王之
假借,后人因而传之耳。史册凋亡,年代湮远,莫能征信,姑以传疑。
王厚斋《困学纪》闻以檀弓,驹王即偃王,盖据西讨济河以合。夫《
后汉书》之至於河上,然《后汉》说未可尽信,辩语见下。若罗氏康
王之说则又其妄也。罗氏於此既云偃王即康王,而下叙宋事,复曰:
武王封微子为周客三十有二世君。偃不道,自注云:偃谥康,见吕览
《国事》。(按吕览无国事篇目,《国策》亦载:宋康王事当策之误。)
宋偃谥既注所出,然则徐偃王之为康王何以不明,厥由来乎?三
十二世同,君偃同,遂之同谥曰:康。泌点妄说,不足诘也。至其称
王则亦有说,徐楚介在蛮夷,欲统摄与国。则妣崇奉其号,而於朝聘,
会同之往来,仍依其本爵,未尝有加礼也。犹之鲁为侯爵,於其本国
则称公。鲁《春秋》书公,夫子不之追改也。故齐桓召陵责包茅,不
责王号。晋人绝秦,且大声曰楚,三王绝不为讳,亦不以为嫌。此皆
揆之情事,想当然者,知不免为说名谭理,君子之所呵矣。(正逵按
:号徐君为偃王,犹号孔子为素王。陆贽曰,王之谓者,德合乎人也。)
第五论,汉晋人说徐偃王作乱周穆王命楚伐徐之缪《史记。秦本
纪》曰: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騮騄耳之驷,西巡狩,
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而救乱。
又《赵世家》曰:造父幸於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
骅骝騄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
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潜夫论氏姓》曰:造父以善御事周缪王。周缪王游西海忘归,
於是徐偃王作乱。造父御,一日千里以征之。
《后汉书。东夷列传》曰:康王之时肃淳复至,后徐夷僭号,乃
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王泳霓云:擅弓容居言西讨济於河,
疑即此事。)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
池(王曰:潢池疑是黄池。)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
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
於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於败,
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注
:武原县故城在今泗洲下邳县北,徐山在其东。)
《博物志》引《徐偃王志》曰:江淮诸侯皆伏从。伏者三十六国。
周王闻之(《东夷传注》引作穆王。)迁使乘驷(按曰:一作驿或作
囗,盖因驷误,又因囗误驿也。)一日至楚,使伐之。
《徐偃王庙碑》曰: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
得八龙骑之西游,同王母於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
无所质正,咸宾祭於徐。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
与楚连谋伐徐。
《北宋徐氏谱》曰:穆王闻诸侯朝徐,怒遣使至楚,俾大举兵南
伐(按曰:周穆命伐徐之说多不胜载,大约依“史记”为说。)
此千古冤狱也。倡自迁史,诸儒从而合之,毁与誉者属和同声,
岂为蔑偃抑且诬穆?司马迁曰:一日千里以救乱。又曰:日驰千里马
攻而大破之。王符曰:一日千里以征之,谯周闻而笑曰:王者行有周
卫,岂闻乱而独长驱日千里乎?(赵世家索隐“秦本纪正义”引古史
考。)且作乱与反必有迹焉,寇京师乎?贼邻国呼?胡不指而陈之
(金楼子汉世祖文叔尝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銮旗在前,属车在后,朕
乘此安之。按此语《后汉书光武本纪》未录。)乃后汉之说,则更有
大不可通者,夫率九夷以伐宗周,是反乱也。此时不图,而曰畏其方
