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ZT
我们都知道宋国大司马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一般也都认为孔氏的来源就是来自孔父嘉的字“孔父”。但是关于孔父嘉是字孔父名嘉,还是名孔父字嘉,还是氏孔名父字嘉,历史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杜预在《春秋》“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条下做注曰:“孔父称名者,……”,这说明杜预认为“孔父”二字中至少有一字是孔父嘉之名。以杜注为圭臬的孔颖达在其正义中对杜预的说法进行了发挥。孔疏首先从“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的传例出发,花大力气说明孔父嘉是“行无可善”,“身先见杀,祸遂及君”,故《春秋》“书名罪之”。然后孔疏又廓清“某父”一般是字的问题,举例说明经传中所见的名中代“父”字的情况,如齐僖公名禄父,宋襄公名兹父,蔡宣公名考父,另外还有鲁国的季孙行父,卫国的孙林父,晋国的荀林父等等,证明“父”字亦可为名。最后,孔疏以《左传》中有“宋督攻孔氏”一句认为,孔父嘉以孔为氏,名父,字嘉。杜注和孔疏的这一系列说法问题很多。首先,见于经传名中带“父”字者皆名“某父”,“父”字用以足音,没有单名“父”者,即使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整个中国古代史,名人之中单名“父”字者也就杜甫一人而已(“父”“甫”相通),所以孔疏以孔父嘉单名“父”字并不能得到其所举若干例子的支持。其次,按古人名字互为表里的习惯,名“嘉”者多字“孔”,如郑国公子嘉字子孔,楚国成嘉亦字子孔,但是却未见名孔字嘉者,则名孔父字嘉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再次,古人名字并列的时候,总是字在前名在后,而以为孔父嘉名父字嘉或者名孔父字嘉者都是以名在前字在后,不合古人规矩。但是这种说法虽有以上种种问题,但是确有一个明确的证据,即《左传》中确实明明白白地写着“宋督攻孔氏”,也就是说孔父嘉为孔氏,则只能按孔疏的方式来解“孔父嘉”这三个字了。
问题是这个“孔氏”是否是鲁桓公二年,当时的人们对孔父嘉家族的称呼。古人命氏的规则在《左传·鲁隐公元年》有说明,虽然对《左传》上的这个说法历来也有争议,但是从文献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左传》的说法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左传》的这个说法,命氏的一种方法是以始祖的字为氏,则孔氏当属这个情况无疑,问题是这个“孔”字从哪里来。一般以为孔父嘉为孔氏始祖者当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孔”字的来源,即孔父嘉的后代以其字为氏,但是为何《左传》在记载孔父嘉被杀时就称“孔氏”?孔疏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孔父嘉祖上即有人字孔,所以孔父嘉时其家族就已经被称为孔氏了。但是考以孔父嘉先世,其族出于宋前闵公,《世本》云:“闵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则孔父嘉为宋前闵公五世孙,若以始祖字为氏,当是弗氏,而非孔氏,其先世也未见有字孔者,则孔疏的解释说不通。那么孔氏的来源只能是孔父嘉本人的字了,而他本人是不可能自称孔氏的,则孔氏只能是其后人以其为始祖而给自己命为孔氏。那么《左传》上的“宋督攻孔氏”中的“孔氏”只能是后人的追记。
什么人回在《左传》中对本非孔氏的孔父嘉追称孔氏呢?看来只能是与孔子关系密切的人了,多半就是他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了。则我们可以得出这个一个结论,至少《左传》中的这条记录是出自孔门后学,《左传》与孔门关系非浅。
--
FROM 222.2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