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
者。他1938年生于伦敦,是一个热忱的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一个职业学问家。他主
持《新左派评论》达20年之久,发表了大量著述,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
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安德森的著述也逐渐确立了他在欧
美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安德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他反对线性
进化历史观和单一模式。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从
他已发表的两部历史研究著作的标题《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和《绝对主义国
家的系谱》看,过渡(passages)和系谱(lineages)都是复数。这是明确地强调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过渡》不仅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起源和性质提出独到的见解,
而且对于西欧和东欧的不同发展道路作了比较。《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更是致力
于通过西欧和东欧的比较,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国的地区类型(regional typology)
,揭示其在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书名及全书的核心概念"绝对主义"(absolutism
)可能是陌生的。好在译者刘北成在中本译序文中清晰的区分了"绝对主义"与我国读
者非常熟悉的"专制主义"两个概念之间的重大差异。虽然我们还未必完全理解什么
是"绝对主义",但至此至少知道了它绝对不同于任何意义上的"专制主义"。
绝对主义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
国"(马基雅维利的用语)。在西方学术界,这种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名称是absolute
monarchy(德文:die absolute Monarchie ),直译成中文就是"绝对君主制"。马克
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经常出现这一概念,如《共产党宣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
,它(资产阶级)是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再如,《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7世纪和18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和
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 但是在中文版里,上述引文中的"绝对君主制"一直被译
成"专制君主制"或"专制君主国",这无疑是中国人的一种颇为有意的曲解。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般都把绝对主义国家总体上看作是具
有某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或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是资
本主义向国家政权发展的初级形式。然而,安德森直截了当的否定了这种观点,他
指出:"从本质上讲,绝对主义就是:经过重新部署和装备的封建统治机器,旨在将
农民再度固定于传统社会地位之上……绝对主义国家从来也不是贵族与资产阶级之
间的仲裁者,更不是新生资产阶级反对贵族的工具:它是受到威胁的贵族的新政治
盾牌。" 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自
由流动,使西欧的封建领主对其附庸农民或农奴的控制力大大减弱,为了保证封建
贵族的整体利益,势必要对政府的组织形式进行改组,从而形成了在更广大的君主
国家范围内的集权政治。在这里,安德森通过出色的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
马克思传统史论的颠覆。他通过论述以货币地租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关系对传统封建
社会制度的改造,勾勒出了西欧绝对主义国家发展轨迹的历史逻辑。
在安德森看来,农奴制瓦解,城市,贵族与官僚,等级会议,买官鬻爵,罗马法,
重商主义,常备军,战争,这一切事物构成了西欧绝对主义国家拼图中的主要板块
。正像前面所说,绝对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由在农奴制解体后针对农民的封建制度改
组所建立的,但城镇资产阶级也参与了这个改组过程。安德森举出罗马法的复兴作
为这种结合的一个鲜明实例。罗马法的复兴同时适应了这两个阶级的需要。一方面
,罗马民法(jus)带有支持绝对私有财产观念的特点,另一方面,罗马法中的国家
法(lex)却包含着支持绝对国家权力的内容。
安德森指出,对外战争正是具有侵略性本质的欧洲封建贵族向绝对主义国家政权转
化的便捷桥梁。绝对主义国家在欧洲首创了职业化的军队,并将国家的大部分收入
花在了对外战争上,而主要由外国人组成的雇佣军和代价高昂的近代火器军备必然
促使国家建立完备的税收制度。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本身也是与对外扩张侵略的政
治军事动机相适应的,是绝对主义国家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较为原始的对外侵略
性的直接表现。贵族和资产阶级通过买管制度转变成为绝对主义国家的官僚阶级,
在这个兼容过程中出现的摩擦构成了16至17世纪绝对主义国家内部冲突的主要原因
。
在这一过程中,16至18世纪,绝对主义国家的面貌呈现出几种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文艺复兴的16世纪是绝对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机构和军队的规模都还不
大,君主专制尚在雏形,各国政权主要把持在几家大贵族手中,军队主要由雇佣兵
组成。美洲贵金属的流入及其对贸易的刺激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潮流。西欧社会
从14至15世纪的中世纪后期的农业经济衰退中摆脱出来,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实
际上,根据布罗代尔的判断(《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16世纪的西欧
国际战争往往与经济繁荣时期重叠,因此很可能是经济繁荣的结果。由于各国的财
税体系尚未健全起来,君主们的军事冒险往往要倚仗大贵族的配合和金融家的支持
,而后者常常以君主的不动产抵押作为提供财力支持的条件。到了宗教改革完成之
后的17世纪,随着对教会财产的剥夺,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军队的规模都开始膨胀
,战争规模也升级了。贵族将政权让位给了黎塞留式的国家主义职业政治家。随着
又一轮经济不景气的来临,虽然税负大增,仍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国家行动,重商
主义因此应运而生并占据统治地位。18世纪是欧洲主要国家绝对主义的最后阶段,
这一时期绝对主义国家已臻于成熟,前两个阶段频繁发生的国内冲突趋于缓和,高
级官僚重新开始贵族化,重农主义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现。由于采用公债制度,