炽,至乎行仁义以朝诸侯无叛迹也。而遽讨之,岂所以以权胜败者,
即在此骥騄之乘,得与未得乎?反乱者,贼仁害义者也,伯者尊王,
犹曰假仁仗义,既反乱矣,谓之行仁义可乎?既曰无权,何以率九夷,
既曰不忍斗,向何以伐宗周。骥騄之乘不过八骏,今屏其贰车而八人
者,千里赴楚昭王之不复,不其殷鉴哉。淮南王多读中袐典籍,找致
宾客数千,作内外书,成帝求天下遗书,刘子政实司校雠,经传诸子
靡不览观,王仲任过目成诵,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者,三子者之闻见亦
足以敌子长节信。而《淮南人间训》称偃王行仁义,王孙历(高诱曰
楚臣也)说楚庄而灭之。《说苑指武》篇,称偃王好行仁义。王孙历
劝楚文而残之。《论衡非韩篇》称偃王修行仁义,强楚灭之。安先於
迁,充并於符皆绝无徐叛周伐之说,何也。且东方朔七谏则亦有之曰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王逸注之曰:言徐偃王修行仁义,
诸侯朝之三十余国而无武备。楚文王见诸侯朝徐者众,心中觉悟,恐
为所并,因兴兵击之,而灭徐也。故司马法曰:国虽强忘战必危,盖
谓此也。其说可谓详矣。而绝不言周命楚伐又何也?然而以汉难,汉
尚不足钳耳食者之口而降其心,则请证之。周秦之书,荀子战国大儒
也,其作《非相篇》,称徐偃王乃冠於仲尼、周公、皋陶、闳夭,传
说伲尹禹汤尧舜,若反矣作乱矣,毋乃拟人不於伦乎?韩非《喻老篇
》曰:夫治国者则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则以城与池为罪,虞交
虎是也。《五蠹篇》曰: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
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
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
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虽其立论不必尽纯,而徐偃王之未尝叛周,与穆天子未尝征徐,则已
拨云雾而者见青天矣。且《穆天子传》,周史官之书也,后世以为起
居注之祖。凡谓宾西王母得名马与造父御王事,皆详言之,而若史迁
之说,绝不之及,又且史迁作周本纪,纪穆王凡征犬作吕刑,诸事皆
历言之,而若《秦本纪》,纪赵世家之说,不之载。近人有剽窃绎史
作则已载汉晋说,而深疑之曰:史称造父御王巡狩见西王母,徐众咸
有此捷足哉。史不录於周本纪,亦过杂采异说以传疑。马氏读书精审,
若此而李锴,若未见之。虽然叛周伐楚之说起於子长,子长岂凿空为
之哉,则必有所由,本亦必有所误。乃今读《竹书纪年》而恍然悟也。
纪年曰: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於宗周,十四年
王率楚子伐徐戎,克之。夫徐戎者,徐州之戎也。成王之初尝反乱矣。
书所谓淮夷徐戎并兴者,而纪年载之曰: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
人入於邶,以叛宣王之世,尝反乱矣。诗所谓“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者,而《纪年》载之曰:宣王六年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
徐戎,次於淮,乃唯穆王之伐徐戎,书缺有间,仅见於《纪年》,《
纪年》晚出两汉,儒者不得见而微闻。周穆有命楚伐徐戎之事,而徐
偃王之国界淮泗,适与戎居之地相近,而徐偃王之灭於楚,在周穆王
之世,适与戎叛之时相若,於是附而合之,曰徐偃王反,曰徐偃王作
乱,曰徐率九夷伐宗周,曰造父御王告楚,曰王率楚子灭之。故曰此
千古冤狱也,而不知楚人灭徐之事。《纪年》则亦详之。《纪年》曰
:穆王三十五年,荆人入徐,毛伯迁帅师败荆人於泲。三十七年伐楚,
是年荆人来贡,是则徐戎侵洛,王率楚字(子)伐之一事也。徐子方
受命作伯(纪年曰穆王六年,徐子诞来朝,锡名为伯。)身行仁义,
而楚人灭之。王怒而伐楚,又连伐之,必来贡谢罪而后已。又一事也,
划然两事而颠倒。错乱合之为一亦过乎?
