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法家色彩较强的朝代,一是秦朝,二是三国时的魏和蜀汉。而这几个朝代都很短暂(如果不计算秦国时期的话)。对秦朝,我们可以说是因为苛政;但魏和蜀汉的政策还不算太苛刻,短命原因何在?我想也许和法家的人才策略缺陷有关。
其一,法家色彩的统治者难以和群臣建立稳固可持续的信任关系。他们只愿意用权术制约群下,而害怕反过来被制约。这样,在因为老死而需要交接权力时,就是个大问题。
曹操侥幸还好点,他死时曹丕已经很成熟了。而秦始皇去世和魏明帝去世时,都出现了大问题,权力给了不该给的人,胡亥和曹爽。这里皇帝私人秘书的作用格外大,胡亥是因为赵高的帮助,曹爽则是因为明帝的中书令的极力推荐。皇帝因为和大臣、外戚等缺乏信任,很大程度上依赖秘书等私人心腹,这种依赖又造成恶果。
再说蜀汉。刘备不算典型的法家,且一生主要用来打仗了,故不论。而诸葛亮去世,则很快出现了秘书与大将不和的魏延之变。这也暴露了蜀汉群臣内部的信任问题。不过,诸葛亮在传位时采用了论资排辈的方式,(用品德资历甚好但才能平庸的蒋费等人),他的权力传递总的来说还算稳妥,或者说,在传位方面,诸葛亮的做法更儒家些。
其二,在人才提拔上,法家偏向论功行赏,儒家偏向论资排辈。
从任用能人看,当然是论功行赏更有效率。但论功行赏有两个弊端:
一,论功行赏对人事制度和人事干部的要求非常高。制度的发展是漫长的,所以更多时候是寄托于人事干部的素质。而论功行赏时,人事干部舞弊空间很大。功劳这东西,可以搞形象工程,杀民充敌,等等等。如果操作的不好,选拔上来的官员可能是一群为升官不惜一切的赌徒,并成为社会动荡的肇因。(秦朝的地方官吏普遍是虎狼之吏,汉武帝任用酷吏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相比之下论资排辈对制度和干部的要求就低些,也因此更稳定些。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官场资历,在众目睽睽之下,是很难伪造的。后世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更平等的论资排辈制度:因为科举考试本质上不功劳/能力的评定,而是一种身份/资历的认定;是用科举的出身代替了传统的门第。
二,论功行赏有利于迅速提拔勇士干才,但不利于涵养长期的忠心
论功行赏制度下,一个官员早年可能迅速富贵,但也很容易晚年因小错迅速贬抑,或者老子富贵儿子衰微。官员和统治者之间,近乎一种不稳定的交易关系。这样,当政局出现大变动时,从利益上官员未必要跟着旧统治者走(新统治者可能提拔的更快),从感情上,官员和旧统治者也没什么深厚交情。
而论资排辈制度下,升的慢,但一般“只升不降”,即使夺去权力也保留待遇。官员的子弟也受到更多优待。这样,当政局有变时,从利益上官员如果舍去旧统治者,就意味着几十年的资历是白熬了,从感情上,统治者的恩遇也比较让官员感动。
从这一点看,似乎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秦亡时除了一些虎狼苛吏被起义军席卷外,竟没有一些能力和忠心俱佳的官员能挽狂澜;为什么魏和蜀汉在灭亡时国力还都不错,而多数官员还是选择了投入新政权,而不是死忠于旧政权,——因为旧政权本来就没怎么培养他们的忠心。
--
FROM 61.5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