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和蜀算不上法家吧,不能说用霸术治国都属于法家,否则宋文帝、朱元璋岂不都可
算作法家。曹操还有一些法家色彩,但刘备以汉后裔自称,倚重“人和”,是不可能
搞法家那一套的。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除秦以外,汉武帝、武则天时期法家色彩较浓,汉武帝是为了集权,
武则天则是为了维持武家的天下。
魏姑且不说,蜀汉的凝聚力还是比较强的,除了巴蜀本地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
军人集团都做了不懈的抵抗。诸葛瞻父子、李球、傅佥、黄崇等人战死,刘谌
哭祖庙后自杀,姜维力图借钟会之力复起,霍弋坚守南中七郡,张翼、廖化以忧愤死。
还有兵士借诸葛亮之名造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临近灭亡有如此壮烈的,并不多见。
就是投入新政权,被迁往洛阳的蜀汉人士,也很注意向统治者推荐蜀汉官员的后裔,
说明这个集团凝聚力一直未散。
刘备和诸葛亮只不过对益州本地人严酷了一些,胡萝卜加大棒子招呼,谈不上法家治国。
【 在 Arjuna (快三) 的大作中提到: 】
: 历史上法家色彩较强的朝代,一是秦朝,二是三国时的魏和蜀汉。而这几个朝代都很短暂(如果不计算秦国时期的话)。对秦朝,我们可以说是因为苛政;但魏和蜀汉的政策还不算太苛刻,短命原因何在?我想也许和法家的人才策略缺陷有关。
: 其一,法家色彩的统治者难以和群臣建立稳固可持续的信任关系。他们只愿意用权术制约群下,而害怕反过来被制约。这样,在因为老死而需要交接权力时,就是个大问题。
: 曹操侥幸还好点,他死时曹丕已经很成熟了。而秦始皇去世和魏明帝去世时,都出现了大问题,权力给了不该给的人,胡亥和曹爽。这里皇帝私人秘书的作用格外大,胡亥是因为赵高的帮助,曹爽则是因为明帝的中书令的极力推荐。皇帝因为和大臣、外戚等缺乏信任,很大程度上依赖
: ...................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49.*
FROM 221.2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