国家的财政矛盾被延后了。
绝对主义时代是西方世界第一次开始以国家为主要单位的历史时期,因此安德森在
书中通过国家类型学(national typology)的考察,分别简述了西欧和东欧几个主
要的绝对主义国家的历史过程。以下引用几段具有代表意义的该书原文尝试予以说
明:
西班牙:绝对主义时代的西班牙是由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个中世纪王国的君主联
姻而形成的"身合国家"(Personal Union)。"美洲提供的大量白银成为西班牙国家
的决定性工具(从两重意义上均如此),因为它为西班牙绝对主义提供了充足的、
长期的超额收入,完全超出了欧洲国家对收入的一般要求。这便意味着西班牙绝对
主义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免除缓慢的金融、行政统一过程(这一过程本是其他
地区实行绝对主义的先决条件):秘鲁无限度地俯首帖耳补偿了阿拉贡的桀骜不驯
。"
法国:"法国绝对主义的悖论就是,最辉煌的国内繁荣并未带来至高无上的国际地位
;恰恰相反,是黎塞留、玛扎然治下历经磨难、并不正规、不完善的国家机构取得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上的成功。路易十四时代徒有飞速增长的权威和军队、巩固
稳定的王权,却未能驾御欧洲,也未能在领土扩张中取得任何重大建树。在法国发
展史上,体制建设和国际扩张发生了逆转和错位。"
英国:"西方最强悍的中世纪君主政体造就的却是最虚弱、最短命的绝对主义。""新
的都铎王朝君主政体是在有限的基础之上运作的。……它没有一个坚实的军事结构
。""英国绝对主义被其边陲的贵族地方主义和氏族动乱引入危机:它们本是支持它
的历史性因素。而商业化的乡绅、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平民化的手工业者和自耕农
则在中心置它于死地:它们是超越绝对主义的推动力。"
意大利:"正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商业资本的过早发展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强大的、经
过改组的封建国家成为不可能。""对文艺复兴时代的共和国来说,它们没有进行帝
国式征服和统一半岛的机会:这正是因为它们是典型的城市共和国,它们无法将仍
然支配着国家大部分地区的整个封建社会结构加以改组或对其实行控制。它们没有
在半岛范围内实行政治扩张的经济基础。"
瑞典:"近代初期典型的西欧模式是在无农奴身份的农民和占优势地位的城镇这一社
会基础上产生出贵族绝对主义,典型的东欧模式则是在农奴制与驯服的城镇基础之
上……瑞典绝对主义则恰恰相反,它的基础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自由农民和无足
轻重的城镇的结合。"
对中国读者来说,该书结论部分及书后所附的两篇笔记"日本的封建主义"和"亚细亚
生产方式"在基本方法论上也许更有价值。结论称:
"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的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用超经济强制来压榨直接生产者的
剩余……以前其他所有的剥削方式都是通过超经济制裁--亲缘、习俗、宗教、法律
或政治--来运作的。因此在原则上始终不可能脱离这种经济关系来辨识它们。亲缘
关系、宗教、法律或国家等'上层建筑'必然会参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
的要素结构。它们直接介入压榨剩余的'内部'关系……因此,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不可能脱离其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来加以界定,因为它们决定着显示其
特征的超经济强制的类型。这些法定依附关系、产权和主权的具体形式决定着前资
本主义社会形态,而绝不仅仅是附属的或偶然的暂时现象;它们构成了前资本主义
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决定性生产方式的主要参数。因此,谨慎而严格地对这些法律
和政治构造加以分类,乃是建立全面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类型学的一个前提。"
正像中译者序中所说,佩里·安德森是一个热忱的政论家,而不太像一个职业学者
,这从他的文风上就可以看出。以上文字中堆砌的复杂概念和术语关系并不容易使
人完全理解其真正意义。从字面上来看,他的这段论述似乎是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原理相悖的。"如果封建社会普遍存在,那为何只有欧美能发展资本主义呢
。他的逻辑是,封建的概念应该把封臣制、主权分割等政治、法律内容都包括在基
础之中,所以它是独特的,西欧才有的。如果封建的概念只是大土地所有权和小农
生产相结合,无处不在,而又在许多地方产生不出资本主义,那岂不是要到政治法
律等上层建筑方面去找寻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岂不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吗?"(马
克垚)
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正像年鉴学派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再
细分为"物质生活","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三个层次一样(布罗代尔),"经济基
础"本身并不等同于物质生产等范畴,而是包涵有更广泛复杂得多的成分。而物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仅仅指农业生产和所有制等内容,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往
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陈平,2000)。因此,在今天面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不
能禁锢在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百年前所创建的术语体系中,更不应该仍抱着"伪马克思
"式的"教科书"史学(以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为始作俑者
)不放,而更应该注意继承和发扬唯物主义史学的基本精神和分析方法,这样才能
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真正将其用于我国历史与未来的实践。
-------------------------------------------------------
注释: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4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3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40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58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87页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33-434页
其它参考文献:
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
93年版。
马克垚,"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5日。
陈平,"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
FROM 60.2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