第六论,徐之不得合於徐戎然则,何以知徐偃王即非徐戎也。曰
是大有说。率楚伐徐戎,在穆之十四年,楚人伐徐,在穆之三十五年,
既克之矣。越二十年而复入乎?若谓赢徐煽其余烬重致干戈,则前既
率楚而灭徐,后乃因徐而败楚乎?观之《竹书纪年》其见证一,楚既
灭徐,周穆复封其子,真所谓蕞尔国者。而当宣之世,忽复反乱至劳
六师,既获凯旋,作诗歌诵。若胜之大不易者,有是理乎?观之大疋。
其证二,周既复徐,至鲁昭公三十年为吴所灭,后三十年当鲁哀公十
三年,此时徐灭久矣,不闻其重兴也。而吴语载黄池之会,夫差闻越
乱,王孙雄谓无会而归,越闻章矣。齐宋徐夷将夹沟而侈(同)我,
盖是时吴已通沟江淮,吴人归道,妣出淮水,故惧徐夷,是则赢徐虽
灭,而戎之在徐州者,固依然无恙也。观之《国语》。其证三,赢徐
之徐国名也。徐戎之徐名也。汉人合二而一,遂有此误。后儒注诗书
亦往往淆杂。故语本之诗书,考之《左传》,辅之《国语》,而参之
《竹书》以正之。左昭元年,赵孟曰:周有徐奄,杜谓徐奄二国皆嬴
姓。又引《书》序曰:成王伐淮遂践奄,又曰徐即淮夷,夫赵孟所言
之徐即徐戎也,谓即淮夷可也。而谓即赢姓之徐国则大不可,此正义
已驳正之。且《春秋》曰: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
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於申,上既书徐
子,下复书淮夷,可合而一之乎?杜注左传而不者见春秋亦太疏矣。
世本称淮夷亦是赢姓,而其后为淮夷氏,故姓纂十四皆曰:淮夷氏周
有淮夷小国,后世氏焉,杜当注明曰:徐乃徐州之戎,即淮夷也,赢
姓,不当混称徐国。郑语曰:当成周者,北有徐蒲,韦昭谓徐蒲皆赤
狄隗姓,是则赢徐。戎徐而外复有隗徐,春秋三徐亦解,经论史者所
当知也。
第七论,毛奇龄以徐为戎之妄《春秋》毛氏传庄十八年夏,公追
戎於济西,传曰:戎者徐戎也。又庄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传曰:徐即戎也,春,公伐戎而不负(是年春公伐戎,夏公至是伐戎。)
故此会两国大天伐之,费誓淮夷徐戎并兴。《书》序称徐夷并兴,以
夷即是淮,夷即是徐也。前凡会戎盟,戎俱是以戎该徐者。胡氏谓戎
与徐必合兴,表里非是。又僖三年,徐人取舒,其小注曰:徐舒小国
名,徐在下邳僮县,舒在庐江舒县。又僖十五年,楚人伐徐。传曰:
徐即徐戎,在淮泗之间,与齐鲁近。雅诗所谓徐方者。楚得越国而伐
之,其无东方诸侯甚矣。故齐鲁必救之。下皆记齐鲁救徐之事。又楚
人败徐於娄林。传曰:娄林徐地。谷梁云:夷狄相败,以徐亦戎也。
又昭四年楚子、蔡侯(至)淮夷会与申。传曰:楚子于弑立之后,假
合诸侯以自固故为申之会。而地偏力绌,究不能狎主齐盟与强伯比。
故齐、晋、鲁、卫、曹、邾、燕、秦诸国并无一与。祗郑许陈蔡是其
旧属,余俱夷蛮小国而已。又属辞比事记隐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小注:戎徐戎也。)(大注:古夷狄,杂处中国,如西南
獠然。)又春秋开卷即与戎盟,此亦不得已,而以国礼相待。故
然胡氏误以楚为夷狄而攘之。夫蛮夷猾夏,所在都有,徒攘荆楚无为
也,况荆楚本先王所封国,实五等诸侯非夷狄也。鲁诗曰: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戎狄指淮夷,徐戎非荆也。又作春秋条,贯篇以庄公伐戎
为一贯。二十六春公伐戎。(小注:三条一贯。)夏公至自伐戎。秋
公会宋人、齐人伐徐(徐即戎也。),又僖三年徐人取舒(此专条。)
(大注:徐戎也。)三月公会齐侯(至)于匡。公孙敖(至)救徐。
(大注:但徐虽戎国,而迫于齐、鲁之间,楚得越境而伐其国则切肤
矣。因合诸侯之师以救之。)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历,(大注):不
惟救之且伐历以牵制之,历亦楚与国也。九月公至自会。楚人败徐於
娄林。(大注):乃以救之缓,楚人终败徐师於徐地而去。十有七年
春,齐人、徐人伐英氏。(大注):越二年而齐与徐不能报楚,乃伐
楚与国以报之。又以公孙敖奔莒始末为一贯,文七年冬徐伐莒(小注
:五条一贯。)注册书阙。公孙敖如莒氵位盟,注此氵位莒盟与徐伐
莒并无干涉,未有莒被戎伐而反来与鲁盟者,此皆策书之,无据者也
(按此语盖驳左传文。)。
甚矣。奇龄说经之妄也。夫戎则戎之,徐则徐之,岂有圣人著春
秋,忽戎忽徐之理。乃庄公二十六年鲁伐戎于春,伐徐于秋,截然两
事。而忽率合之曰:徐即戎也。则春之伐也曰戎秋之伐也曰徐,有是
理乎?以楚为先生所封之国,实五等诸侯,而非夷秋,然则徐独非先
生封国?独非五等之诸侯乎?夫子《春秋》昭四年两书徐子,昭三十
年故书徐子而夷狄以诸侯礼相待乎?而乃申之会,竟序之於滕子、顿
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之上,而且淮夷也。故虽其君来
会,反降而下于宋世子,以其夷也。若徐子亦夷,何以反在诸小国之
上乎?又况齐桓公娶於徐,其三夫人徐赢班,在王姬之下、蔡姬之上。
而大国之女反以为如夫人。不意齐桓公方攘夷狄而乃与夷狄为婚姻乎?
