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文艺理论认为,这一条在文艺领域并不适用,在文艺的世界,这条应该叫“我欲故我在”。这句话有多层意思,最重要的两点:1.一个人物要立起来,让人感觉到真实,或着说如果想把一个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就必须为这个人物创造欲望。2.如果一个人物没有欲望,那这个人物可以从文艺世界抹除。
那么,JK罗林知不知道这一理论呢?她当然太知道了。以《哈利·波特》第二部开头为例,看一下JK罗林创造的“欲望”世界。
《哈利·波特》第二部叫《哈利·波特与密室》,开场两章叫“最糟糕的生日”和“多比的警告”。这两章算一个小场景,故事地点是哈利姨妈家。(这个场景非常短,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在这个小场景里,故事以弗农姨父的欲望为主线,弗农姨父的欲望是:从梅森夫妇那里得到一大笔钻机订单,他的计划是:在家招待梅森夫妇。在这个场景里哈利的欲望是:1.乖乖表现,以获得正常开学的机会。2.得到朋友们的暑假来信。此时闯入了一个意外:多比,多比也有一个欲望:阻止哈利入学。经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场景的结尾是:由于多比的介入,弗农姨父没能获得这个订单,他恨死了哈利。
从整部小说看,这个小场景还充当了小说一个更大的部分:谜题。多比是谁?他为什么想阻止哈利入学?他口中的阴谋又指的是什么?
交响乐式开场!形象生动,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因为第一部承担了很多的其他功能,比如展开故事世界等(并不是说罗琳所有的故事世界都是在第一部展开的,事实上罗琳的魔法故事世界是分散式展开的,比如第二部要展开魔法世界的巫师家庭是什么样的,第三部要展开魔法世界的监狱是什么样的,第四部要展开魔法世界的行政中心——魔法部是什么样子的,第五部则要展开魔法世界的医院……只是说第一部的任务更重,她要介绍故事最重要的部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魔法世界的CBD对角巷),开场没有采用这种方式,JK罗林其他六部可以说逻辑大同小异,各有各的精彩(本青最喜欢第二部和第六部的)。
这种开场不仅在贵朝难找,在世界范围内也难找。罗琳是一等一的作家。
(然而,氮素,罗琳最优秀的并不是她的开场,她的结尾才更是牛X。)
纵观《哈利·波特》,罗琳创造的“欲望”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海格的欲望可以是养一条火龙,斯内普的欲望可以是获得魔法课教师职位,格林德沃的欲望可以是魔法即强权,巫师统治世界……
文学理论告诉你:在主要对手之外,为主人公再创造至少两个次要对手,构成四角对立。
罗琳说:那好啊,那我就为主人公再设置至少4个次要对手。
文学理论告诉你:整部小说要以主人公欲望为主线,每一个场景都是微型小说,都要以欲望为主线。
罗琳说:那好啊。在一部小说里,我要为我的主人公创造至少三条欲望线(《哈利·波特》里哈利的三条常规欲望线:1.赢得学院杯 2.赢得魁地奇杯 3.破解谜题,破坏对手的阴谋。整个七部故事还有更高的欲望线:1.打败邪恶的强大对手 2.成为出色的魔法师 等等)。
《哈利·波特》可以说是JK罗林对文艺理论的教科书级演绎。一个靠一支笔就创造一个世界的女人,怎么可能是土鸡瓦犬呢?!
以上!
版主请发积分。
谢谢!
--
修改:Talker2020 FROM 223.104.41.*
FROM 117.129.52.*