又且叔孙昭子以齐景之伐徐,谓诸侯之无伯,且以兴师伐远方为无道,
夫果徐为徐戎,则齐景此举正继桓公攘夷狄之旧业,正是伯者举动,
而反谓之无道,谓之无伯,可乎?又且证之他书,若管子之称,徐伯
檀弓之称,徐君新序史记诸书之记,季札赠剑,其为春秋时一小国诸
侯皆显有明证,而可妄以徐戎当之乎,故曰奇龄之妄也。
第八论,韩非说楚文伐徐之未必无据《韩非子》曰:徐偃王行仁
义,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
《淮南子》曰:王孙历为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高
诱注淮南》曰:居衰乱之世,修行仁义,为楚文王所灭。
《七谏》曰: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说苑》曰:王孙历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
《东夷传》曰:於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
楚文在春秋之世,去周穆三百余年,安得灭徐偃乎?故谯周疑而
辩之,而吾以为可存一说者。公旦,文王子也,即与父同湓,而鲁侯
兴,又谥文公,晋仇既谥文侯而重耳,复谥文公。秦有文公,复有惠
文王,复有孝文王,滕亦有两文公,其他鲁之孝、齐之庄、卫之成怀,
晋之武献、成孝、昭靖历皆一谥两,见则周庄之世有楚文,不能必周
穆之世无楚文也。韩公子去周不远,当有所据,益之以曼倩子政之说,
亦一助矣。《淮南》称楚庄,传闻异辞。今不敢以为然者,亦舍季从
朔之义。
第九论,路史说周穆改赢徐为姬徐之妄罗泌《路史后纪》曰:周
之初兴,大封同姓,巴周、徐、桥、皆姬国也。又曰:顿徐胡入於楚。
又《国名纪》曰:徐姬国(原注:曰齐桓妃。)穆王时灭偃以封
姬姓。周之初兴,既有徐国,而穆复封姬於徐。合之戎徐、隗徐,不
应春秋,有四徐耶。其自相矛盾。如此,齐桓公之有徐妃,罗氏安知
之。於左氏知之,而《左传》则明曰徐赢,不曰徐姬,其荒谬又如此,
徐入於吴不入於楚,凡三言而三失。而《史记。齐太公世家》则曰:
齐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索隐曰:按系本徐赢姓,礼
妇人称国及姓。今言此徐姬者,然姬是众妾之总名。故汉禄秩令云:
姬妾数百妇人,亦总称姬,姬亦未必尽是姓也,云云。(正逵按:姬
亦妇人之美称。师古曰:姬本周姓,其女贵於列之女,所以妇人美号
皆称姬。)夫《史》文本之《左传》,以赢为姬,盖传写之伪。索隐
虽辨,要为廻护之说。然亦可见古来从无以徐为姬姓者。而罗氏特造
此典故,岂即据《史》迁误说耶。(罗泌读《水经注》,而不读《水
经注》所引之《后汉书》;读《史记》,而不读《史记》所据之《左
传》,盖其读书卤莽,大率类此。)
第十论,公羊传说徐灭杞之误僖十四年,《公羊传》曰:诸侯城
缘陵孰城之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曷为不
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
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取之,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
僖十五年《春秋》曰:楚人败徐於娄林。何林曰:谓之徐者,为
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
文七《春秋》曰:徐伐莒。何林曰: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
不知尊先圣法度。
此亦误。赢徐为淮夷者也,前者也为硷之会,是年城缘陵。左氏
曰:会於咸,淮夷病杞。故公羊误以咸徐为淮夷。於是窃取左氏之说,
而妙变其词,不知是时徐方为齐与国,且为婚姻。杞服於齐,徐安得
违齐桓而伐之?若齐桓以婚姻之故,舍徐弗讨而姑,城缘陵以慰杞人,
则齐桓何以令诸侯。曰盖徐莒胁之,盖者疑辞。公羊氏殆尚未坚信,
而何氏哓哓不已,言之再三,亦可谓墨守无断者矣。
第十一论,路史说徐灭冥之妄罗泌《路史后纪》曰:白、郯、复、
巴、冥皆赢国也。
又曰冥则徐灭之。
又造典故矣。《史记》载,赢姓之国有白冥连读之也,而离之为
二,问其始封,不能说也。漫曰赢国而已。问其亡国不能详也。漫曰
:白灭於楚,冥则徐灭之而已。而吾穷之於其所著之国名记,又不能
有原本之说也。于白则又漫曰:楚平灭以封胜曰白公,于冥则窃《左
传》伐鄚三门,而又漫曰:冀伐之者,后为虞氏邑。而於后纪徐灭之
说,语焉若忘,夫白公之白,为楚邑。伐鄚之为虞邑,皆非国号。《
史记》所记嬴国之白冥,风马牛不相及者,而妄言之。若此罗氏作《
路史》,据谶纬以说皇古,已为不经,而其属词尤多乖舛,即以徐事
而论,因《水经注》之误,而造徐调之名,因宋康之误,而造徐康之
谥,因《史记》之误也而造徐姬之姓。而灭冥一事,又不知误於何书,
尚当详察之。
第十二论,孔颖达说春秋后徐复重兴之无据《礼记。檀弓正义》
曰:按春秋昭三十年吴灭徐,灭而后兴至春秋之后,僭号强大称王,
犹楚灭陈蔡后更兴。
此因邾考公卒在春秋后,而久灭之,徐国忽通吊使,故不得已而
为此说。然已削趾而就履矣。怔康成曰:考或为定郑,岂无本而漫为
此言。
第十三论,徐偃王志《博物志》引《徐偃王志》一段,不知何人
所撰,自《博物》外无见引於他说者。书中说周王命楚伐徐,已袭《
史记》,且云彭城武原县,则断非周秦人著作矣。《水经注。济水条
》则尝及之曰,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武英
殿校本》曰:此三字当有脱误未详。)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
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云云。据其文义,似刘成国将宦徐州,
而茅温作《徐州地理志》以送之者,似《博物志》说偃王一段,皆在
《徐州地理志》中者,似《徐州地理志》中篇目有曰:徐偃王之异者,
果尔则张华《博物志》时,何以不按《徐州地理志》,而乃故造名目
曰《徐偃王志》耶。郦道元作《水经注》,何以不直引《徐州地理志
》而必辗转说《博物志》引《徐州地理志》耶?皆不可解。今余作此
书亦名曰《徐偃王志》者,以为杂采旧闻,无当大雅。谨避子长世家
之号,聊仍茂先《博物》之名云尔。
庙曰:论说悉本《周书》、《戴礼》、《国语》世本人之属之可
信者,不足则益证之,以正史及汉晋人言,其他谶言别史,绝不采及,
义正词确,一归至当是信史亦才史也,可任其久湮耶。二十八年春,
日寇深入,蛟门告急,公曾经孙宇曾检校志稿正副两本,惟已蠹侵,
亟粘补,并亟腾录。幸副本有未明者,得稽诸正稿。稿末摘录周秦汉
魏人语之,堪为论断者,乃釐而分附於纪事之后,纪事内有纠正史谬
者,亦移归於论说之中。世系原无鉴谱,不知何人所附,兹仍之者资
考证也。首有朱述之姚梅、伯雨先生序,姚序未书岁次。惟於稿首书
应珍藏勿失等语,则当在公殁之后文,因改窜失次,难以卒读。兹就
其语气而次第之。盖斯序姚属他人代撰,而改定之也。朱序道光戊申
是岁,公年三十五,今公百三十有五岁,则志於今适百载,不可谓不
久,而得勿失亦云幸矣。乃攜腾录本,绕道来沪,老友约园,见之大
喜,谓可入其四明丛书第八集,惟时百物腾踊,纸值高,锓板亦非易。
仅录副而序之。甲申冬复出志稿,重行雠校,知尚有公所欲言而未尽
者,择要补绎。刖以(正逵按语附於下,有缺损者悉补正之。从新抄
录未竟。而约园归道山矣。)阅两月,日寇平,明年其子星联刻八集,
告竣,独所刻之《徐偃王志》较余续校之手抄本少十之一。星谓联当
补刻,因思约园校乡先哲著述而刻之,多至百六十种,年七十抱痼,
犹自序,其杂著曰:乡书之辑十得其八,天其许我继续为之宜乎?其
有后也。《徐偃王志》晋时已有之,惜亡佚莫可考。我公阐扬圣德,
博综群籍,以考定之俾读者所依嚮,不为荒妄慢诞者所淆,有裨经史,
实非浅鲜。我子孙尤当珍视之也。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从孙正逵谨识。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